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18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多年前,當時央視很紅的《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張越,在一次獲得某行業獎時被主持人問到:“你覺得你最值得別人學習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但張悅的答案讓我一直記得:“我是怎樣向別人學習的。”
觀察一個品牌的發展潛力,創始人的“學習力”可以視為衡量標準之一。這里的“學習力”,不單指對具體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更包含綜合潛力、學習意識等。
評判某人的“學習力”,如下三條可以作為其中指標。
? 餐飲老板內參 溫馨 發于北京
朋友圈轉發內容的豐富度,
品牌活力的表現“窗口”
▼
餐飲老板朋友圈的功能主要分為兩種:有些餐飲老板走“專業氣質”,將朋友圈作為品牌營銷、公關的主陣地,幾乎不涉及“私人生活”,有些則是走“混搭風”,朋友圈成為工作和生活的“綜合展示平臺”。
兩種風格各有利弊,前者更“垂直”,將朋友圈定位為品牌傳播“工具”的思路很明確,能較好地將工作生活分開,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容易略顯“嚴肅”;后者“綜合”性強,既營銷品牌也營銷自己,有助于讓企業形象更立體,但容易為外界提供“偵查”素材,私密性較低。
△
”綜合型“可能更受歡迎
就實踐而言,“綜合型朋友圈”更容易讓“觀眾”打高分,網友會從其朋友圈發布的個人生活信息觀察企業和創始人的活力,朋友圈內容豐富度高的,更易為其品牌增值。
行業或非行業活動的圖文分享、國內外旅行考察爆照、讀書心得等等,都是讓朋友圈更加“人格化”的基礎手段。如果創始人有娃,適度發一些親子活動也不是壞事,如果是女性創始人,偶爾發一條“整理衣服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看起來也不錯。
這些內容雖然不是“學習”,但能體現一個人的開闊性、融合性,具備此類性格的人,包容性和學習意識通常說得過去。最起碼,他們很可能某一天為了“裝點門面”逼自己去學習。
是否具有某方面的興趣和專長,
防止品牌“無趣化”的因子
▼
人,一定要有愛好,有特長尤佳。無論哪方面的愛好(不良興趣和嗜好除外),總要有一點,這樣為人才有趣,生活才不會無趣。
作為一個品牌的創始人、企業掌舵者,如果每日沉浸在本職工作中,業務當然會有提升,但不懂得“換腦子”,業務提升空間終會有限。
所以,作為一個餐飲品牌管理者,除了管理能力,最好有一方面其他長項。比如,你可以懂室內設計、軟件代碼、婚紗攝影,甚至有著高超的廚藝,具備這些能力的餐飲人,內參君真有遇到。
新銳火鍋品牌青石玖宮能被稱為“顏值最高的火鍋”,就與其創始人應凌云女士是專業美術院校畢業、有著深厚的美術功底有關。
對某方面真“懂”,才會給員工更專業、更有指導性的建議。這個品牌的每家店鋪,裝修風格都迥然不同,用戶的反饋均是“美翻了”。
創始人在某方面的“懂行”能讓品牌建設在那個方面更加突出。
△
品牌創始人具備某方面特長或者手藝尤佳
心上親子餐廳品牌創始人吳莼有著多年的專業攝影經歷,在該餐廳和其經營的民宿品牌初創期,用這門手藝幫忙打開了市場。用戶在其餐廳和民宿拍出的照片一經朋友圈發布,被廣泛點贊,品牌和經營者形象逐步建立。
有這類興趣或特長的人,通常愿意在某方面繼續“深加工”自己,自主學習能力較好。
是否具備對行業外知識的學習意識,
影響格局的核心能力
▼
無論在哪個領域打拼,如果眼界只局限于自有行業,也許會“精深”,但視野的開闊度一定會被影響,而視野最終影響的是格局。所以,行業人一定要具有外向學習的意識。
在餐飲圈里談論學習意識,青石玖宮的應凌云絕對能算排名靠前的品牌創始人。自從內參君與其相識,就發現她求知欲很強,不時參與論壇峰會與行業人交流,武漢本土創業、環保等活動經常參加甚至發起,她認為這些看似“分裂”的事兒對于她都是學習的過程。
△
視野影響格局
她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一股韌勁兒,曾這樣表達:“有時候我會覺得是武俠小說里面的那個人,本只是過著平淡簡單的生活,突然遭受噩運,只有堅強面對,不停鉆研各種武藝,又得到高人指點,功力不停增加,從此笑傲江湖,感謝師傅們教誨,不斷突破自己。”
“飛行一個半小時,快速學習兩個新知識,做一點小筆記,讓飛行更有意義。碎片化時代需要多看、多想、多懷疑,利用間隙時間再閱讀,這樣的學習很高效。你們今天學習了嗎?”這是她在一次出差中看某本商業模式譯著后發的朋友圈感言。
“比你能干、比你聰明、比你強大的人,比你還勤奮,你還在想什么?!”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青石玖宮旗下高端品牌青鼎宮在開業一個月后,就成功被陳曉卿、沈宏非、董克平、小寬等牽頭的一個評選項目所關注。
創始人“學習力”的成果,最終將在品牌的表現力上體現。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