趙申是上海人,生于1949年,1968年在北大荒下鄉,1989年任北京首鋼電梯廠廠長。1996年7月任北京吉野家總經理。2003年12月,創立和合谷品牌;2004年3月,和合谷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西單開業。目前,和合谷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共有門店百余家,月均服務顧客120萬人次。
在初冬一個霧霾深沉的下午,我們來到和合谷位于北京阜成門外大街的辦公樓,采訪北京和合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趙申。坐在面前的趙申面容平和,對于那些人生路上的坎坷和商海里的浮沉,他也只是平靜敘述,似乎那是別人的故事。
生于1949年的趙申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趙申的個人命運與新中國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1968年去北大荒上山下鄉,1979年知青返城回到上海,1982年來到北京,趙申說“我們這代人當中,受苦受累的多”。苦難并未壓垮他,反而磨練了他能吃苦、不服輸的性格。
20世紀80年代,國內剛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趙申邊工作邊讀書,通過在電大學習,拿下了大專文憑。1989年,趙申通過自薦、考核、答辯脫穎而出,成為首鋼電梯廠廠長。臨危受命的趙申很快將產品滯銷、工廠停工的電梯廠打造成北京市首家通過ISO9000認證的企業。他上任第二年,首鋼電梯廠生產的電梯導軌已經打入國際市場,產品出口中國香港、韓國、日本、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20世紀90年代初,趙申是國企的處級干部,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他可能會在仕途上走得更遠。然而,人生總是充滿意外。對于趙申來說,吉野家給了他兩個意外:在吉野家,他從“搞機械的”變成“賣飯的”;離開吉野家,他一手創立了和合谷國人快餐,并將其打造成“全國餐飲業優秀企業”、“中國十大快餐品牌”。
1996年7月1日,趙申正式下海,成為北京吉野家總經理。那年,他48歲。
吉野家1992年進入北京,但是經營上一直沒有起色。1995年,當時的北京吉野家董事長找到了剛獲得“1995年北京市十佳廠長”的趙申,想請他擔任北京吉野家的操盤手。趙申一開始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一部電梯上萬個部件,一碗飯又有多少技術含量?”吉野家董事長“多”顧茅廬,趙申最終被對方的執著打動了,同時趙申還發現了快餐與工業化的相同之處,從首鋼辭職,進入快餐行業。
上任北京吉野家總經理后,趙申很快找到了吉野家的癥結所在。他著手四件大事來扭轉局勢:建立以“良心品質”為核心的系統化管理;虛心學習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的成功經驗,從吃飽吃好上升到體驗新潮、享受時尚的境界;做符合中國人(北京人)口味的飯品;打造店中店、食街店、獨立門店三種盈利模式;在選址上,他以“兩縱一橫一圈”布局:兩縱指西單一縱和東單、王府井一縱,一橫是指長安街,一圈是指二號線地鐵。“這樣的布局讓當時只有二三十家的吉野家看起來像遍布北京。”
2002年,香港吉野家、臺灣吉野家等都到北京吉野家來學習。2003年,全國餐飲業遭受“非典”疫情的重大沖擊,而吉野家卻逆市上揚,四個多月營業額超過了5000萬元。那一年,趙申做了一件創舉:送餐,還發明了雙層保溫的黃飯盒,四個多月的外送營業額就高達1400萬元。
“人家既然找我,那么我就千方百計把這事做好。用兩個字總結自己這輩子:認真。從上山下鄉開始,一直到現在,‘認真’兩個字成就了我的人生。”趙申進吉野家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哪怕董事長說這個東西是個賠本的生意,但只要他看準了就能干;第二個是他的效益跟企業效益掛鉤。
然而,2003年9月23日,吉野家的一紙調令讓他措手不及:免去趙申吉野家北京區總經理的職務,調任天津區總經理。趙申說吉野家“這是‘卸磨殺驢’”,因為聘請合同期限是到2006年9月。2003年11月中旬,趙申最終與吉野家達成了一個和談協議,離開了這個他原本打算在此退休的企業。
這一年,趙申55歲。
離開吉野家,趙申接到泰國正大集團的邀請。當時,正大集團想在國內引入美國熊貓快餐,請趙申做操盤手。不過,趙申認為,“謝國民(正大集團董事長)的理念太超前,一年要開200家店”,“我們知道正大集團實力了得,但是你再有實力,200家終端店從哪兒來?還有200家門店的骨干怎么形成”?于是,他婉拒了這份邀請。
趙申最終決定自己創業,還是做快餐。可是要注冊什么商標呢?這時他想起2003年9月在蘇州寒山寺里看到的和合二仙。傳說中,和合二仙是民間掌管婚姻的和合之神。蘇州民間認為,和合二仙是寒山寺的寒山、拾得二僧。當年,拾得手持蓮花去找寒山,寒山用一盒素齋迎接他。“沒有那次去蘇州寒山寺,我也想不到和合兩個字。冥冥之中,老天爺在幫你。”于是趙申在取名“和合”之外又加上了一個“谷”字,這個“谷”既指五谷(稻、黍、稷、麥、菽),也喻示神仙居住的地方。“和合谷”就此誕生。
“和合谷”的商標是手寫的書法體,其中“和”、“合”兩字都源自王羲之的《蘭亭序》,“谷”字則由趙申臨摹王羲之的筆勢書寫而成。“當初做和合谷的時候,我有一個愿景,那就是要做中國人的品牌,叫做國人快餐;還有一個就是人們一想到中式快餐就想到和合谷。”
離開吉野家后,舊部中有很多優秀人才主動要求加入和合谷,追隨趙申創業,因此趙申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一步一步地將和合谷做大做強。目前和合谷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共有門店百余家,月均服務顧客120萬人次。
“我們做快餐的初衷就是把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菜、名菜變成快餐。”在和合谷,最受歡迎的就是宮保雞丁飯、魚香肉絲飯、金牌東坡飯、麻婆豆腐飯等家喻戶曉的“國菜”。除此之外,和合谷也有類似咖喱牛肉的印度風味菜,因為“‘國人快餐’是中國人吃飯的飯堂,可以容納四海,包括國外的美食”。
【金牌東坡飯】
為了保證出品的標準化,趙申在業內首先提出了雙廚房模式,即將中央廚房與終端廚房有機結合。在開第一家門店時,和合谷就建立了中央廚房。“當時建中央廚房的動機是把店面的有效面積用到經營上,同時這也是根據快餐的特點,因為快餐前期預處理不到位,后面的標準化就沒法繼續,終端的品質也會受影響。”
“快餐要講專業化后的標準化與簡單化,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標準化上。重復萬遍不走樣了,你就勝出了。”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合谷的中央廚房從最初的兩百多平方米擴大至五千多平方米,完善了物流系統。經過不斷創新,根據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中央廚房按功能劃分了9個區域,實現了批量定制、標準化生產。終端廚房(連鎖店)基本實現了人工輔助智能化、立體化。
趙申說,做中央廚房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傳統廚師缺少工業化的基本概念,都是師傅教徒弟。我是首鋼出來的,一開始就有工業化、標準化的概念,所以做起來和傳統廚師思考角度不同。有時候人這一生前面經歷的事對你后面是有影響的。” 和合谷自主設計了第一條生切—熱加工—包裝—滅菌生產線,并形成用工業化、自動化冷鏈銜接連鎖店終端廚房的加工模式。
2007年,和合谷的中央廚房就向業內同仁開放,每年都有不少餐飲人前來參觀。趙申說:“我們不保守,反正這件事上,希望大家都少走點彎路。”
【秘汁雞排飯】
此外,和合谷將終端廚房集約化。一個是控制廚房面積,如100平方米的門店,廚房面積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還有一個是制作工藝,中餐有三十多種工藝,和合谷將其簡化為六個工藝。對于最具中餐特色的炒菜,和合谷大概需要5分鐘;同時煎熟18塊雞排也僅需10分鐘,但是以上技術規格也會根據客流高峰和低峰作調整。“前面處理要是做不到位,后面就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我提出雙廚房模式,磨刀不誤砍柴工。”
近兩年,移動互聯網不僅給餐飲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伴隨而來的也有新的挑戰。趙申總結了八個字:本質不變,順勢而為。“互聯網實際上是增加了餐飲企業的信息傳播渠道,有人說做好線上服務,餐飲業就可以做好,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你能離開最后的體驗環節嗎?實際上,線下是餐飲O2O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環節。餐飲的本質是好吃實惠、清潔衛生。你要把菜做好、把飯做好,這個是本質;然后再利用移動互聯網工具增強顧客的體驗。”
“線上線下要協調發展,餐飲企業要注重線上營銷能力和線下推廣能力的平衡。”在趙申看來,移動互聯網對餐飲業的滲透不僅體現在外賣送餐,還有支付手段的多樣化,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線上支付方式。“線上支付的好處有四點:一是減少手摸錢帶來的細菌感染;二是不用找零;三是掃一下就行,節省時間;還有一個是顧客可以預訂,我們現在與‘速位’合作,有一個環節就是顧客在辦公室訂好餐,去前臺不用排隊,直接取餐就可以。”
和合谷目前的主要客流還是上班族,但趙申說目標是“將來受老百姓歡迎的家庭餐飲”,晚餐在其營收中占比正逐漸上升。為了分攤越來越高的租金成本,增加早餐和下午茶兩個時段的餐食供應,這可以有效利用空閑時間。不過,要引導顧客到和合谷進行下午茶的消費,還需要一段培育期,改變顧客對和合谷只提供快餐的認知。
對于西式快餐,趙申說:“我們和西式快餐其實是一種互補關系。餐飲不怕扎堆。你看簋街越扎堆越熱鬧,這就是生動例子。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不怕扎堆這個概念,我們第一家店就在麥當勞邊上,生意很好。另外,和西式快餐比,中式快餐有主場優勢。踢足球有主場,吃飯也有主場。你可以一個禮拜連續吃和合谷,西式快餐你連續吃一禮拜就容易膩”
在產品上,和合谷堅持“經典產品百吃不厭,創新產品常吃常新”的原則。“快餐的主要功能還是果腹,滿分100分的話,消費者給我們80分就行。”產品結構則從原先的“八大金剛老九不能走”減少為“6+1”,“我們有6個固定的經典產品叫‘百吃不厭’,還有1個產品叫‘常吃常新’。經常有新品上市輪轉,原來是1個月輪轉上市一個新品,今后爭取1個禮拜一次,讓老顧客有更多的選擇。”
趙申很看好中式快餐的市場。“中式快餐整體趨好,這是不用質疑的。總量絕對是在增長,而且現在發展越來越快,原來不能做成中式快餐的產品,現在能夠以小單品或爆品的形式出現。這對整個餐飲市場是好事,老百姓有更多的口福。但在發展趨勢上來說,餐飲管理者要注意,你不能靠一時的噱頭或者違背本質的宣傳來發展,最后是站不住腳的。”
在和合谷的辦公區,一個放滿榮譽獎牌的玻璃陳列柜非常吸引眼球,其中有國家中組部授予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商業聯合會頒發的“企業信用評價AAA級信用單位”以及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的“北京市著名商標”等。趙申自豪地說:“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良心經營。我們這個小企業從無到有,目前為止已經給國家上繳了1.58億元的稅額。”
從開始創業,趙申就有將和合谷做成百年老店的想法。“和合文化是很傳統的,在這個基礎上打造顧客滿意,員工自豪,并且使和合谷成為最受國人信賴的餐飲品牌,這是我們恒久不變的目標。”
(文章轉載自中國烹飪雜志 文/江梅娟,部分攝影/張洋)
往期回顧
一種算法,一類模式,一次成功的快餐管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對于快餐行業的討論,不再只是麥當勞、KFC或是漢堡王,如今,更符合國人飲食習慣的中式快餐快速植入并滲透于消費者需求當中。和合谷并非行業中的“先知先覺”,即利用移動互聯網工具,打通O2O餐飲管理,推行中央廚房模式。就拿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式快餐吉野家舉例來講,正當吉野家在市場上做得有聲有色,和合谷也才剛剛確立雛形,更有不少吉野家的忠粉們在和合谷的身上看到了吉野家的“身影”。是的,和合谷創始人—趙申,辭職離開吉野家創建和合谷,可以說,和合谷從一開始便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從菜品、采購到商業布局,以往的成功模式迅速幫助和合谷縮短了其市場盈利周期。現如今,和合谷早已成為一個越來越符合“國人快餐”范疇的獨立品牌,并且借助移動互聯網工具發力餐飲行業的風潮,讓消費快餐的顧客又多了新的選擇。
思考一下,食客們之所以選擇快餐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快速、美味的優勢。和合谷一直緊跟時代的腳步,為滿足消費者對快餐的訴求(即上餐速度快,菜品味道優以及物超所值的體驗),不斷努力著。
作為快餐品牌,和合谷一直相信,品項聚焦比“大而全”的模式來得更被市場所認可,究其原因,考慮到餐廳選址的因素,大都在商圈、寫字樓等人群密集地段,消費群體主要面向上班一族,選擇消費的時間大都在午餐時段,因而,簡單、快捷便成為其中最大訴求。站在這一目標消費群體的角度來看,過多的品項參考并不利于他們快速做出選擇,導致上餐及等候時間拉長。
另外,從餐廳的角度來看,品項設置過多,對餐廳的整體采購,實現標準化管理形成制約。相比,麥當勞,KFC這類快餐界的標桿品牌,也將主打品項規定在5項的標準內。因此,和合谷的品項管理,最終僅保留6款經典餐,同時,為了提高顧客的就餐體驗,規定每月推出一款創新口味。
從前,快餐店一味以速度優勢來提高餐廳翻臺率的理念,現在看來,卻是忽略了留住味道對于一個餐廳品牌的重要影響。具體來講,有些餐廳,開店初期,因為菜品味道好,吸引了大量顧客到店賞味,但時間久了,原材料的選購或是人員的變更導致味道頻繁變化,這樣,很難獲得顧客的認可。和合谷“中央廚房+餐廳廚房”的“雙廚房”模式,開啟餐廳高度集約與數據化管理模式。
和合谷“中央廚房+餐廳廚房”的“雙廚房”模式,開啟餐廳高度集約與數據化管理模式。依托于天財商龍供應鏈管理系統,幫助餐廳實現科學數據化管理,實現原材料采購、配送及庫存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中央廚房”模式保證了菜品品質和口味的絕對一致,夸張一點來說,無論你是經驗豐富的掌廚還是即便沒有廚藝基礎的前臺,有了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餐廳再也不必擔心餐品口味的差異,而是始終如一的美味。自然,顧客的用餐體驗也就因此得到了滿足。說到集約化,和合谷的加工車間里,只需50余名業務人員便能保證餐品的供應量,高機械化程度管理,節約人員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
和合谷的成功讓我們總結到:中式快餐品牌的成功必須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那就是“中央廚房+冷鏈配送+門店加工”。值得提到的是,一向對顧客“避而不見”的餐廳廚房,也逐漸趨于透明化,包括和合谷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快餐餐飲品牌希望借助曝光中央廚房的工作模式,來削減外界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紛爭。單從滿足消費者獵奇心理的角度,相比其他,美食背后的秘密更為吸引人,而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參觀機會更是少之又少。而和合谷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可以說是走在了業界的前沿,舉辦“和合谷中央廚房開放日”活動,邀請顧客前來參觀餐廳的工作間,讓和合谷的廚房不再對顧客止步。 講到這里,似乎覺得,關注快餐行業的消費者對于該行業的訴求也許還有很多未知。和合谷作為行業內成功的標桿,相必,也在做出同樣的思考。成功的餐飲企業,也許就是像和合谷這樣,雖沒能做行業中的“先知先覺”,卻能在厚積薄發之后“一鳴驚人”。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