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商管理上,人們的很多精力花在淘汰供應商上,而不是選擇供應商,造成這些誤區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淘汰供應商看上去成績明顯。公司多年來遭受劣質供應商的影響可謂大矣,現在把這樣的供應商淘汰掉,可謂是為民除害,功不可沒。如果你是新官上任的話,這便是你的政績,因為你解決了前任沒能解決的問題。
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存在的就有其原因:前任之所以沒能動此類供應商,大都是因為其中有隱情,要么是供應商具備壟斷性,要么是換新供應商成本太高。不了解這些就試圖大動干戈,往往會鬧個灰頭土臉,給公司帶來更大損失。當然,也確實有應該淘汰的但還沒有被淘汰的,這另當別論。
其次,有些人拿淘汰供應商為借口。他們明知有些供應商沒法被淘汰,但還是“知難而上”,為的就是制造借口:你看我想淘汰這個供應商,是設計部門不愿意投入精力,生產部門不愿冒斷貨的風險,質量部門不愿意承擔質量風險,所以我就不對這個供應商的績效負責。這其實是種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也反映了一些人精神深處的劣根性:外在原因阻擋我成功——都是別人的錯。
相反,對此類供應商,如果積極管理的話,很多看似不可解決的問題,其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樣難解決。你會發現很多“淘汰”類供應商其實是可以改進的。這些人不是去理解為什么,并幫助供應商溝通、改進,而是動輒痛下殺手,其實并沒有盡自己的責任。
十多年前,筆者到硅谷,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供應商。當我剛接手一個供應商的時候,聽到的都是負面評論,說這個供應商的主要客戶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一旦產能吃緊,他們會以犧牲我們為代價;又說這個供應商太欠靈活性,交貨周期長,催貨難,出了質量問題,也不肯配合解決。從工程師到采購員,大家都說該淘汰這個供應商。
但是,細究之后,我發現淘汰成功的概率為零。因為該供應商的產能高,設備好,目前沒有別的供應商能代替;換了供應商,就得要求客戶重新資格化我們的產品,成本太高,根本不可能;工程師們口頭上是義憤填膺,但要他們花那么多時間來資格化新供應商,也是不可能;行業的生意旺季又轉眼就到,先出貨要緊。
忙乎了大半年,不得已,還是與該供應商重開交流,請他們的兩個副總裁吃飯,詳細了解他們的難處,發現很多擔心都是莫須有:我們是他們的小客戶,但也占他們20%的生意,他們自然不愿失去我們這個客戶;他們的交貨周期是長,催貨困難,因為是同類供應商中最大的,本來就沒有小供應商靈活,但他們承諾的卻能說到做到。我們對他們有意見,他們也是我們的受害者:我們的預測太差,催貨太多,生意忙起來雇人都雇不及,生意差了一半的人都得裁掉,這就很難做。那些說他們壞話的人,很多連真正到他們工廠去過的沒幾個。
雙方互相理解了后,一起做預測、排日程、解決問題,這就成了一個相當不錯的供應商。離開了供應商的歷史績效和質量、生產和物料管理體系的評估,任何基于道聽途說的供應商決策都是片面的,制造的麻煩可能遠超解決的問題。
最后,這些淘汰供應商的“積極分子”,往往也是制造“該淘汰供應商”的始作俑者。 熱衷于淘汰現有供應商,“修正”前人的“失誤”,但卻“有意無意”地忘了他們的最大職責,那就是在新產品開發時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在新產品供應商選擇上,這種人的小算盤其實打得很精:我不做任何決策,因為任何決策都有風險;等別人做了后,我再來批評、修正,顯得我高人一等。例如工程設計人員選了供應商(因為他們要出產品,必須得選擇供應商),選得好則成為這類供應商管理人員的功勞,壞的話就推到設計人員的頭上,制造出“又是設計人員的壞點子”的鬧劇。
淘汰供應商看上去是一件事,其實是兩件:淘汰老的,導入新的,需要花兩倍的資源,達到的效果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產品有供應商供貨。熱衷于淘汰供應商,必將導致供應商選擇上投入不足,陷入“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的惡性循環。
有些采購一旦從供應商處得不到他想要的,不管是應得的還是不應得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換供應商。魔由心生:淘汰一旦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雙方就沒有合作的基調,就處于戰爭狀態;冷戰熱戰一段時間后,淘汰不了,雙方(往往是采購方)期望調整,就會重歸理性,回到談判桌前,不過幾個禮拜的時間已經浪費掉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你看唐僧西天取經,如果沒有那些淘汰孫悟空的插曲,恐怕連一半的時間也用不上。你現在就知道,我們在淘汰供應商上做了多少無用功。
很多時候,淘汰供應商其實挺容易:不要給新生意就得了。產品更新換代快,新產品上線,舊產品下馬,該淘汰的供應商就自然淘汰。相反,執意積極淘汰,直追窮寇,兔子急了也咬人,兩敗俱傷的情況也不鮮見。所以,要著眼長遠,放在淘汰供應商上,今年不給你新生意,明年不給你新生意,后年老產品下市,自然就淘汰了,這未嘗不是個好戰略。
餐鏈:中國第一家餐飲供應鏈研究的自媒體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