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撈、西貝、喜茶同時做了一個動作,餐飲人你怕了嗎?

    作 者 丨徐 劍
    轉 載&商 務 VX 丨 135 1107 5531

       核 心 看 點  




    1. 海底撈和西貝為什么同時選擇下沉市場?
    2. 海底撈的面賣9塊9,賺錢嗎?
    3. 西貝能不能靠33道菜,殺入國際市場
     
    消費升級一直是眾多餐飲人談論不停的話題,而行業內的一些大牌,卻悄悄的做起了消費降級的戰略。

    在2019年的下半年,海底撈悄悄的開了一家餐廳,叫做“十八汆面館”,這家面館產品的最低定價是9.9元,其他產品的定價也就是十幾塊錢。

    我相信很多餐飲人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海底撈為什么要去做一個定價這么低的面館?到底它還有的賺嗎?還是只是在試水?

    沒想到西貝呢,在今年卻跟海底撈不謀而合,也在漲價風波以后推出了“弓長張”這個快餐品牌,西貝的賈總說我們只做33道的現炒快餐,只限數量,不限品種,川湘魯粵都可以炒,我們要用快餐的業態去打國際市場,因為中餐未必能讓我們真正的國際化,但是快餐卻有機會讓我們成為一個國際餐飲巨頭

    其實西貝的這個法,當前在麥當勞、肯德基身上是已經驗證了的,因為他們全球也有數萬家門店。所以如果賈總想要實現十萬家店鋪的夢想,那么快餐毫無疑問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問題來了,33道現炒快餐,真的能夠讓他成為全球品牌嗎?真的能夠打破西貝沒有快餐基因的這個坊間傳聞嗎?


    西貝和海底撈,

    為什么同時選擇了下沉市場?


    作為西貝和海底撈來說,都是人均在100元以上的企業,那么他們都同時選擇了下沉市場,背后是有怎樣的戰略思考呢?我們今天來做一些簡單的市場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餐飲的三個維度的基本劃分。

     1  品牌檔次決定能開多少家店

    第一個維度,是品牌檔次上的劃分,決定了品牌的發展規模。

    我們可以把中國的餐飲市場分為三個檔次。粗淺的來說可以區分為高檔、中檔和低檔。高檔我們可以看作是人均消費200元以上的餐廳,中檔我們可以看做人均消費在80-200元之間的餐廳,低檔可以看做是人均60元以下的餐廳。

    那么這就很明顯了,海底撈和西貝以他們的產品,以及和同品類之間相比的定價來說,并不算便宜,所以60元以下基本上與他們沒有關系,同時他們又不算高檔的餐廳,所以我們可以基本上把他們理解為中檔的餐廳。

    那么,既然海底撈和西貝在國內處在中檔價位當中的話,那么未來當海底撈和西貝的發展規模遇到了瓶頸,比如說目前西貝已經開店接近400家,同時南方市場的擴張還需要時間,同時還需要持續教育消費者的認知,可如果西貝的規模達到500家,它的發展速度將會變得很緩慢。

    而對于海底撈來說,在國內已經開到了700多家店,這種情況下品牌的國內開店數量已經趨近飽和,海底撈也需要更多的業績增長渠道。當然如果是跳出餐飲,他們可以考慮新零售渠道,但而對于開餐廳本身來說,毫無疑問要拓展第二條增長曲線出來。

    因此他們同樣需要思考要么在同檔次當中再做品牌,要么去做升級市場做高端,要么去做降維打擊,在下沉市場尋找機會。

    高端市場一直不是海底撈和西貝想去重點打的對象。因為高端也就意味著你的發展規模會受限,店數就會有限。而海底撈和西貝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下沉市場,是基于對未來發展瓶頸的考慮,嘗試在人群更廣、覆蓋面更大、流量更多的低緯度市場,持續的發力。也正如西貝所說的更有機會走向全球規模。

    其實這個戰略的方向,西貝和海底撈也都不止一次嘗試過,比如西貝之前做過很多次嘗試,例如燕麥面、麥香村、肉夾饃、酸奶屋等,那么這次又是做現炒快餐,這也證明西貝對于下沉市場從來沒有放棄過。

    這中間我想多說一點,很多人認為西貝之前嘗試了這些品類,放棄以后就一定不會再做了,并且證明了他沒有快餐的基因。

    其實我并不這么認為。什么是基因呢,基因這件事情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餐飲行業的基因本身是完全可以培養的,當西貝至今已經嘗試了六七年的快餐訓練之后,我們就有理由相信西貝已經初步具備了快餐的基因。

    所以我想在西貝未來不斷地做快餐過程當中,也是一定有機會重新拿起像肉夾饃等品類,再做出兩個到三個快餐品牌來,再以此來做全國布局和國際化的發展。畢竟西貝的綜合基礎在那,只做一個快餐,就有過于浪費西貝良好的產品基因了。

    另外,海底撈在快餐上的嘗試也不只一次有過動作,例如無論是之前的U鼎冒菜,作為一個休閑快餐屬性的冒菜品牌,后來被海底撈全資收購。還是海底撈投資的海盜蝦飯,這樣的一個以小龍蝦為主打的快餐品牌,還是一直到目前的十八汆面館等等,海底撈也不斷的在快餐業態和品類上去做嘗試,這種嘗試也是希望可以打開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的。

     2  城市等級決定開店數量和人群定位

    第二個維度,是城市等級的劃分,決定了發展的規模和消費群體定位。

    城市等級劃分背后代表著規模的上限。

    例如以海底撈和西貝中檔價位在全國去發展的話,勢必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一線城市能夠開多少家店?二線、三線能開多少家店?店開到什么時候算到頭呢?

    一般要用翻臺率來參考。所以海底撈如果翻臺率從5下降到4.5,最終達到 4的話,可是目前也還沒有達到4的話,是依然可以開的。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下,一二線城市的數量,是遠遠不及三四五線城市的數量的。可是如何獲取更多三四五線城市的消費者呢?

    就像麥當勞主攻一二三線城市,而華萊士主店鋪會在二三四五線一樣。我們假設華萊士是麥當勞旗下的一個下沉市場品牌的話,那么我相信現在麥當勞在中國的優勢將根深蒂固。

    因為它以人均消費30-40元的價位去打中端市場,漢又以人均消費15-20元左右去打下沉市場,這個品牌的根,就將會扎得非常的深。

    所以站在規模化的角度來說,三四線城市勢必是大牌企業達到一定程度了之后,所需要思考的第二條業績增長曲線所在。當然,難道海底撈去做低價位的小海底撈么?西貝去做低價位的小西貝么?肯定都是不合適的,這就是品牌的定位屬性和品類的問題了。

     3  不同業態和品類,在多檔次和多城市發力

    第三個維度,就是選擇不同的業態與品類,更適合品牌在多檔次和多城市發力。

    海底撈本身做的是火鍋業態,他收購的U鼎冒菜這個有這火鍋基因的品類,與自己的品類屬性是有著一致性的,而投資的海盜蝦飯屬于米飯的品類,其中的原材料也是可以通過海底撈的供應鏈來解決的。

    而這次做的十八汆卻屬于面館類的業態。在海底撈的店里,我相信面食類產品所帶來的銷售肯定是比米飯所帶來的銷售要高的,因此我也相信海底撈在面食的供應鏈上也是比較出色的,而對于面食口味的變化,不管做成麻辣的面,香辣的面,還是番茄面等等,我相信海底撈都有比較雄厚的研發基礎和生產條件,因此選擇做面食也是較為理想的。

    而對于西貝來說也嘗試過面館,例如燕麥面。但是也嘗試過米飯,比如麥香村。還嘗試過小吃甜品,比如說肉夾饃。那最近又選擇了在米飯上繼續生根,那對于西貝這樣中餐型的企業來說,這個選擇肯定也是相對更合適的,這也是一種基因的傳承。


    海底撈把面賣到十幾元錢甚至9塊9,

    真的有賺嗎?


    對于海底撈做這樣的面館來說,我相信即使沒有十八汆的存在,市面上也大量的有定價只有幾塊錢甚至十幾塊錢的面館存在,所以市場當中首先是有存活的案例的。

    其次對于海底撈來說,門店的加工生產水平要求很低,流水線出來的面食又通過配送到門店的情況下,可以大大降低門店對人力的要求。

    并且海底撈的規模化采購,也可以讓他的采購成本大大下降,所以它就會變成類似于麥肯一樣高效的品牌。

    加上海底撈的子品牌的背書,同時在租金成本和租賃期上獲得很大優勢,所以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只不過呢,在這個地方,我也想多說一句,海底撈未來如果真的想把這個快餐事業做大做強,十八汆這個名字肯定不是一個好名字。

    在一定程度上讓人難以理解,并不像海底撈一樣朗朗上口和通俗易懂。所以取這個名字,我相信也只是海底撈掩蓋耳目,這個店也不過是海底撈不斷打磨產品和模式的一個測試店而已,相信店鋪設計也不會是未來發展的標準店型。


    西貝能不能靠33道現炒快餐,

    殺入國際市場呢?


    我本身是有所懷疑的。雖然我并不懷疑西貝的快餐基因已經初步建立,畢竟已經在快餐領域打磨了至少五六年。

    但這是一個品類選擇的問題。我們且不說33道的數量是多是少,但是最重要的是現炒所存在的問題。

    無論你怎樣的標準化,也不可能標準到全部由工廠制熟到門店直接加熱售賣的程度。

    這個33道現炒的定義,一定是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的人員在鍋內把原材料進行炒制而成。

    所以到了門店,就要解決人的技術、培養相關的問題,所以我想,或多或少這對西貝國際化發展會帶來制約。

    如果西貝的目標只是在國內開幾百家甚至上千家,我認為有可能實現,但是幾千家,甚至像麥肯一樣幾萬家,我表示擔憂。

    畢竟中式現炒快餐,能不能去到歐美市場上成為主流快餐,對歐美國家的消費者進行中餐的教育,目前看來還是有難度的。

    當然,我本人內心是特別希望,賈總真的能夠把中式現炒快餐帶到歐美發達國家,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我們的產品,讓中餐在國際美食的舞臺上發揚光大,我相信所有的中國餐飲也都會倍感自豪的!


    海底撈、西貝同時出手,

    中小餐企感受到威脅了嗎?


    大品牌向來有風向標的意義,我們不得不考慮大牌餐飲的下沉打法,對中小餐飲企業會有怎樣的影響。

    但我認為,我們只需要略作警惕,然后長期觀望即可。

    大牌餐飲的動作,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節奏要慢,每一個品牌的誕生,都是對企業的資源的消耗和時間的消耗,很多時候不見得行業會給我們機會重來一次。

    大企業的出手更是講究“思考謹慎,出手迅速”的打法。對目前的海底撈和西貝來說,還處在思考模式、打磨產品的過程當中。想要快速進入市場,形成規模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國內很多老牌快餐品牌,在所在區域早已深耕多年,品牌優勢和消費者心智的占領成都不容小覷!而對于眾多夫妻小店來說,從來跟大牌相比,勝出的都是產品的味道和性價比,以及一些多年積累起來的顧客、鄰里的情感鏈接,而不是服務和成本。

    所以相信海底撈和西貝即使切入這個市場,他們的對手肯定也是規模化的品牌,而不是想要去取代小型餐廳。

    以目前的快餐市場而言,規模最大的是老鄉雞,店數已經達到800+;還有很多店數過了300家的品牌,例如鄉村基、真功夫、阿香米線等等。

    如果以規模而言,這些頭部快餐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都非常低,哪怕是頭部品牌肯德基在國內超過6000家,2019年全年業績大約在400億左右,在4.6萬億的中國餐飲市場當中,也只占到0.8%,不到1%的份額。

    因此此次海底撈和西貝的動作,無論對中大型快餐企業,還是更小的餐飲,都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我們放下心思,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從三個維度來做了一次簡單的剖析。

    一個是檔次的維度,你是做上升市場還是做下沉市場。二個是從城市等級的維度,你是做一二線城市的生意,還是包括了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的生意。三個是從品類和業態的維度思考,你是去做自己本品類的相似型品牌,還是去做一個在供應鏈和技術端更加成熟的賦能型品類呢?

    我們在提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也順帶聊一下,關于喜茶這個品牌,喜茶前不久推出了一個主打下沉市場的品牌——喜小茶,人均只有十來塊錢。

    如果用檔次維度而言,作為喜茶來說,它的茶飲消費檔次已經是比較高了,可以說在茶飲品類算是中高端的市場。那么同樣在城市的等級和規模的維度上,喜茶目前最低的也只是下沉到二線城市。

    但是對于三線和四線,目前我認為喜茶和奈雪都沒有足以下沉的能力。但是不能說三四五線城市的市場,喜茶和奈雪就放棄了,畢竟還有包括像蜜雪冰城、COCO都可等等眾多的品牌在引領這個市場。

    如果再從品類和業態的維度來講,像茶飲品牌就更加的局限,因為它的供應鏈無非就是涉及到像水果、奶制品、茶葉、烘焙這幾個領域,因此選擇做下沉市場、做低價位的話,品類和業態方面幾乎沒的選,肯定還是茶飲。

    無非就是也走了下沉市場之后,是選擇直營發展還是加盟擴張的問題。毫無疑問,加盟是拓展幾千家最好的路徑。

    所以當前的餐飲市場魚龍混雜,一定是有一些低價位的品牌在嘗試做一些上升市場,而同樣也會有更多的中高端品牌,類似于我們本文所列舉的大牌,做一些下沉市場的試探,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只有當你在不同檔次、不同規模的市場當中獲得了更多的市場占有率,你才能提高自己的抗風險和抗擊打能力。而同樣也能夠在市場競爭當中占據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盈利空間,也從而獲得更長遠的生存保障。





    作者簡介:


    徐劍,餐易私塾創始人&校長


    17年餐飲連鎖管理咨詢、培訓專家,曾擔任餐飲集團CEO,管理1100家連鎖門店。


    著有《開店120講》《餐飲智慧地圖》 


    微信號:canyisishu_xujian





       E N D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30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14日 16:49
    下一篇 2020年5月14日 20:1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