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鮮肉需求進一步釋放
冷鮮肉為大趨勢,需求有望進一步釋放。豬肉產品分為熱鮮肉、冷鮮肉及冷凍肉,我國冷鮮肉市場占比較低,距發達國家的90%存在較大差距,而熱鮮肉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但冷鮮肉需求有望進一步釋放,主要原因為:
1)渠道方面,由于熱鮮肉加工便捷且價格便宜,主要在農貿市場銷售,但隨著消費升級、城鎮化加速、消費觀念轉變,貼近社區的現代渠道(商超、加盟店等形式)將實現冷鮮肉對熱鮮肉的逐步替代;
2)消費觀念方面,由于之前對冷鮮肉宣傳不到位,大部分消費者認為熱鮮肉為最新鮮營養的肉,隨著宣傳的加強,消費者消費冷鮮肉的習慣有望逐步建立。在經歷了非洲豬瘟疫情之后,消費者對品牌肉將更為信任,部分消費者會購買在專賣店及商超里銷售的冷鮮肉。
2
低溫肉有望成新熱點
低溫肉有望成為下一熱點。肉制品產量方面,2017年我國肉制品產量突破1600萬噸,其中低溫肉制品及中高溫肉制品產量分別為1072、595萬噸,占比分別為64.3%、35.7%,從市場份額方面來看,低溫肉制品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由于低溫肉具有口味鮮嫩且影響豐富的特點,復合消費升級及健康化發展趨勢,低溫肉制品有望成為下一熱點。
3
肉制品規模還將翻倍
我國為肉類生產及消費大國,其中肉類產量占世界總量約三分之一,豬肉市場空間最大,占比超60%,受非洲豬瘟影響,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2019H1肉類產量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0.3%、2.1%,其中2019H1豬肉產量下降5.5%。
肉制品行業收入方面,據數據顯示,2018年肉制品行業收入為672億元,同比增長3%;2019Q1肉制品行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為173.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20%,肉制品行業在豬肉產量明顯下降的背景下,仍實現穩定增長顯示肉制品較為剛需。
我國肉制品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行業規模至少還有2倍以上發展空間。從全世界角度看,肉制品占肉類消費比例普遍在45%以上,而2018年我國肉制品消費量僅占肉類約20%,對標世界水平,我國肉類至少還有2倍以上發展空間。
4
整體受新冠疫情沖擊較小
肉制品行業公司主要戰略發展方向分別縱向一體化及產業多元化。縱向一體化方面:雙匯發展的母公司萬洲國際通過并購美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菲爾史密斯,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雙匯發展通過加大進口凍肉實現了成本對沖;
產業多元化方面:得利斯通過澳洲牛肉企業Yolamo的45%股權切入牛肉市場。截止目前雙匯發展及雨潤食品為肉制品行業市占率排名靠前的企業,相較于專注主業,近年來業績增長勢頭良好的雙匯發展,雨潤食品則存在凈利潤偏低、資產負債率高企等問題,雙匯發展在行業中競爭力較強。
預計新冠疫情對肉制品行業沖擊較小。以雙匯發展為例,疫情對其影響預計短暫且小。雙匯發展2019H1生鮮凍品、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收入占比分別提升37.0、-31.4、4.9個百分點,產品結構的較大差異使得非典與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對公司帶來的影響將有所不同。
由于肉制品涉及到消費者日常生活,在品牌意識逐步提升、疫情期間家庭餐飲占比增長、公司銷售網絡及產能布局密集,且擁有充足的儲備凍肉及進口肉的背景下,本輪疫情對雙匯肉制品及生鮮凍品銷售影響預計較小,同時由于雙匯發展擁有較強成本控制能力及風險對沖能力,本輪疫情對各業務毛利率的影響也應較非典期間低。
小結
肉制品行業總體呈現空間大、集中度低、規模化程度低的特點,未來行業集中度提升將成為主線,規模化企業將強者恒強:1)在疫情和消費升級背景下,消費觀念轉變,品牌化為大勢所趨;2)非洲豬瘟的爆發將推動行業規模化發展;3)具有較強成本掌控力的規模化肉制品行業利潤波動明顯減弱。
短期來看,肉制品行業受益于必需消費屬性強,受疫情影響小;中長期來看,受益于豬瘟加速行業整合、消費觀念轉變,品牌企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建議關注必需屬性較強的肉制品規模化企業。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筆者擁有十余年豐富的大宗農產品期現貨研究、餐飲食材采購和冷鏈物流等食品供應鏈的實踐經驗,是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五級認證會員,餐飲供應鏈變革的長期觀察者,多篇文章發表于今日頭條、億歐網、餐飲老板內參、掌柜攻略、《冷凍雜志》和《中國食品報》,曾在【勺子課堂】直播講授供應鏈公開課《餐飲的采購和供應管理》
曾為以下品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鳳祥食品、辛普勞、安德魯、易果生鮮、寧夏悅豐、北京宴、香港馬會、吉野家、田老師紅燒肉、美團快驢、鏈農、優配良品、Pizza Express、華萊士、臺滋味、瑪格利塔比薩、日昌、云海肴、楊記興臭鱖魚、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樓、半天妖烤魚、董小姐愛地鍋、望京小腰、焦耳外賣等,致力于幫助餐飲食品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請加微信18610542110探討餐飲和食品供應鏈。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