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餐飲行業的“玩法”特別多,空前熱鬧,很多互聯網人殺進這個行業,互聯網人開餐館,互聯網上推特色菜品,還有互聯網人改造餐館的前端后廚、供應鏈,甚至把餐飲做成一個流量入口。 O2O餐飲業的趨勢已成定局,O2O給餐飲究竟帶來了什么? O2O如何才能與餐飲業實現共贏? 到了2015年,餐飲發生了更深層次的改變,海底撈玩起了游戲,金百萬推出了快手炒鍋。過去兩年曾經紅極一時、因為新營銷讓大家非常關注的黃太吉,深深地扎到餐飲的供應鏈的運營當中,認真地去尋找盈利點,而且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方式。餐飲O2O太多的營銷平臺、營銷工具、點菜應用、采購系統讓人目不暇接。 消費者使用O2O數量日益增長,特別是25到35歲的占目前餐飲業80%以上的主流消費群體,互聯網已經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從行業出發,對餐飲O2O有著清醒的認識:雖然O2O已經來到門前,但是對于習慣于坐店等待客人上門,依靠好菜來攬回頭客的大多數餐飲企業而言,并沒有深刻地感受到O2O帶來的商機和利潤的增長。 由于不熟悉互聯網,進而不認真研究互聯網經濟,更難認識O2O。O2O對于很多餐飲企業而言還是一個故事。 邊疆認為:對于O2O發展激動不已的更多的是互聯網企業。或許他們對現代科技的發展必然趨勢胸有成竹,或許對以小搏大獲取風投信心百倍,對O2O給自己帶來的商機熱血沸騰。 微博、微信、APP,電商網站各種工具手段全面利用,甚至搶客戶、爭流量大戰已經暗流涌動,掀起了一股O2O融資運營的熱潮。
目前,O2O企業向餐飲業開展了大規模、多批次的推銷,加之O2O企業品牌魚龍混雜,很多餐飲企業無從辨別和選擇,這對餐飲O2O發展不利,也對培養良好的競爭環境及O2O生態產生消極的影響。 為此,邊疆建議,形成聯盟、制訂行業規范、維護和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和發展生態,便于以整體優勢與餐飲業對接;優秀的互聯網媒體企業和餐飲行業組織合作,聯絡優秀的O2O企業和餐飲企業,搭建交流互動平臺,根據餐飲企業實際需求,開發O2O應用技術和服務。 媒體行業組織在骨干O2O企業和餐飲企業支持下,開展全國餐飲業O2O應用的發展調研,共享調研結果,推進年度O2O優秀品牌,為餐飲業無憂使用O2O來把關。 品途網CEO劉宛嵐女士認為,在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共存。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好吃的東西就應該賺錢,但是不確定的是吃東西的人,他們想在哪兒吃?怎么吃?對于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研究,就造成不同企業不同的商業發展路徑。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現實世界跟虛擬世界完全融合的時代,有多少人在吃飯的時候,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拿著筷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網上。所以O2O兩個O的融合是必然的,只是那個2有很多的做法,有很多的方式,其關鍵點是怎么去做,在于我們對這兩個O各自特性的深入理解,然后進行創新。 劉宛嵐認為,除了要賣產品,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理解。以前做餐館肯定都是研究菜品、產品結構、性價比,但這個已經不夠了。
9月10日,國外媒體刊文稱,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業務正在迅速多樣化,而目前它們將目標對準了歐美連鎖快餐公司的傳統業務:外賣。這類服務也獲得了中國城市消費者的喜愛。 近期,中國的外賣創業公司正在通過折扣和更豐富的選擇來吸引用戶,這些公司也獲得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等巨頭的支持。隨著越來越多用戶通過這些平臺訂餐,它們的業務也在快速發展。 活躍在中國各大城市街頭的外賣送餐員正在給歐美知名快餐品牌,例如麥當勞和百勝帶來挑戰。過去幾年,這些快餐品牌向用戶提供了漢堡和炸雞等食品的外賣服務,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外賣送餐團隊。用戶也可以通過在線渠道向這些品牌訂餐。 這些歐美快餐品牌在中國受到歡迎是由于兩方面原因。里昂證券分析師納桑·斯奈德(NathanSnyder)表示:“這是由于它們來自中國國外,以及它們有能力去配送。然而,后一點已不再成為優勢。” 餓了么和美團等創業公司提供了移動應用,并獲得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支持。通過與成千上萬家中國本地餐廳合作,這些移動服務正在迅速擴大規模。它們的應用提供了大大小小餐廳的菜單。在下載這些應用之后,用戶可以了解多家餐廳的各種選擇,而不僅限于某一家餐廳提供的食品。 與電影票銷售和出租車打車領域的創業公司類似,這些外賣服務正在吸引投資。根據艾瑞的數據,去年通過創業公司完成的食品銷售達到975億元人民幣(約合157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54%。 中國城市街頭送餐車的川流不息反映了外賣公司的崛起。餓了么的一名外賣送餐員嚴時輝表示,在北京,他每小時能配送5名顧客的訂單。消費者嚴聰(YanCong,音)已停止從麥當勞或肯德基訂購外賣。在30元人民幣餐品價格的基礎上,這兩家公司會分別收取8元和9元人民幣的外送費用。 23歲的嚴聰表示:“它們無法幫我省錢。”每周,他會使用餓了么訂餐5到6次,而每次價格為15至25元人民幣。相對于每次從肯德基訂餐,這一價格只有約一半。外賣送餐員會通過移動應用查看訂單。如果某一地區的多名用戶從同一家餐廳,或鄰近餐廳訂餐,那么他們可以集中配送。不過他們仍需要確保,在1小時內完成送餐。 在今年上海的投資者大會上,百勝的一名高管表示,這些外賣平臺正在給旗下肯德基和必勝客帶來更大的壓力。百勝表示:“我們正面臨新的挑戰。” 麥當勞一名發言人則表示:“外賣市場的競爭正日趨激烈。”該公司目前正在尋找在線平臺的機會。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新興的外賣服務對百勝和麥當勞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不過,這兩大快餐巨頭已開始有所動作。百勝和麥當勞目前已開始與外賣創業公司合作。過去一年左右時間里,肯德基、必勝客和麥當勞已入駐百度和美團的平臺,而肯德基和必勝客還與餓了么展開了合作。 業內專家認為,逐漸激烈的競爭將給這些快餐品牌帶來額外的壓力。過去幾年,這些公司的品牌效應正在萎縮,而競爭對手也在快速發展。 麥當勞沒有單獨披露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該公司高管在上周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上季度同店銷售額仍在滑坡,同比下降了約3%。
(原文轉載自餐飲O2O,僅供參考,如有侵犯版權請告之,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