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鍋江湖30年:風起、墜落、反彈、廝殺

    如果給中國火鍋30年發展史標上地理坐標,那么重慶、成都之后的第三個城市,應該是鄭州。如果說全國火鍋業是一個江湖,鄭州也許是江湖最典型的縮影。這里的風云際會,也許就發生在你身邊。

    本文轉載自 好食記 素素

    如果給中國火鍋30年發展史標上地理坐標,那么重慶、成都之后的第三個城市,應該是鄭州。這座地處中原的省會城市,連接南北、聯貫東西,這里人口眾多、口味融合,幾乎來者不拒,川渝辣鍋、嶺南湯鍋、北方銅鍋,只要你甩開膀子,都能在這里闖出一片天地。

    海底撈和巴奴在這里過招,數十個火鍋品牌在這里云集,30年間,有人聲名鵲起,有人低調隱退。

    如果說全國火鍋業是一個江湖,鄭州也許是江湖最典型的縮影。這里的風云際會,也許就發生在你身邊。最近好食記記者對鄭州火鍋市場做了一次30年盤點,帶大家到“火鍋第二故鄉”去看看。

    1

    1989年,是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

    在吃貨的編年史里,1989年的鄭州火鍋,紅燜羊肉應該算是最紅的。

    紅燜羊肉的淵源,最早據說是在1988年的新鄉老城區。一個名叫李武卿的老人,年輕時在川藏當兵多年,退休回家之后在老家開了這家紅燜羊肉火鍋。

    這火鍋把北京燜罐兒羊肉和四川麻辣火鍋結合到一起,羊肉軟爛,紅湯濃釅,吃完羊肉下菜下面。紅燜羊肉就這樣跨過黃河,來到了鄭州。

    那些年的鄭州,做紅燜羊肉的一條街總有幾家。名氣最大的,當屬李躍新的李鑫記(簡稱李記)紅燜羊肉。

    李記的紅燜羊肉加了紅白蘿卜和小土豆,點綴著綠瑩瑩的香菜末,不腥不膻,吃完可以添湯開涮,涮豆腐、腐竹、鴨血、海帶等等,也算一種創新。

    從“紅燜炊煙浩蕩處、中原早市沒有羊”的紅火,到大批紅燜羊肉火鍋關門閉店門前冷落,也不過兩三年的光景。

    其實在紅燜羊肉之前,在鄭州西郊的伏牛路,挨著二砂小學旁邊,伏牛飯莊的涮羊肉,也是頂頂有名的。這家店,應該算得上鄭州最早的火鍋店了。

    伏牛飯莊,是鄭煤機提前退休的史明俠在1982年開的。1985年,在賣了三年羊肉燴面后,去北京出差的史明俠,看到老北京銅鍋涮的熱鬧景象,回鄭州就開始賣涮羊肉了。

    伏牛飯莊的涮羊肉,為了保證口味,所有的糖蒜、甜面醬都來自北京的六必居。腌的小菜和麻將燒餅,也都是依照東來順的工藝。大銅鍋更是從北京的銅鍋廠拉回來的。

    伏牛飯莊的涮羊肉在1993年前后達到了頂峰。后來伏牛飯莊主營業務改為了炒菜宴席。這之后,鄭州的二力、小甫涮鍋,也都慢慢起來了。

    2

    1989年之后,鄭州的火鍋江湖里,鴻茂齋的名號逐漸響了起來。

    這是一家傳統的清真家族企業。創始人叫楊鴻運,之前賣牛羊肉品。給自家火鍋店取名鴻茂齋,里頭糅合了自己的名字,也揉進了樸素美好的念想。

    鴻茂齋做的是老北京的銅鍋涮。紅炭火,大銅爐。鍋底兒是清水蝦皮加姜片、蔥段,簡簡單單。可是肉好啊!豫東收來的小山羊,加工成羊肉卷,紅是紅,白是白。下到清水鍋底兒里一燙一沸就可以吃了。

    有天晚上我們去,一進門就人聲鼎沸,里面排隊的不亞于現在的海底撈、巴奴。桌上熱氣騰騰,看人都像在云里霧里。那天晚上還下了大雪,紅炭銅爐、白雪羊肉,那感覺,仿佛窗戶外面多一枝紅梅,就穿越回了古代一樣。

    1990年代,鄭州火鍋是林記熱盆景和舒記麻辣魚的天下。

    兩家都做魚。舒記的創始人舒來喜,因為老家在重慶,用的料都從老家發來,做的味兒自然更勾人一些。

    麻辣魚上桌,服務員會先把花椒、辣椒撈到旁邊的盤子里。吃完飯,愛吃辣的人可以把辣椒、花椒用袋子兜回家,回去炒雞子、炒豆腐、炒土豆絲兒,都入味得很。

    90年代,有好幾年的時間,舒記麻辣魚都是中原區的納稅大戶。

    90年代的鄭州,還有一個有名的火鍋品牌:煳辣魚。

    它的創始人尹群,曾經跟舒來喜住一個大院兒。在這之前,尹群已經做了三年的中餐全家福。1998年夏天,因為車禍摔斷了腿的尹群,腿上打著四根鋼釘拄著拐上了飛機,從云南帶回了煳辣魚的配方。

    煳辣魚用胡椒做底,加上云南的一些其他調料。糊而不焦,辣而不燥,很快在河南打開了市場。最好的時候,全家福煳辣魚開了40多家店。

    聽說后來尹群也做過一些改變,但煳辣魚經歷過幾十年的時光洗禮,愛它的人已經慢慢變老,年輕人對它知之無多。這個品類,已經慢慢黯淡了。

    3

    1998是個神奇的年份。

    那一年,香港回歸后的熱氣兒還沒消散。做白酒生意的周口姑娘李華,在優勝北路的體育館旁邊扎下了自己的百年老媽。

    她做的是熱辣喜慶的川鍋。牛油都是在鄭州東郊一個專門宰牛的村子集中購買,加入四川的調料自己熬制。熬牛油時的那個香啊,“一整條街都可以聞到。”

    1999年,李華在經七路開了自己的第二家店。店面擴大了四倍,依然生意火爆。45張臺,一天平均翻臺200多桌,營業額達到3萬。在全國店面越開越多的李華,在圈子里就有了“火鍋皇后”的稱號。

    跟李華差不多同時步入火鍋行業的,還有草原興發的李海波。

    李海波的草原興發,做的是內蒙的肥羊。他的店在隴海路上,一開始就奔著做大店去了。三層樓,3000多平方米,包間的形狀全部是蒙古包。吃飯的時候唱歌,獻哈達,這在當時可是個新鮮事兒,草原興發順理成章地爆棚了。

    2013年,我因為《見證.河南餐飲18年18人》一書的采訪,見到了李海波。他個子特別高,頭發是黑亮的大背頭,后院有好幾輛超級加長的林肯。

    他說起當年草原興發的火爆。從開業時的玻璃門被擠爛、到后來因為人太多、包間二氧化碳超標客人暈倒,“那幾年的草原興發,每天700多桌,一年光賣的生羊肉就有2000多噸。掙錢就像掃樹上落下的樹葉子,一呼啦就是一大堆啊!”

    4

    2003年,海底撈來到了鄭州。

    一開始,沒有人把它當成特別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剛開業的前8個月,因為非典的影響,位于經八路上的這家海底撈,生意并不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說海底撈。

    不只是它的產品,還有服務。進門微笑,隨叫隨到。落座滾燙熱毛巾,免費豆漿、免費西瓜隨便吃、等位無聊可以免費擦鞋免費做指甲,大廳有兒童游樂區,每位小朋友有免費玩具、免費雞蛋羹……

    它讓所有的火鍋就餐者和經營者意識到,海底撈產品不差,可它拼的不是產品,而是驚喜無止境的服務。

    一路之隔的李華,是在兩年后的廝殺里冷靜下來的。

    2006年,黃河路上定位為商務高端火鍋的鼎鼎紅開業。1200平米的火鍋店,投資了500萬。你看慣了熱鬧喧嘩煙火氣的火鍋,這反其道而行之的海水藍、云朵白、大面積鋪排的黑色與玫紅,讓人說不出的震撼。

    當然人均300左右的消費,精選自全球的鮑魚、大蝦和肥牛產品,在當年也是讓人震撼的。

    可是李華趕上了2005年餐飲升級之后的黃金期,這樣的消費,有人買單。從2005年之后到2012年年底國八條到來之前,李華和她的鼎鼎紅,有足足七八年掙錢的好時光。

    回看很多事,有時候會想,在時代的湍急洪流里,個人的力量何其渺小。

    你需要勇氣,也需要運氣。更需要在運氣來臨的時候踩準點兒,早一步晚一步,結局都會迥然不同。

    5

    2008年,中國的火鍋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一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1999開始的小肥羊,在9年的積淀之后,成為中華火鍋第一股。

    小肥羊上市的第二年,老杜帶著他的巴奴來到了鄭州。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安陽做了8年的火鍋。

    2009年8月,經七路上巴奴的第一家店開張。它的廣告語很簡單,也就四個字:本色,本味。

    在人生地不熟的鄭州,緩慢扎根的前幾年,老杜也應該有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據說,最難的時候,他甚至都想以幾千萬把巴奴賣掉。這個事是真是假、數額具體是多少,只有老杜自己知道。

    然而就像馬化騰最困難的時候,差點把騰訊的股票作抵押一樣,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這事兒幸虧沒成交。否則,一切就不是今天的模樣了。

    2015年開始,仿佛在一夜之間,鄭州人忽然發現:巴奴的門頭和SLOGAN變了。門頭成了朱紅和姜黃兩色的巴奴毛肚火鍋,廣告語改為了: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傳播學上說,能讓消費者記住的,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要么做老大,要么挑戰老大。又是3年過去了。巴奴毛肚火鍋的SLGAN也改變了兩次。從“深入原產地,精選好食材”,到“越懂火鍋,越愛毛肚”,巴奴的廣告語,一如既往地引發爭議。

    爭議其實是最好的宣傳。一邊倒的贊美,和一邊倒的罵聲,都是無趣的事。

    巴奴也在這口水和爭議聲里,店開到了全國,開進了北京,營收做到了十幾個億,進入到中國火鍋行業的第一陣營。

    有人說巴奴的成功,是產品主義和冷門戰略的成功。但巴奴之后,鄭州的餐飲,有過不少冷門戰略的模仿者。從產品品類篩選到門頭的顏色到廣告語,都何其相似。

    然而結果如何呢?

    6

    2013年,鄭州的火鍋江湖,驚現了一匹名為小板凳的黑馬。

    他的創始人叫楊明超,熟悉的朋友都叫他老楊。

    老楊的經歷曲折,堪比過山車。正兒八經的鄭大中文系畢業,卻養過羊,賣過扎啤,做過夜市兒。為了給冬天賦閑在家的員工找活兒干,開了火鍋店。

    這店跟其他的火鍋店看起來都不太一樣。勾縫的紅磚墻、簡歐的枝形水晶燈,厚實的木頭桌凳,處處清蔥的綠植……它不是完全的西式也并非完全的中式,像咖啡屋像酒吧像西餐廳,卻獨獨不像是火鍋店。

    這樣的地方很快吸引了年輕人的喜歡。從普羅旺斯的第一家店,小板凳很快在鄭州成了現象級的熱門事件。

    兩年的時間,老楊在全國開了100多家店,跑得夠快。但因為商標無法注冊,模仿的就有一千多家。食客在別家吃了火鍋拉了肚子,自然會說:“小板凳真是坑人。”

    還有一點,因為發展過快,小板凳連鎖化的管理無疑是有欠缺的。規模化的火鍋食材和底料,因為沒有自己的中央工廠,穩定性也時高時低。

    總之,小板凳的品牌很快就倒了,仿佛在一夜之間,老楊的店呼啦啦都沒了。

    2015年,老楊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帶著心腹團隊遠走他鄉。

    他在成都待了兩年。從中央底料工廠開始,做小小河邊魚黃辣丁火鍋、做花庫串串、到后來服務B端加社區居民的鍋圈食匯。

    中央工廠保證了產品穩定,穩定的產品促進了加盟,加盟的幾百家店面又反哺中央工廠,使得他與上游的原料企業有了更大的議價權。

    2018年的春節,老楊召開加盟商和供貨商大會。上千人的會場上,老楊哭得泣不成聲。那一年,他的鍋圈食匯賣了4個多億。

    今年的春節前,老楊邀請幾個朋友吃飯。酒過三巡,有朋友問他18年咋樣?他淡淡一笑:也就翻了一番,八九個吧。

    很多事情,外人無權評判。我們只是敬佩那些跌到人生谷底還能反彈上來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強者。

    7

    30年的時間,好像也就這么過來了。

    在餐飲競爭無比激烈的這座中原之城,燦爛過的火鍋品牌,當然還有很多。

    我記得2015年進入鄭州的東來順,在北京那么有名的火鍋品牌,在鄭州卻一直不溫不火。

    我還記得2048香辣蝦,從紅火到坍塌,好像也就不到一年的時間。它的創始人張梟也是遠走重慶,臥薪嘗膽一年多后,開了以金湯為底的0371澳門豆撈。

    說到香辣蝦,想起了同為香辣的牛蛙愛上蝦。你無法想象,它竟然堅持了10年,且還活得可以。

    還有那么多不斷涌進來的外來品牌。

    比如上過央視舌尖2紀錄片的曉宇;比如成都知名的網紅品牌小龍坎、大龍燚、馬路邊邊;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老北京風味的額爾敦等等,多到你根本數不過來。

    還有那么多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食材。比如酸菜魚、比如肚包雞,比如花膠雞,好像突然的,就成了一個新的風口。

    時間永恒流淌。一菜成席的鄭州火鍋30年,就像時間之水上起伏不定的舞臺。有時候你是臺上的主角,有時候是臺下的觀眾。有時候你笑笑別人,有時候別人笑笑你。其實都沒什么。

    更多精彩:

    灣仔碼頭創始人去世,這個山東姑娘很勵志

    行情|2019年白羽肉雞板塊還有預期差嗎?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筆者擁有十余年豐富的大宗農產品期現貨研究、餐飲食材采購和冷鏈物流等食品供應鏈的實踐經驗,是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五級認證會員,餐飲供應鏈和新零售生鮮變革的長期觀察者,多篇文章發表于今日頭條、億歐網、餐飲老板內參、掌柜攻略、《冷凍雜志》和《中國食品報》,曾在掌柜攻略旗下的【勺子課堂】直播講授供應鏈公開課《餐飲的采購和供應管理》

    曾為以下品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鳳祥食品、辛普勞、安德魯、易果生鮮、寧夏悅豐、北京宴、香港馬會、吉野家、田老師紅燒肉、美團快驢、鏈農、優配良品、Pizza Express、華萊士、臺滋味、瑪格利塔比薩、日昌、云海肴、楊記興臭鱖魚、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樓、半天妖烤魚、董小姐愛地鍋、望京小腰、焦耳外賣等,致力于幫助餐飲食品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餐飲供應鏈咨詢和探討:文武 13401153561 (同微信)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606.html

    (0)
    上一篇 2019年2月13日 10:01
    下一篇 2019年2月13日 11: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