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肯錫訪談了1萬名中國消費者,發現本土品牌有這些大機會

    ▲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新零售智庫

    作者:新零售小蜜

    麥肯錫近日發布了2017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調查訪談了近1萬名18至65歲的中國消費者,他們來自44個城市和7個農村鄉鎮。有一點在今年的調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國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齊劃一的群體已經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鮮明的多樣性。

    報告提出了四個關鍵趨勢。

    一、消費者信心達到10年來新高,但風險仍在

    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16年春季的低點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為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夕以來的最高值。

    消費者對經濟前景及自身消費力充滿信心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如果你想一窺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有多強勁,只消看一下雙11就知道了。今年天貓雙11銷售額達25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的總和。

    消費者信心持續走強的背后是越來越多的自由支出, 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費升級的驅動,消費者傾向于購買更高端的品牌。

    關鍵快消品的消費升級/消費降級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但風險仍在,一邊是居高不下的房價、大筆的子女教育費用和老齡化社會日漸沉重的照顧老人的負擔,另一邊是收入增長的放緩和物價的上漲。

    二、重視健康,但消費者對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

    65%的中國消費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當然,大家對健康的看法也并不一致,麥肯錫劃分出五個類別:簡單生活家(25%)、健康平衡族(30%)、運動愛好者(10%)、工作狂(10%)和漠不關心者(25%)。

    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生活的不同態度可分為五類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中國消費者似乎正在遠離缺乏營養的食品和飲料。41%的受訪者表示,“幾乎從不”吃不健康的食物。此外,快餐連鎖品牌被認為比“小吃店”和路邊攤更健康。正在騰飛的外賣服務也開始提供更健康的選擇,如沙拉、無麩質和無乳糖食品。

    麥肯錫也發現,雖然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同健康生活方式的好處,但有時認知與實際不一定吻合,而且這種矛盾認知頗具中國特色。例如,盡管常溫酸奶不含對消化系統有益的益生菌、活菌和酵母菌,39%的消費者卻認為常溫酸奶與冷藏酸奶同樣健康。

    超過40%的受訪者聲稱自己定期鍛煉。如今,中國有超過1500萬名健身房會員。運動類應用程序的用戶數量也很驚人,截至2016年底活躍用戶超過6500萬。

    三、90后正成為消費新引擎,但90后與90后還不一樣

    90后消費群體占中國總人口的16%,從現在起到2030年,他們將貢獻中國總消費增長的20%以上。

    90后與90后還不一樣。對于這個具有鮮明多樣性的群體,麥肯錫嘗試著細分為五類,即追求幸福者(39%)、追逐成功者(27%)、知足青年(16%)、任性揮霍者(10%)和寵二代(8%)。

    90后消費者可細分為五類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像騰訊的多人對戰手游“王者榮耀”,就成功瞄準了90后中最大的兩個群體,即“追求幸福者”——游戲滿足了他們對幸福和生活質量的渴望,以及“追逐成功者”——游戲是他們釋放壓力的出口。

    四、對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認知更加細致

    往年的調查中,中國消費者對外國品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漸漸地,人們的視線轉向本土品牌,開始密切關注那些主打性價比的品牌。

    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更為細致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如今的中國消費者似乎更關心品質,而不是一味糾結成本。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中國消費者為擁有一款既時尚領先,又比iPhone便宜的國產智能手機而自豪。對于頂級外國品牌,消費者也愿意為其強大功能、出色設計和優秀品質支付溢價。以英國科技公司戴森為例,盡管其售價遠高于國產同類品牌,其產品2016年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仍超過200%。(在天貓上,戴森的吸塵器等產品增長勢頭尤為突出——新零售智庫注)

    在大多數所調查的品類中,品牌歸屬地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現今消費者對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確,無論是本土品牌,還是外國品牌,要求都是一樣的。首先,要物有所值。其次,產品品質要好,而且能滿足個人偏好。最后,售后服務要到位。

    在麥肯錫調查的17個品類中,受訪者明確表示有8個品類偏愛本土品牌。其中,個人數碼產品國產品牌2012年占43%的市場份額,2017年則升至63%;個人護理品市場,這一比例從61%提升到76%。

    而國產品牌主導鮮奶、生鮮食品和家禽只是因為外國品牌在生鮮類別上沒有競爭力。

    在六個外國品牌更受青睞的品類中,像嬰兒配方奶粉、化妝品和葡萄酒等產品,優質和大品牌成為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

    在30%的受訪者中,出境旅游影響了他們對國產品牌的認知。他們抱怨最多的是國產品牌質量較差(48%)、品牌形象不太高檔(39%)。他們也對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質量有別(40%)和售后服務(40%)不太滿意。品牌商應該將這種不滿視為預警信號:這些消費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出生于1980年之后,也愿意花錢買更貴的商品。

    有意思的是,一些外國品牌被相當數量的中國消費者誤認為是中國品牌,而一些中國品牌被相當數量的中國消費者誤認為是外國品牌。

    許多人認為,很多早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化品牌,如玉蘭油(Olay)、碧柔(Biore) 和旁氏(Ponds)源自本土。在酸奶產品中,45%的消費者以為法國的達能(Danone) 是國產品牌,48%的消費者則把日本的養樂多(Yakult)當成國產品牌。

    對部分品牌的認知

    圖片來源:麥肯錫咨詢

    另一方面,一些國產品牌把自己包裝成國際范兒。45%的受訪者以為嬰兒奶粉品牌貝因美(Beingmate)是進口品牌。在服裝品類中,已經有76%的消費者更青睞本土品牌,而美特斯邦威仍被45%的消費者認為是外國品牌。

    下載完整報告

    后臺回復“雙擊中國消費者下載麥肯錫《2017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 :“雙擊”中國消費者》。

    提示:

    *本文經新零售智庫(微信ID:newretailinsider)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原文標題:麥肯錫訪談了1萬名中國消費者,發現本土品牌有這些大機會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麥肯錫如何創新?

    • 新零售一周年深度報告:阿里的求索與夢想

    • 商務部官方首次發布報告:《走進零售新時代——深度解讀新零售》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論壇共三天,將涵蓋乳制品、飲料、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和包裝話題。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雀巢,可口可樂,百事,億滋,中糧,康師傅,統一,達能,星巴克,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三只松鼠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公眾號后臺點擊菜單“FBIF或回復“FBIF2018”獲取:論壇、“標志大賞”和“Hello Foods”賽事信息。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代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特醫、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添加劑、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新零售、調味品等微信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020.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27日 23:32
    下一篇 2017年11月28日 07:2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