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7月底,美團王興發布一條微博:9年多過去了,慶祝美團外賣突破一天3000萬單。
單平臺外賣日單量突破3000萬,如果按線下客流量分析,相當于每天有3千萬人進進出出;如果按照城市來比喻的話,就相當于整個重慶市人口總量。(重慶市人口規模:3101.79萬人)
回顧年初,2018年餐飲行業整體規模達4萬億元,外賣達4500億元,占比不到10%。年中,美團外賣這一數據可以視為,今年外賣行業將迎來重大突破!
然而有媒體統計,3000萬單外賣的背后,是整個外賣行業日均使用超6000萬塑料餐盒的現狀。
1
無需餐具環保訂單環比增長476%!
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一個月后,外賣數據出爐,出乎意料,無需餐具訂單反增476%,環保訂單進一步增加。
餓了么大數據顯示,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實施二十多天以來,上海地區餓了么上無需餐具的環保訂單呈現飛速增長,上海7月1日-7月24日的無需餐具訂單環比上月同期提升了476%。
在這當中,無需餐具訂單量增幅最高的是寶山區,環比增幅高達525%,居上海各區第一。
地區整體備注中提到“垃圾分類”的訂單突破了2萬單。諸多用戶為了方便垃圾分類,紛紛給商戶提出了“少點湯”,“珍珠奶茶只要十顆珍珠”、“羊肉串不要串“等備注需求,來減少產生的干濕垃圾。
一般來講,點外賣中的的殘余垃圾需要倒入濕垃圾,再把外賣盒倒入干垃圾。
美團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海全市主動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大幅上升,無需餐具訂單量比六月同期增長超過4倍。
“垃圾分類條例”實行初始,就有餐飲人擔心:單量會不會因此下降,此時數據表明,外賣單量與垃圾分類并不影響。
垃圾分類不僅日益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更是轉變外賣環保這一實踐理念。
2
餐飲行業包裝過度?
餐飲行業的包裝本來是針對顧客,以此塑造品牌價值感,吸引年輕消費群,緣何成了部分消費者的抵制對象?
外賣進入2019年以來,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包裝帶來的變化。無論是新店還是老店,不同程度的對包裝進行了優化處理,使之高端,兼具價值感。
但不知道,從幾何時,外賣過度包裝成了不環保的“詬病”。
某品牌全套外賣包裝設計
外包裝袋,內包裝袋,封條,保鮮膜,錫紙等等,包裝甚至成了一套藝術品。
從消費者端來看,可以明確的是:對包裝的恐慌來自于塑料本身產生的有害物質,衍生出危害人體健康的觀點!
過度包裝的外賣,產生大量塑料垃圾,難降解,焚燒或者填埋的方式易催生微生物,進而與人們的衣食住行休戚相關。
于是,“少點外賣=環保”的理念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措施之一。
3
外賣包裝的未來走向!
就在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后,有網友扒出,早在歐洲地區,有公司研發一種樹葉制作餐具的技術,替代不環保又不可降解的外賣餐具。
據悉,用來制作餐盤的葉子,一年可以再生三次,并且樹葉餐盤用完后可以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只需28天它就能完全降解,變成其他植物的肥料。
然而國內卻缺少類似的技術。有業內人提出,環保餐具成本貴,對于小規模餐飲經營者而言,入不敷出。
環保餐具成為待研究的課題!
上海地區作為垃圾分類的首座實驗城市,一系列數據表明,外賣環保的行動意識已經形成。
美團方面也表示,未來,將探索嘗試外賣餐盒上門回收模式、校園卡分類積分激勵體系等,以全產業鏈條為出發點,包括上游的源頭減量、包裝升級以及下游的回收分類與循環利用,建立完整閉環,用科學的方法與技術推動行業環保化。
分析技術之余,外賣產生過多的餐具,造成浪費也是外賣包裝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
外賣君就曾體驗過這樣一家粥品類新店:一個無紡手提袋,一份粥,一份煎餃,一個雞蛋。
新店的粥,用粥桶,加上封條:小心燙嘴;粥桶外側再用塑料袋進行固定;一份煎餃采用紙質包裝袋,雞蛋單獨用塑料袋包裝。一單下來,起碼用了5個外包裝。
明顯與現今提倡的環保主題相悖,成為大眾注視較高的議題。
結語:
6月底,住建部宣布:到2020年底,全國有46個重點城市先試先行,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在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垃圾分類擴展到全國范圍后,對外賣商家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而外賣包裝的環保主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環!
本文來源:外賣頭條(ID:wm88766),轉載原文請聯系原文作者!
▼▼▼
掃碼添加餐謀軍師微信號
軍師為您的餐廳出謀劃策
– END –
外賣商家普遍痛點:兩大平臺外賣抽成高,商家競爭激烈,獲取流量成本高。餐謀軍師推薦外賣商家入駐“吃耶小程序餐廳”,它可實現“堂食+外賣”兩大場景,幫助商家擴展外賣業務,拓展客流渠道,打通線上線下客流。其中,商家入駐吃耶小程序餐廳可享受“外賣永久0抽成”的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餐廳客流專家——“吃耶小程序餐廳”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軍師,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