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因《舌尖2》成名,卻想努力擺脫美食導演的標簽,究竟是為何?

    來源:瓴里

    陳碩,80后導演。

    《舌尖上的中國2-相逢》、《138種食材的奇妙旅行》

    陳碩作品混剪

    自從拍了《相逢》之后,陳碩就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近期他更以小肥羊的兩部廣告片《尋味之旅1&2》引爆圈內圈外,再次證明了他獨特的拍攝手法和背后的哲學思考。

    盡管如今的陳碩試圖擺脫美食導演的標簽,但每每接受采訪總是繞不過去美食的話題,這里我們更多來關注他對美食和電影的理解,以及他的日常和趣味、理想和焦慮。

    出生在寧波,陳碩原本喜歡原味,譬如海鮮,但味覺體系的完善是在川大讀書期間。火鍋,一開始讓他無法接受,最后卻深深愛上,甚至在法國留學期間,也時常自制火鍋招待外國朋友。這是因人的遷徙對味覺習慣產生影響的最好例證。正是這樣的情感傾向,他在接拍《舌尖2》時選擇了火鍋。

    《相逢》的拍攝過程,陳碩發揮了自己哲學思考的強項,他說:“當時,與其他導演相比,我的拍攝經驗沒有他們豐富,但我更注重敘事背后的內核。我想切入歷史,以食物為坐標做一次粗淺的梳理,在大時代背景里講述美食的淵源,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原輻射至邊疆,從時間和空間上做一個完整的表述。”

    138種食材搭建的拍攝場景

    表象上的美食,來自不同食材與香料的聯合、交互、碰撞。而追根溯源探究源流,則會看到一部奇妙的人類遷徙史。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以及臺灣移民、知青下放。陳碩將故事主線一分為二,一邊是美食的相逢,一邊是人的相逢。

    個人經歷是不斷拓寬自我認知的契機,拍完幾部美食片子后陳碩建立了自己的美食認知系統,他在品嘗食物時有自己獨有的判斷標準。他說:“好吃,是第一位的,屬于感性層面;其次是料理的技法和經驗;最深層是附著在美食上的人情故事。很多經歷過時代變遷留存下來的食物,不一定珍貴,但一定是講究的、有道理的,自然也不會難吃。”

    和大部分現代年輕人一樣,忙碌的工作占據了陳碩很大一部分時間。關于親自烹飪料理這件事他選擇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尊重食材原味的基礎上,找一些自主發揮空間。尋找很好的調味醬料,如松露油、蟹黃油、葡萄酒醋、釀造食醋等等,以及上好的食材,哪怕西紅柿、土豆這些看似簡單的食材,也需要耐心的日常積累,才能找到好的購買渠道或者平臺。

    對食材要求極高

    當然好的食材可遇而不可求,陳碩想起自己在云南藏族家庭吃到過的松茸油,那種口腔爆炸的味覺體驗,自此沒在同類產品中遇到……

    對陳碩而言,保證食材的原味非常重要,也是他偏愛的。他說:“品質極好的牛肉,只要稍加煎、悶、烤,撒一點鹽和胡椒就非常美味了,好品質的海鮮亦是如此。高級的味道一定是在尊重食材原味的基礎上加以發揮。”

    在家中自制火鍋

    拍的美食廣告

    如果說美食是通過味覺去感知世界之美的途徑,是一種由外向內的獲得,那電影就是向世界去表達自己的途徑,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釋放。無論是美食紀錄片還是廣告商業片,目前為止陳碩都是以結果為導向,面向普羅大眾做創作,他認為這些都是比較淺顯的表達。而接下來,他會更多面向自我的思考去創作。他說:“人到了一定年紀,需要兼顧的東西很多,沒有那么多精力去平衡,所謂的讓大家都滿意的狀態是一種假象。如果連自己都梳理不清楚,表達的東西一定是混沌的,這樣的作品幾乎沒有意義。當然,表現形式可以很感性,但內核必須清晰。 ”

    與團隊一起搭建食材場景

    “表達”是陳碩一直強調的,他始終認為太陽底下無新事,那些離奇曲折的情節他并不感興趣,他更關心的是人性中那些難以捉摸的東西。比如:關于做夢,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不同是:在弗洛伊德那里,你夢見吃飯或者性愛的場景,就意味著你有吃飯或性愛的欲望。而陳碩更傾向于拉康的理論:重點不是吃飯或者性愛,而是這些事在哪里發生?用了什么碗,睡的什么床,是席夢思還是雕花大床。他認為,真實隱藏在這些幽微的細節中。

    電影也好,其它藝術形式也罷,都是表達的工具和載體,至于是劇情片、紀錄片還是廣告都不重要,很多人會覺得做故事片就很高級。但陳碩認為,故事非必要,敘事才是必要的,故事和敘事實則兩回事,有結構必然有敘事,但敘事不一定是故事。無論故事多凄美、多深刻,其實大多都被講過,而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和深度思考才是最珍貴的。

    有些導演執著于講故事,通過故事進行情感表達,陳碩則更關心敘事背后的邏輯和立意的支撐。早些年看電影,他會關注音樂和畫面等細節,而現在更多會關注作品表達得好與不好、到不到位。如果表達本身不好,不管講述多到位也不會感興趣。他說:“相當于用很夸張的語言說一個很淺顯的事,看似酷炫、華麗,但毫無營養。”

    陳碩認為,好的作品首先要人如作品,真誠最重要,其次是表達怎么樣,高不高級。當然,優秀作品的誕生僅靠一個人的能力也是無法達成的,團隊合作是必然。“美食導演的這個標簽,既讓我得到了一些東西,也犧牲了一些東西,雖然我不喜歡這個標簽,它也是我真實的一部分,但我的確很想突破它,也正在努力突破它。”

    人們年輕時大多會嘗試一些局部的、感性的表達,在陳碩的成長過程中亦不例外。“拿音樂舉個例子,回想當年我非常喜愛通俗音樂,到后來轉向古典音樂,完全是精神需求。一開始自然也是聽不懂,到一定時候,發現古典音樂的結構很完滿,表達非常有系統性,而不是單純地傳遞一種情緒,或者假大空的虛張聲勢。”

    日本的許多美食作品的確值得學習,比如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影視作品中反映的飲食風貌,另外還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等。美食劇中,陳碩更偏向《孤獨的美食家》,首先很純粹地表達了吃的喜悅,同時比較貼近現實,基于真實的場景、地域展開,記錄了當下的風土人情。

    拍攝《相逢》時陳碩看過的美食書籍

    中國不是沒有關于美食的影視劇,只是大部分的表達停留在欲望層面。這也是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比較吸引人的原因,它站在了文化的層面,表現了中國的傳統和鄉情,這就相對來說要高級一些……

    當然,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對飲食的感情會比中國更為厚重。愛與美食,作為戲劇中重要的元素,在藝術大師們的表現方式中,亦充當著人類故事與情感的載體。

    聊起電影、美食,陳碩的話匣子似乎永遠不會關掉,他有許多想要分享、可以分享的觀點和思想。從中我們能強烈感受到在他以往美食作品中很難看到的一面:他對世界的好奇心,他的求知欲和表達欲,他關于人性的哲思……

    如他所說,人們總是通過宗教或者哲學給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然后假裝一切都無所謂,其實這些都是假象,應該有一部分人跳出來去探究生命的本質。

    沒錯,生命本無意義,但你賦予它什么,它的意義就是什么。

    趣味問答

    瓴:上海有哪些推薦的餐廳嗎?

    陳:上海的餐廳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它的融合性,把那些經典的食物盲目改造,為了迎合商業,不是商業不好,只是我不喜歡這種融合。它經不住時代的考驗,終歸只是浮于表面。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北京的餐廳,因為地域差異懸殊,反倒保留了各國、各地料理的正宗。

    瓴:最近一次讓你驚喜的食物是什么?

    陳:半年前在東京吃到的天婦羅,尤其是蔬菜天婦羅,銀杏、蘆筍。至今難忘,他們更重注食物本身,而上海許多餐廳更注重環境的噱頭,也許是我級別不夠,吃不到真正好的,哈哈。從大眾層面來說,上海好吃的餐廳并不多。

    瓴:有沒有一些可以快速獲取美味的方法?

    陳:1、將黑松露熬成松露油,無論放進火鍋,或是料理使用,都是人間至味。2、真正的初榨橄欖油搭配意大利葡萄酒醋,用來蘸烤熱的切片法棍。3、哪怕是外賣的麻辣燙,將材料與調味分開,去除不好的部分,剩下的按照自己的手法重新加工。

    瓴:推薦一些你認為不錯的美食電影或書籍吧!

    陳:書籍推薦《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食.味.道:華人的飲食歧路與文化異彩》,《食.味.道》用非常宏觀的方式系統解讀了味道,講述了華人的飲食之路與文化異彩,很有意思。電影推薦《巴貝特的盛宴》,它討論了人的尊嚴,不是單純地講述欲望,而是靈魂背后的平靜,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大,很高級。

    瓴:如果有一天不拍電影的話你會做什么?

    陳:我覺得影像對我來說很重要,我應該一輩子都會做,它是我唯一能夠掌握的表達工具,因為我是學基礎文科的,從小又在小地方長大,沒有接受過良好的藝術訓練,所以我掌握不了其它藝術門類去做表達,影像是唯一一個我可以去做些什么的通道,影像創作能讓我進行自我治愈、自我疏理,所以我會做一輩子。

    瓴:你會用哪些關鍵詞形容自己?

    陳:貌似有趣,實際焦慮。用哲學的故事來說,做一個痛苦的人還是做一頭快樂的豬,我選擇做痛苦的人。而我與那些痛苦的人曾經達到的精神高度還相差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為此我感到焦慮。

    瓴:你怎么看身邊的佛系青年?

    陳:我祝福那些沉醉在自我世界過得非常開心的人。我覺得,人本質上可以悲觀,但在具體的人生階段里,還是要找到一種讓自己舒服的狀態,讓自己盡可能開心。哲學和宗教一樣,它們都提供了一種理論,告訴你世界是怎樣運行的,當你對這種理論了然于胸時,就知道自己該怎么活。當這些東西內化到個人,就形成了所謂的價值觀,只是以前的價值觀比較單一,現在更多元化,甚至碎片化,人就很容易迷失,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所以我想祝福大家活得開心。

    提示:

    *文經瓴里(ID:lanehublifestyle)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最新力作!158種食材打造千里江山

    • 舌尖導演陳碩:內容是營銷的王道

    • 推廣零預算卻閱讀量50萬?—— 舌尖導演陳碩掀起的內容營銷創意風暴

    2018標志大賞

    標志大賞(Marking Awards)(點擊查看)是一項由FBIF發起,專注在食品飲料行業的包裝設計大獎。標志大賞面向全球,致力挖掘和表彰優秀的食品飲料包裝設計,鼓勵本土與國際設計力量的交流。評審團隊由全球知名品牌商及創意機構資深總監組成,規模龐大,背景多元,最大程度保證賽事的完整性與公正性。歡迎品牌商、設計機構、供應商、院校組織和獨立設計師們參與!下載完整參賽指南,請在后臺回復“標志大賞參賽指南”。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代工、茶飲料、特醫、嬰幼兒、巧克力、啤酒、乳品、營銷、添加劑、餐飲、飲料、休閑食品、寵物食品、研發、設計、包裝、新零售、調味品等微信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828.html

    (0)
    上一篇 2018年2月1日 22:41
    下一篇 2018年2月2日 04: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