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深營銷前線
作者 | 華姐
最近,中了淘寶特價版「一元更香節」的毒,提前開啟了雙11買買買的模式,“一元包郵”很難說不香。「一元更香節」利用造節,打造1元營銷模式,想要將“一元包郵”單元打造成為自己的優勢和專屬。「一元更香節」是什么狀態的?來,華姐提供一個App頁面,讓大家感受下。雖然明白商家的營銷之道,但是面對“限時秒殺”、“正在熱搶”、“天天搶1元”等營銷關鍵字,讓人無法停下點擊的欲望,想要進一步探索。一元對于商家來說,可能運費都不夠,那平臺搞這樣的「一元更香節」究竟為何?
很明顯,“一元包郵”并不能為商家和平臺謀求更多的利潤,平臺采用“1元”為噱頭,去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實際上,平臺提供的秒殺產品數量不多,另一個目的是吸引用戶關注其他價位的產品,實現曝光促進銷售。「一元包郵」給人留下了便宜的奇妙心理暗示,進而吸引用戶去關注其他價格區間的產品,自然產生“買到就是撿到了便宜”的體驗,提升客單價。面對獲得還是失去,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更害怕失去。商家采用的「一元包郵」就是將用戶的損失厭惡心理運用到其中。利用人們害怕失去的心理,吸引用戶購買,在更多人認為還不錯的情況下,以便實現二次成交。
簡而言之,“一元包郵”除了打造便宜的品牌印象,其實是另有目的的,究竟「一元包郵,賣的是什么?」
一元包郵,在更多人看來無疑是“贈送”,但是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用戶花一元去購買產品,與被贈送,這兩種情況的心情完全不一樣。付出代價換出來的東西,更容易被自己重視。
淘寶特價版通過「一元包郵」賣的就是這種被重視感,讓用戶去重視產品,進而去重視平臺上那些給用戶提供占便宜機會的產品。
究竟「一元包郵」的驚喜在哪里?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元屬于超小小小小小的代價,無論一元買到什么產品,總能給人帶來占到便宜的感覺。這種“物超所值”的體驗,在使用的時候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驚喜,既是使用體驗感,也是買到便宜的購物體驗。淘寶特價版推出「一元包郵」的模式,也是平臺為自己樹立口碑的機會,品牌樹口碑可以從包裝、質量、服務、價格、營銷內容等方面去樹立自己的口碑。
使用一元包郵模式去持續打造便宜的品牌印象,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擴大了品牌的影響力,成為帶給用戶實惠的平臺。
在同質化商品的今天,難免品牌會產生誤判,出現庫存積壓的現象,這時候品牌如果想要清理庫存而自己又沒有銷售門店的情況下,尋找一個幫助清理庫存的平臺是有必要的。而淘寶特價版「一元包郵」的推出,為廠家提供了一個清理庫存的窗口和合作的模式。隨著廣告呈現方式和花樣的增多,用戶喜好更迭,互聯網環境下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品牌,品牌同質化的現象明顯,那用戶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品牌獲客難、成本高、競爭激烈等態勢,這時候,品牌如果想要有效觸達用戶,降低獲客成本,就需要在想方設法去實現精準觸達。采用「一元包郵」模式,就可以吸引那些對自身產品感興趣的用戶,實現品牌logo的露出,如恰巧用戶購買了該產品,有能夠促使用戶去使用和體驗。良好的體驗感,就成了品牌留下用戶的關鍵。前不久“長虹水壺”事件在互聯網的刷屏,華姐大膽猜測其實這是品牌獲客的一種方式。但是因銷售人員對平臺政策的不了解,出現了設置失誤,產生了虧損,這是值得注意的。不難看出,品牌選擇「一元包郵」的銷售模式,也是注意力稀缺時代品牌獲客的一種方式。在使用類似「一元包郵」方式去獲客的過程中,要注意細節的把控,以免產生自己無法承擔的后果。平臺采用底價模式去吸引用戶,行業中的另一種解讀是各大平臺為了爭奪下沉市場。在更多人看來,目前主流城市的用戶已經趨于飽和,而三線以下的城市、縣鎮和農村地區的市場正在開發中,因范圍比較廣,用戶具有潛在的需求,為了帶動品牌的下沉,于是平臺采用1元包郵的方式,去吸引下沉市場的用戶,以便幫助自己培養忠實的用戶,擴大自身的影響范圍。
海底撈副牌背后,藏著這個千億巨鱷的“接班人”!
巴奴之邀,海底撈“輸”在沒有“話語體系”…
七年時間,四個品牌,開一個火一個,怎么做到的?
單品有活性,品牌有韌性,這三家企業一直沒掉隊
“雙節”來襲,餐飲人能抓住這次“報復性消費”的機會嗎?后疫情時代,誰是下一個外賣爆單王?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