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導讀: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企業該如何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陳春花教授從共性的部分給大家提供五個對策建議。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當地時間1月30日WHO更宣布其為“PHEIC”。全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此采取了多項防控措施。疫情打斷了中國人習俗的春節假,也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很多專家都給出了預判,恒大研究院報告認為,從宏觀的視角,需求和生產驟降,對投資、消費、出口都會帶來明顯的沖擊,短期內會帶來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對于中觀行業而言,餐飲、旅游、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受到沖擊最大,醫藥醫療、在線游戲等行業受益。對于微觀個體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一方面承認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我們都要去承受經濟下行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會保持增長。這是我們面對的疫情下經濟的基本判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企業該如何面對?
身處不同的行業,企業所要面對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我想從共性的部分給出自己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這幾天不斷有企業界的朋友來微信問我,如何看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如何判斷理解專家對疫情發展的判斷?每每被問到這一類問題的時候,我也反問自己,我們力求可以得到答案,期待在明確的判斷下做出選擇,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答案是會不同的,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給不出明確的答案,才是答案本身。
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里,沒有人能夠預測并藉由預測做出判斷和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就是要朝著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調整自己的準備,并努力在前進過程中不斷驗證和改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市場中,持續而靈活的適應性,是你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在已經過去的2019年,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已經有了自我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的努力,但是,到了今天的疫情之下,我們還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堅定地開展自我救贖之旅,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確保現金流,同時要確保競爭力,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如何讓企業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如何讓成本是一種對顧客價值的投入,而不是一種價值犧牲,在我過去的課程和研究中已經反復強調過,大家可以去找來看,但是這一次,我更強調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期待中小企業保住現金流。
而對于具有良好的現金流的企業而言,我也依然建議重構自己的成本能力,因為應對不確定性是一種常態能力。但是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有能力的企業在疫情背景下,迅速關注如何在做“減法”的同時,關注“加法”,也就是如何去關注真正的顧客價值,并創造顧客價值。
當然在危機中依然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斷、足夠強的勇氣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以及理性的決策。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如果能在危機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并增加投入,之后所獲得的增長將是無法估量的。在危機的時候,對業務結構做加減法,從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動態應對不確定性的業務能力,一旦機會來臨,這種更加合理的業務結構便能讓企業有機會與其他企業拉開距離。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疫情還在變化中,人們已經知道一季度的壓力,也開始在準備第二季度的影響。人們開始關注春節復工帶來的壓力,也在準備復工之后如何恢復正常的工作運行。人們既堅持底線思維,積極參與防控,也在開始啟動恢復日常生活的準備。人們在理性面對疫情,做好自己的同時,也在期待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幫助武漢、幫助人們群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疫情帶來的這一切的確是太突然,沖擊太大,而信息傳播以及真偽難辨,又導致很多復雜性,這一切的確讓我們覺得困頓和不安,我們在不斷面對這一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告訴自己,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我想用聞玉梅院士寄語武漢的六個字作為結束語:科學、參與、信任。她說:科學需要冷靜、研究。參與就是大家參與、群眾參與,參與就是首先做好自己。信任,就是信任自己,信任醫務人員,信任國家。
/更多文章/
疫情下,餐飲娛樂業怎么辦?
疫情對中國零售業有哪些影響,多位專家支招應對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8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巧克力、素食、酒、咖啡、酸奶、代餐、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