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藥3億美元投資GNC,“嫁”到中國的洋保健品過得還好嗎?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置頂公眾號

    美國保健品生產商GNC周二公告稱,與中國哈藥集團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和合資協議,GNC獲得哈藥大約3億美元投資用于償還債務和一般公司用途,同時將和哈藥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生產和銷售GNC品牌的產品。

      

    哈藥董事長張鎮平在公告中稱,“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與Ken以及他的管理團隊合作,在哈藥和GNC經營的市場中創造長期價值。在中國,我們有信心能夠利用哈藥的領導力加速公司的增長和擴張,為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帶來GNC的產品。”

      

    雙方預計交易將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在此之前仍需取得中美雙方的監管審批,且GNC需將一筆貸款延期。

      

    受此消息影響,GNC周二在美股一度暴漲36.3%,創將近一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最終收盤上漲18.14%,報4.95美元。

      

    GNC同時公布的第四季度業績顯示當季同店銷售增長5.7%,超出市場預期的4.6%,這也幫助帶動了美國另外一家維生素生產商Vitamin Shoppe股價一度上漲5.1%。

      

    哈藥集團有兩家上市公司: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兩家公司此前都因為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處于停牌狀態,暫未公告具體復牌時間。

    除了GNC,還有哪些洋保健品“嫁”到了中國?此前,億邦動力網曾做過相關總結,以下為報道全文:

    很多的中國消費者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家里囤著的“洋保健品”已經換了“國籍”。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億港幣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牌Swisse 83%股權,引起行業轟動(今年2月,合生元已經實現對Swisse全資控股),被中國人民狂熱追逐的Swisse,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企業。這一收購案例似乎打開了中國企業“買買買”的閘門。湯臣倍健、新希望、西王食品、上海醫藥、澳優、金達威、艾蘭得、鼎暉投資等企業開始以各種方式前赴后繼“收割”海外保健品牌。其中有小到幾千萬的收購,也有50億、80億的“大手筆”。

    圖:中國企業收購海外保健品一覽表

    01

    “買買買”背后的焦慮

    食品、藥品、保健品企業是“買買買”的主力軍團。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一位保健品行業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分析,對食品、藥品企業來說,擴展保健品業務線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緩解“規模焦慮”。“過去兩年看到兩個非常明顯的趨勢。一方面,食品行業面臨利潤率不高、價格競爭嚴重的困境,他們將產品做得越來越偏營養化、功能化,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在做維生素飲料就是例子;而另一方面,藥企也開始紛紛進入保健領域,開發‘治未病’的保健產品,上海醫藥、輝瑞、GSK都設立了營養事業部,大量研發非藥品。”上述人士總結道。“收購Vitaco是為了進入保健品行業,此前上藥集團沒有此項業務。”上海醫藥董事會辦公室季蕓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解釋收購Vitaco的目的。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在中國企業的收購標的中,澳新保健品牌成為“搶手貨”。從網紅級品牌Swisse到擁有healthy care的Australia Natural Care(簡稱ANC),再到Nutrition Care和Vitaco,都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地區。之所以澳新保健品牌受中國企業親睞,行業人士向億邦動力網分析了以下幾個原因:

    • 跨境電商火爆起來的兩年里,澳洲保健品牌表現非常搶眼,成功上位。

    • 澳洲、新西蘭保健品企業在國內有更高知名度,且大多規模不大,收購性價比更高。

    • 澳洲保健品牌自身有意愿出手。因為本土市場空間非常小,能找到中國買家“脫手”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對Vitaco的事業來說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進展,它將協助Vitaco在維持現有運營的同時,完成進入亞洲市場的長期計劃。”Vitaco被上藥收購后,曾這樣表示。除了上述已經被收購的企業,不少其他的澳新保健品牌也向億邦動力網表示出對中國資本的歡迎。“只要能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附加值,自然是不排斥的。”新西蘭蜂蜜品牌蜜紐康(Manuka Health)出口部經理Ken Keyser告訴億邦動力網。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 Space董事總經理Ben McHarg則透露,已經有不少中國投資方(有國企,也有私企)與其接洽,“只要策略背后有意義、有理由,對于企業發展有利,整合并購都是敞開大門的,愿意洽談的。亞太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對我們來說確實非常重要,整合能帶來協同效應。”Ben McHarg表示。

    02

    一種焦慮換來另一種焦慮

    “買買買”的快感之后,中國企業要面臨的是什么?被“收編”的洋保健品們是否前途一片坦蕩?似乎并不是。

    圖:部分被中國企業收購的海外保健品牌

    一位北美保健品品牌的中國區負責人評論稱,Swisse被合生元收購后,有一定的積極效果顯現,而其他洋品牌被中國企業整合后,效果都乏善可陳:要么產品還沒有對中國市場正式發力;要么整合起來頗具難度。該人士分析,中國企業與洋保健品牌的整合不夠順利,存在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中國跨境電商政策的波動。2016年4月份起,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連連跌入政策帶來的困境,而對保健品行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簡稱“正面清單”)。沒有被列入該清單的商品,都將不能再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進入中國——這對于有著龐大SKU量的海外保健品企業來說,絕對是不小的沖擊。哪怕是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Swisse,也受到了政策影響。合生元的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來自Swisse的收益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5.7%。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在2016年的前三個季度,Swisse在阿里巴巴平臺的保健品類銷售業績持續維持在首位。再來看被上海醫藥收購的澳洲品牌Vitaco。作為已經在澳洲上市的企業,Vitaco明顯把中國當做非常重要的市場——在其2016年的財報中,10次提到中國市場。但其也明確指出,由于中國監管政策的不穩定和稅收的變化,2016年下半年,公司的中國業務經歷了不小的波動。據了解,目前Vitaco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12人的團隊,其中上海有3個人。數據顯示,Vitaco中國在2016年上半財年的銷售收入近1152萬澳元(約合5993萬人民幣),全年收入中,中國市場貢獻了2200萬美元(約合1.5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8.4%。

    圖:Vitaco運動營養子品牌musashi的天貓國際旗艦店

    圖:Vitaco子品牌healtheries的天貓國際旗艦店

    如果說跨境政策帶來的業務波動是基于無奈的“外因”,那么產品的同質化、對待中國市場的反應速度,可以說是阻礙這些海外保健品發展的“內因”。“品牌與品牌之間太趨同了,都是天然、草本、維生素、魚油……無非是規模上的差異,產品研發上的創新還不夠。”一位北美保健品企業的內部人士這樣分析道。“中國的市場熱點轉移實在太快了,如果過度依賴top10產品,是很容易被消費者拋棄的。”他認為,相比“北美派”保健品企業,“澳新派”保健品企業在品類挖掘上已經頗為積極,在傳統的維生素、礦物質類產品外,不斷挖掘出蔓越莓、小白菊、藍莓等等耳目一新的產品線。除了上述因素,對“吃下”海外品牌的中國企業來說,團隊整合、資源整合都需要時間和魄力。以自然之寶為例,在被整合進湯臣倍健后,無論團隊還是產品,都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動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與湯臣倍健合作之前,自然之寶在北京有一個上百人的團隊,被整合到湯臣倍健廣州總部后,自然之寶原有的團隊流失了不少。產品線方面,自然之寶還沒有任何新品上市的舉動或者大規模的推廣。再來看看湯臣倍健與NBTY合資的核心產物——健之寶(香港)有限公司(湯臣倍健持股60%)。湯臣倍健2016年年報顯示,健之寶(主要從事自然之寶和美瑞克斯兩個大品牌在中國的經營以及跨境電商業務)營業收入1660萬元,虧損達到2228.3萬元。

    而被澳優收購半年以來,澳洲保健品Nutrition Care對于中國市場也還沒有明顯的舉措。在Nutrition Care的天貓國際旗艦店,賣得最好的單品總銷量為2318,其他銷量都在兩位數甚至0。

    03

    大招在后面?看中國買家們的整合策略

    當然,畢竟中國企業對海外保健品的資本介入時間還很短,要求短時間內就業績大爆炸顯然太過于“著急”。對這些剛剛拿下海外保健品的中國“爸爸”們來說,故事才剛剛開始。花了88億來收購Swisse的合生元,在整合節奏上已經非常明晰。其在財報中透露,繼《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于2016年7月生效后,集團已制定Swisse的線下策略:一方面,加快保健食品的備案和注冊;另一方面,在保健食品之外,也同時開發和引進不需要注冊的常規食品,如運動營養蛋白粉、維生素C泡騰片等等。

    Swisse在中國線下市場也已經展開各種營銷活動

    “本集團將啟動積極的營銷活動,以促進Swisse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主動銷售,旨在應對被動銷售的潛在的銷售下滑趨勢。”合生元方面這樣表示。而拿下了自然之寶和美瑞克斯兩大品牌的湯臣倍健,似乎對跨境電商渠道更為關注。“健之寶將充分發揮自然之寶和美瑞克斯產品品類豐富和知名國際品牌形象的優勢,重點發展跨境電商渠道,令這兩個品牌重返跨境電商品牌第一梯隊。”湯臣倍健在年報中這樣寫道。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一位保健品行業資深人士認為,要真正擴大自然之寶的中國市場份額,湯臣倍健還需要更深入地整合自身的批文優勢、線下渠道優勢。“湯臣倍健手上有很多‘藍帽子’(億邦注:指保健食品批文)儲備,完全可以轉移到自然之寶旗下,通過產品線差異化。因為同樣的葡萄籽、維生素,自然之寶有國際品牌背書,更有想象空間。”該人士評價道。湯臣倍健在年報中也有提到這樣的規劃:“自然之寶品牌也將借力湯臣倍健渠道、批文優勢,整合資源快速占領藥店、商超市場份額,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另外,借助海外品牌擴張細分品類,也成為眾多中國保健品牌們的計劃之一。在2016年可見的幾宗收購案中,運動營養這個細分品類明顯成為了資本寵兒。無論是NBTY旗下的美瑞克斯、西王食品近50億元收購的加拿大保健品Kerr、金達威不久前入股的Labrada,以及上藥收購的Vitaco,都是運動營養領域的競爭者。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運動營養產品及體重管理食品市場規模約240億美元,至2020年運動營養產品預計年化增長率將達到8%,市場規模將達到155億美元。全世界范圍內,北美運動營養產品和體重管理市場規模最大,占全球市場規模的46%。中國市場目前相對較小,但極具潛力。“中國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市場雖然具備較大的成長空間,但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通過資本介入,能夠盡快縮短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行業在研發實力、技術水平、品牌創意、營銷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先行企業的差距。”金達威在入股Labrada時這樣分析道。

    來源:大健康產業情報

    提示:

    *本經大健康產業情報(ID:idjkang)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原文標題:哈藥$3億投資GNC,“嫁”到中國的洋保健品過得還好嗎?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2018 Hello Foods Prize

    Hello Foods Prize是一場針對國內食品飲料創意新品的鑒賞大賽,由FBIF組委會策劃主辦,企業及學生均可報名參與。專業組接受在2016年8月1日-2018年2月28日間上市的食品飲料新品,而學生組“新生代”則由在讀大學生進行飲料定題設計。兩個參賽組別最終均要求提供樣品以便評委現場品鑒打分。賽事評審團由來自旺旺、農夫山泉、可口可樂、康師傅、星巴克、樂純、芬美意、利樂、杜邦、益普索、靈笛斯的研發及市場總監組成。參與業內同仁的交流與學習,贏得一份權威的行業背書,收到更多展示新品的機會……迎接真正的創新考驗,您準備好了嗎?

    / 微信群 /

    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2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乳品、飲料、休閑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營銷、研發、包裝、代工、功能性食品等,關注訂閱號回復“2”可了解群介紹。

    FBIF
    創新 · 深度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673.html

    (0)
    上一篇 2018年2月26日 23:36
    下一篇 2018年2月27日 00:1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