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簽署了史上最第二大大豆進口合同,在今年全球糧食出現兩位數百分比上漲大背景下,中國鎖定了關鍵的榨油和優質飼料來源。
據新華網,美國時間周四,來自中國和美國的20多家企業13日在美國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簽署合同,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和371噸豬肉及牛肉,進口金額總值達50.12億美元。
合同公布后,大豆價格小幅走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1月大豆期約收低46-1/2美分,報每蒲式耳9.87-1/2美元。目前交易在9.78美元附近。
這筆1253萬噸進口合同,是繼2015年中美所簽定的1318萬噸采購協議之后的第二大合約。
代表美國簽字方的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Jim Sutte稱,這意味著中國幾乎購買愛荷華州一年全部大豆產量,價值相當于美國糧食出口總量的10%。
他說:“這表明了市場對美國大豆需求廣泛基礎,中國是愛荷華州農民的巨大市場和巨大的就業機會。”
今年全球糧食價格普遍上漲。全球氣候異常,令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價格上漲至近兩年新高。過去兩個月,大米期貨上漲近30%,小麥期貨也上漲近15%。
昨天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4481萬噸,增加14.2%。
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今年大豆進口量將達創紀錄的8800萬噸,十年內進口將達到1.21億噸,相當于在目前規模上再增長30%。
為滿足中國的需求,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已超過了玉米,巴西今年大豆產量或史上首次突破1億噸。
補貼逐步取消刺激進口
過去三年來中國逐步削減農產品補貼。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原糖最低收購價均倍取消,導致這些糧食作物產量下降。2016年中國谷物產量13年來首次下跌。通過出售戰略儲備,中國國內糧食價格依然穩定。
經合組織(OECD)農產品高級分析師Andrzej Kwiecinski認為,中國將進口更多谷物、種子,更多牲畜、肉類,以及蔬菜、水果。他認為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相較于進口作物,中國國內糧食成本的相對競爭力將變得更弱。
餐鏈:中國第一家餐飲供應鏈研究的自媒體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