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規模在2018年突破了四萬億元,收入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賽道,市場發展不斷充滿新的變數。
這一年,回歸基本、向內要效率,是餐飲業的主流動作。與其等著掉隊,不如主動出擊尋找新出路。仔細盤點,不難發現很多大品牌都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01 快餐變慢
國際快餐巨頭從場景上,先慢了下來。
麥當勞將餐廳“一分為二”,一半是快餐,一半是咖啡,并且將McCafe獨立上線外賣平臺。
肯德基也推出了獨立的咖啡品牌COFFIIA&JOY。
中餐避不開的是現炒、“鍋氣”。2018年的中式快餐,也在試圖用現炒和“鍋氣”吸引追求品質的消費者。
2018年7月,誕生于廣州的快餐品牌“72街”推出了“72街CHEF",菜品由大廚現場制作,結合全新的開放式廚房,顧客自選菜品,也可觀賞廚師做菜。
慢快餐的模式,增強了消費者對餐食的信任度,用餐體驗也大大提升。
在深圳,則有“小女當家”“義泰昌”等品牌西南有“鄉村基”,57度湘也醞釀了全新品牌“侯師傅熱炒”,2019年亮相之后,也是轟動長沙。
“慢”可能不是趨勢,但在這個階段卻有實在的需求。作為品牌價值體現的一方面,現炒還會在中式快餐領域繼續興盛。
02 外賣由爭議到“大統”
“未來外賣應該是越來越貴的。”
關于外賣模式之爭漸漸歸于統一: 消費者應該為節省的時間成本埋單,外賣不能打價格戰。如同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所說的那樣:“外賣要做好就是要加錢”。
2018年上半年,外婆家接入了美團系統,正式上線外賣。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外婆家的外賣流水,達到了2000萬元。
外賣之所以吸引關注,一方面是它日漸提高的營銷費用,另一方面是更多的餐飲大牌的產品進入了外賣平臺。
瑞幸、連咖啡等品牌奉行“咖啡找人”策略,讓等待消費者上門的星巴克按捺不住。2018年8月,星巴克終于進軍外賣。
此外,喜家德水餃、烤魚品牌“探魚”也上了外賣……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識到,外賣不是堂食的補充,而是單獨的一種業態。
03 “ 餐+飲”兩條腿走路
飲品市場的爆發,讓傳統餐廳也重新認識到了“喝”的重要性:吃和喝,開始結伴出現。
在巴奴毛肚火鍋的菜單上,有山藥汁、烏梅湯青桔烏龍等飲品。湊湊火鍋不僅有茶飲,還將其獨立出來做了新品牌。小龍坎母公司,也做了龍小茶,第一家店和小龍坎火鍋相依為鄰。西貝秉承著食材來自大西北的理念,菜單上出現了沙棘汁。
從千店一面的可樂、雪碧、果汁,到不同種類的創新飲品,餐廳經營者對飲品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
功能性上,解渴同時要兼顧美味;體驗感上,豐富用戶消費體驗; 價值觀方面,品牌的文化輸出,與品牌調性一致。不管是菜品、飲品,還是桌椅餐具,一切皆是品牌的表達。
04 大店回歸風潮
小而美的餐廳,已經席卷餐飲業數年。但在2018年,大牌開了很多大店。
2018年,呷哺呷哺、星巴克等行業大佬都開起了干平米的大店。起源于湖南長沙的徐記海鮮,開了5家超過2000平米的門店。同樣是在長沙,文和友開出了近5000平方米的龍蝦館。
巴奴毛肚火鍋在鄭州的概念餐廳,2300平方米的面積,只有61套桌椅,相比巴奴目前同樣面積的門店,餐桌配比少了三分之ー,足以看出這家店對顧客體驗的重視。
餐飲業經歷過服務主義、營銷至上,越來越多的大店出現,意味著餐飲業正在向體驗主義升級。
05 社區店搶灘戰
很對品牌都曾是購物中心的受益者。當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趨于飽和,租金越來越高,對于做餐廳,一定是個賺錢的好地方嗎?
是否要逃離購物中心? 不ー定。
2018年,社區店成為競爭新高地。西貝繼續小店探索,除了超級肉夾饃,還在北京開出了西貝 EXPRESS,其對于社區店的探索從未停止。除此外,呷哺呷晡、麥當勞等多家頭部餐飲企業已瞄準社區。其中老鄉雞收購了同樣扎根在社區里的武漢永和,朝著中國第一快餐品牌的目標繼續前進。
“最后100米”的搶灘行動,在2018年表現得尤為激烈。租金尚在下游的社區周邊,存在著大量品牌化經營的機會。
– 總結 –
中國餐飲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當“夜經濟”、智慧門店等新概念不斷涌入,大品牌們都亮出了刺刀,開始了近身搏斗,尋找新“打法”。
但所有的手段都只是輔助,不能解鎖餐廳的所有問題。只有人,才是餐廳的核心動能。經營餐廳的本質,還是要回歸到用戶本身。
《中國餐飲報告2019》
基于美團點評海量線上交易數據
深入2萬多名消費者、商家和投資人中
從行業、品牌、消費者、城市、趨勢等
多角度解讀餐飲全鏈條
具象化地解構餐飲業態新發展
相信能給你帶來更多啟發↓
(數量有限,戳圖了解詳情)
覺得有用,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美團大學餐飲學院,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