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中國調味品協會主辦、李錦記協辦的2016年全國調味品行業食品安全工作座談會連續第八年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家食藥監總局、國家衛計委、國家工信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上下游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專家學者及調味品企業代表近百位人士共聚一堂,通過政策通報、專家解讀、探討交流的方式,進一步解析政策指向、健全食品安全風險防范體系、保障調味品行業的食品安全。
抓改革機遇 創新促發展
中國調味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會總干事衛祥云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企業發展機遇”致辭,他表示,食品企業要十分重視信息工作,并認真做好大數據提供資料的分析,不能聽信謠言。
衛祥云認為,食品安全雖然是食品行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但它絕不是調味品及食品行業管理的全部。中國政府推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食品行業如何在當前的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抓住機遇才是目前需要做的工作重點。中國經濟目前呈下滑的趨勢,短期內不會翻轉,主要原因是供給側存在問題,才需要供給側改革,它的主要內容是“調結構、促轉型、謀發展”,所以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調味品行業如何在供給側改革中謀發展、抓住機遇?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目前調味品行業原有區域性品牌企業邊際成本增加,但邊際效應在遞減,比如原來以省會為主的調味品企業,雖然是品牌企業,但是這幾年的效益并不明顯,若不改革或者盡快采取措施,可能面臨淘汰的危險。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一部分全國調味品品牌企業的邊際效應在遞增,比如佛山海天、恒順、美味鮮、加加、安記、千禾味業等上市的現代企業,包括在新三板上市的百味佳、香港上市的中味。所以,在調味品行業總量相對飽和的形勢下,現在調味品行業的發展不是在生產能力上下功夫,而是要對現有的品牌進行結構性調整。
企業創業越來越艱難,創新越來越重要。李克強總理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從國家的角度提出了宏觀政策,企業一定要認識到創新的意義在哪里,再去操作。作為調味品行業來講,不外乎三點:產品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商業模式轉換。
在實體經濟下滑、食品行業發展趨緩的形勢下,調味品行業銷售收入仍保持11.6%的同比增長率。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燕指出,調味品行業的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醬油、蠔油、復合調味料等產業。大企業發展速度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有所受限。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更加活躍,繼恒順、加加、佳隆等企業之后,2015年有安記、百味佳、千禾味業等企業在主板或新三板上市。投資公司、風險投資機構更加關注調味品行業的發展趨勢。2015年,在互聯網+格局下,企業從最基本的網絡銷售、點餐行業,到根據運輸渠道改變而做的互聯網定制產品銷售、與餐飲業的結合,商業模式更加新穎與有針對性。
食品安全穩中有升 市場監管全面開展
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燕表示,2015年,無論是從輿論、媒體,還是企業反饋情況來看,調味品行業食品安全狀況穩中有升,市場的監督管理正在有序進行中。
2015年,我國食品抽檢合格率為96.8%,調味品抽檢合格率略高于食品行業整體水平。2016年,食品抽檢覆蓋范圍更廣,包括進口食品、網上食品以及專項食品,計劃進行多品類多批次抽檢,實行獲證食品生產企業全覆蓋,調味品抽檢將持續跟蹤氨基酸態氮、防腐劑、二氧化硫等指標。
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司調研員史根生通報了食品安全標準整合、清理、制修訂等情況;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處長張軍介紹了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制定、行業標準方面相關情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三司監督二處處長劉松濤介紹2015下半年與2016上半年調味品行業抽檢監測情況以及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安排;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規司法規一處處長任端平向大家介紹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食品安全風險控制等情況。政策方面內容涉及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法律法規、國家標準、生產經營許可、審查通則、食品安全法相關情況等全行業切身關注的主題,尤其強調了與行業發展、調味品產業發展相關的相關條文,同時肯定了中國調味品協會以及品牌企業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的貢獻。
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燕表示,目前制度建設、法律法規的基本框架已經完善,執行還需要細化,比如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標準化工作體系建設創新,還需要協會與品牌企業的協調與配合;政府監管更加透明化,監管服務在不斷提高。同時提醒調味品企業,食品安全工作一定要從日常做起,時刻關注食品安全管理的監管政策、信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學會用適當的方法解決企業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行業特點和企業發展的新態勢,及時調整完善監管措施,防患于未然。
提升安全意識 加強產業聯動
“全國食品安全形勢繼續穩定向好,調味品也是如此。食品安全保障要強調從農田到餐桌,但重點是加工生產環節,因為要兼顧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特別是龍頭企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發表了食品安全方面的獨到見解,分享了30年來食品安全整體形勢的變化與趨勢。他指出,近年來,我國調味品抽檢合格率逐年上升,2015年達到96.9%,1985年合格率僅為55%。要保證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就要保證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和零售、儲存、運輸上下游各環節全產業鏈的安全。“企業要設立審核員及制度,審核員直接向總經理負責。”他指出,企業可引入第三方審核員制,并定期調換,加強內、外部和第三方審核,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可追溯的質量保證體系,這也是新食品安全法的重點內容。
座談會上,陳君石表示食品行業的發展不是靠產品安全,而是靠營養與健康。他還向與會者通報了健康中國大背景下的《國民營養行動計劃》大致內容。他希望在座的調味品企業抓住機遇,用營養行動計劃帶動行業發展。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部副主任裴曉燕提供的食源性致病菌數據分析表明,調味品總體衛生狀況良好;常見食源性致病菌較少檢出;預包裝復合調味料安全性高。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表示:餐飲服務環節的食品安全始終都是行業最為敏感的話題,餐飲服務環節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關口,所面臨的風險更為復雜、更為直接、更為廣泛。餐飲業作為產業鏈的服務終端,與包括調味品在內的上游產品共生共榮。
對原材料采購渠道的管控,即固定采購渠道,維持穩定合作;要合理地對所采購原材料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其次采用不同標準執行與本企業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管理方法;面對微生物防范這一重要戰役,需要對原材料加工的環節進行全方面的規劃與管理,分區儲藏、溫度控制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手段。
馮恩援指出,目前餐飲業對自制調味料需求大,調味料日趨個性化、多元化,并越來越多地走上互聯網,調味品企業要積極參與新產品研發。
座談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董關鵬就食品企業如何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危機處理做了專題報告,引起與會者熱烈反響。他認為,食品專家、食品安全專家應多與百姓互動,通過輿情監測、大數據發現民眾認識誤區。
會議還重點就調味品風險監測和檢測溯源研究、企業食品安全管理經驗、上下游產業鏈食品安全管理三個方向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李錦記、恒順醋業、安琪酵母、維也納集團、東洋克斯分享了先進的研究成果、獨到的管理經驗。
作為年度會議,全國調味品行業食品安全工作座談會八年來持續以一種更切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模式來召開,并不斷探索與提升,已成為調味品行業食品安全政策宣貫、觀點透析、經驗探討的高端平臺。本次會議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探討深入、溝通順暢,是一次務實、有效的會議。參會企業均表示本次會議對今后的工作開展裨益良多。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調味品協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