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跪求,這篇文章缺個好標題!

    如何玩轉粉絲經濟和運營社群?

    經常有傳統企業來請教,我們該如何轉型,該如何發展粉絲經濟,如何經營社群?

    而我會反問他,你為什么要轉型,為什么要發展粉絲,為什么要建立社群?

    絕大多數企業的答案很難讓人滿意,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很多企業其實對移動互聯下企業的變革根本上是缺乏思維轉變。

    講三個親身經歷的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前些天被江蘇電信網廳邀請參加他們的一個周年慶活動,奕宏作為當地的自媒體人被邀請。

    這個周年慶與眾不同的是沒有領導講話,也沒有假大空的感謝,只有大家自我介紹和一起玩。

    首先是來自江蘇各地的自媒體人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業務和從業心得。

    而江蘇電信網廳的老大基本只有聽的份,席間他只是靜靜地聽大家對各家運營商的吐槽,當然也包括電信的。

    我在電信剛接手聯通133時代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吐槽,那個時代的電信給人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事業單位樣子。

    因為都是自媒體人,所以絕大多數是移動互聯網的重度使用者,于是難免吐槽運營商信號問題和流量不能每月累積的痛點。

    再后來就是參加各種慶典活動了,網廳的老大也是蠻拼的,一個勁地賣萌,和粉絲們打成一片。那天總之很快樂,很驚嘆江蘇電信這樣一個老牌的國有企業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過了一周,奕宏突然被拉進一個群,原來是江蘇電信網廳開通的一個天使客戶群。陳總居然真的聽取我們的意見開創了一個新產品,ifree卡。這個卡最大特點就是流量不清零,每月可累積。小伙伴們都被驚呆了,這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電信嗎?還是那個被移動嘲笑的電信局嗎?

    記得之前媒體上不是報道,流量累積從技術上難以突破嗎?看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啊。而誰先真的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一切沒有不可能。

    接下來的一周里,電信的小伙伴和粉絲們密切溝通,如何幫助粉絲用的更爽,更方便,更省錢。粉絲們也積極參與其中,于是我見證了歷史上第一款由消費者與電信運營商合謀的產品。這不就是小米黎萬強所說的參與感嗎?

    看看,小伙伴們設計的廣告稿,真的是醉了!

    第二個案例,是南京的一個商業項目:淘淘巷。在2007年時就創立了中國最早的O2O商業。當時由西祠胡同上的版主“敗家妹妹”為首的一批線上特色店聚集在淘淘巷,于是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線上社交、線下體驗、成交的的商業模式。(那時還有個時髦的名詞叫“分贓”)。

    這個項目的誕生充滿了互聯網基因,可是那時還完全沒有O2O概念,再后來由于生意無比火爆,客流如織,商城的運營方也忽略了這種互聯網基因,當大量的消費者涌入,等著進淘淘巷的商戶至少排隊8個月以上,你可以想象商城與商戶之間會是神馬樣的關系。

    到了2014年,由于淘寶電商的沖擊,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同業態的過度競爭,淘淘巷運營團隊也開始積極面對變革與挑戰,從硬件環境、商業業態都做了調整。更重要的是聘請外腦進行了全員的思維轉變、組織的重組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過去,淘淘巷策劃的商業活動絕大多數以引流、促銷為主,策劃部絞盡腦汁,企業貼錢貼人,消費者為了獎品、促銷也會參與,但收效甚微,商戶只是被動配合,策劃部毫無成就感可言。

    而經過系統的培訓,思維的轉變。今天的企劃團隊在活動策劃時,就以商戶為中心,把他們拉進來一起玩。運用微信和微博公眾號講述商戶的故事,發起的“美食天團”“創業天后”評選活動,并免費運用場內場外廣告幫助商戶建立品牌,引起了商戶粉絲、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策劃部從活動策劃中心轉變為內容制造中心,娛樂活動中心;與商戶之間的關系由上下級管理關系、租賃關系轉變為核心用戶、服務協作關系。讓商戶真正參與到淘淘巷的活動中來。在最近的“你最喜歡的淘淘巷店鋪”評選活動中,商家拉票,粉絲參與,短短一周就獲得4000多投票,這與企業以往單獨策劃活動的參與度完全天壤之別。

    而淘淘巷隨即建立了魔創學院,聘請各個領域的行家來給積極商戶進行培訓,更邀請優秀商戶進行經驗分享,如今他們運用線上社群,線下課堂和商戶打成一片,再也不像曾經的運營部門說的:我覺得管理商鋪好為難,充滿無力感,除了罰款和收租子,我好像什么都沒干。

    鑒于企業內部協議,不能透露更多運營細節,希望淘淘巷的轉變能給一些B2B2C的經營者一些啟發。

    第三個案例是一個如何經營好社群的案例。

    社群,是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時代最時髦的名詞。今天一個人如果沒有進幾個微信群,或者自己沒有建個社群,那簡直就沒有活在這個時代。奕宏自己也有一個收費的群,還有一個純粹基于興趣的群。坦白說,經營一個社群非常不容易。我也加入一些收費的群,大多數都是以講課、分享為主。有一個社群,他的運營方式與眾不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社群是基于老友圈的一個社交群,進群有正式的流程,需要有人推薦、有專門小組進行評估和線下的迎新交流機制,還建立了功能齊全的管理小組,和所謂的去中心化社群比較,他既有一定的開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閉集中性。這就是在南京小有名氣的滬寧雙城會(公眾號搜索“滬寧雙城會”可關注)。經過近年的社群實踐,奕宏也認知到社群越大,效果越差,一個超過100人的群,就已經非常難以管理和運營了。而群友之間的連結和互動也會隨著群人數大幅增加而大幅下滑。很多群,一開始很熱鬧,不久就冷冷清清,建的容易散的快。而滬寧雙城會的推薦邀請制,個人信息實名制、線下迎新制、集體評估制以及管理小組集體管理社群等管理機制,看上去是反移動互聯網的,逆潮流的,恰恰卻吻合了社群運營的三個法則:

    1、價值觀法則。群的建立運營三重境界:價值觀、興趣、利益。最高境界是價值觀統一的人建立一個社群。滬寧雙城會對入群群友的審核就是在尋找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

    2、鐵桿粉絲法則。一個群有五百個醬油粉不如有兩個鐵桿粉,只有鐵桿粉才決定了群的活躍度、持久度。粉絲比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3、連結法則。社群是粉絲與粉絲之間的連結,而不僅僅是粉絲與品牌或者粉絲與群主之間的連結。連結越多,價值越大。而這個連結不應群人數多少決定,而由彼此之間互動頻次決定。三個案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都是奕宏親歷的粉絲經濟、社群運營的案例。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因為一切都剛剛開始,所有人都是在探索與實踐,只是希望這些對大家有啟發,有幫助。

    行者奕宏

    行者奕宏,名余奕宏,廣告人、自媒體人、社交網絡人,15年植根本土品牌營銷,專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線下商業轉型,獨創《8小時打通粉絲經濟》訓練營;《用社交網絡建立品牌》課程;國內研究餐飲行業粉絲經濟的第一人;品途網、新食品雜志等多家新媒體特約專欄作者,任多家媒體、商業集團、企業品牌粉絲經濟戰略顧問。公眾號:xingzheyh

    個人號:xingzheyihong

    QQ:5986840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門頭戰略余奕宏,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7214.html

    (0)
    上一篇 2015年2月3日 08:06
    下一篇 2015年2月3日 17: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