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秋天是有許多時令風物的美妙季節,而松露,是這個季節最不應當錯過的珍饈。每年10月中旬至12月初,不足兩個月的短暫松露季稍縱即逝,需要廚師耐心地對待和食客莫大的決心。

    松露的神話

    在中國,松露季往往從9月下旬就開始了。沒有完全成熟的松露香味不彰,但質地脆嫩,最適宜切成薄片過油爆炒。西方人覺得這樣做暴殄天物,而中國云南的老鄉們卻樂此不疲。

    當歐洲文人們以華麗無匹的辭藻包裝松露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松露的自身魅力使然,還是源自時髦的饕客們那不甘人后的自尊心?

    換個角度來看,中國人盛贊的鮮美無比的口蘑,在法國人眼里,只是最早實現人工培植的、最平白無奇的雙孢菇;而法國人眼里高貴無比的松露,又或許只是中國人心中無法烹飪,只配泡酒和喂豬的“土茯苓”。

    是什么原因,讓東西方對松露這種食物,產生了認知上的偏差?

    梁文道在他的《味道·味覺現象》里有一段關于松露的耐人尋味的話:“我們在吃松露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些使它增值的背景故事。正是它們造就了神話,使它昂貴,也使它更美味。”

    食物的貴賤,從不僅僅是它們的天性和稟賦,而是文化、歷史的積淀所賦予它們的增值而已。

    是塊菌還是松露?

    松露二字,最早出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歐洲文學譯作里,作為一種食物,Truffle 準確的譯名不是松露,而是“塊菌”。

    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人就已經大量用松露燒烤蘸醬食用,而中國古人不常以松露為食

    。松露,是個很無厘頭的漢語名詞。

    顧名思義,它被比喻成松樹凝出的露水,但這種生長在地下的真菌,既不在松樹枝干上生長,也不是依附松針松根形成的自然生態。橡樹、榛樹、椴樹、櫸樹、樺樹、松樹、白楊都可以成為松露的生存環境。松樹與松露,從無必然聯系。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松露在中國的名字依然充滿了下里巴人的氣息——“土茯苓”“無娘果”“豬拱菌”“臭雞樅”……松露二字,則最早出現在改革開放后的歐洲文學譯作里。

    也許在中國翻譯家眼中,最珍貴最美味的食用真菌,天然就應該與松樹搭上關系,比如松茸、松樹蕈、松蘑、松耳;而露珠本身,則與可食用真菌一樣,隱含著無根無蒂、無體無形,采納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而生的意蘊。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作為一種食物,Truffle 準確的譯名不是松露,而是“塊菌”。從生物學的分類來看,松露,又名塊菌,屬于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綱、盤菌目、塊菌科、塊菌屬,親緣上與羊肚菌最為接近。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各地,都出產這種生長在土壤下的真菌,可謂一種典型的世界性生物。

    但東西方對它的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西方有著悠久的松露食用史:4000年前,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用楔形文字記載了一個孩子將這種食物獻給國王的故事。

    而到了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時代,美食家阿比西斯在他的傳世名作《廚藝》中,已經詳細介紹了松露的吃法:煮熟后串起來,加鹽烘烤出焦香;另將葡萄酒、橄欖油、胡椒、蜂蜜、魚醬和酸葡萄汁一起煮沸,加入淀粉后做成蘸醬;最后在松露上用針扎出小孔,泡進蘸醬里吸取味道。

    即便到了今天,主要靠野外采集的松露依然是餐桌上的珍稀調味品。但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人就已經大量用它燒烤蘸醬食用。

    一方面,貴族的奢靡生活反映了封建國家的富庶和強大;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歐洲人珍視松露的飲食傳統。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歐洲人有珍視松露的飲食傳統

    在中國,對松露的應用就落后很多,上下五千年,幾乎找不到對松露像樣的文字記載。只有13世紀北宋進士陳仁玉的著作《菌譜》中,出現了一種疑似的菌類:“麥蕈,多生溪邊沙壤鬆土中,俗名麥丹蕈。”

    曇花一現的描述之后,中國人對土表以下真菌的探索又停滯了。300多年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援引了這段描述,并加入了自己的“私貨”:“麥蕈,生溪邊沙壤中,味殊美,絕類蘑菰。”

    但事實上,松露的味道是不可能類似蘑菇的。李時珍說的“味殊美,絕類蘑菰”,多半是他試錯了對象,或是自己主觀上的想當然。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李時珍當然無法對《本草綱目》里近2000種藥材描述得百分之百精準,相反,這恰恰能夠作為中國古人不吃松露、至少是不常以松露為食的歷史依據。

    造成這種文化差異的原因,也許源于東西方哲學基礎的不同。源自古希臘的求真求知,讓西方人對地面下被掩蓋的真相好奇心十足;而東方信奉孔孟之道的中庸和諧、水到渠成,這讓中國人更愿意采集地面上張開傘蓋的真菌子實體為食,并由此演繹出恢弘的食用菌餐桌譜系。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曾被視為不祥之物

    而遭千年冷落

    歐洲先哲們在食用松露時,一直在思考這種美味的來源,因其氣味怪異、來源神秘、模樣丑陋,宗教審判庭曾下令禁止食用松露。

    羅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則為松露代言,重新喚醒了歐洲珍視松露的飲食傳統。

    事實上,歐洲先哲們在食用松露時,一直在思考這種美味食物的來源。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稱,它是奧林匹亞山上的朱庇特神用雷電擊打土壤創造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認為,它是閃電、溫暖的環境和土壤中的水分共同催生的;古希臘藥劑師迪奧斯科里德則堅持認為,它是一種沒有莖和葉的植物的塊根。

    到了古羅馬時代,對松露的認識并沒有進步。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相信,松露是大地的孩子;古羅馬自然學家普利紐斯認為熱、雨水和雷電引起土地生病長繭,故而長出了奇形怪狀的松露;甚至當時還流傳著,是雄鹿的精液在熱的作用下讓大自然的生物受孕長出了松露……

    顯然,在沒有光學儀器的時代,先哲們始終不能將微生物與松露聯系起來。進而無法獲得準確而有說服力的答案。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更有趣的是,在松露進入成熟期時,與之共生的植物還會發生“燒焦現象”:周圍的花草樹木全部枯萎,仿佛被閃電擊中。

    此外,人們還很早就發現了松露的催情效果,古希臘人將其供奉給愛神維納斯,甚至將它當作有益于愛情“嬉戲”的藥方。

    當西羅馬帝國因為蠻族入侵而滅亡,歐洲黑暗時代開啟之后,宗教的影響力日益提高,神職人員們認為,松露氣味怪異、來源神秘、模樣丑陋,還會引起周圍植物燒焦和誘惑人類的情欲,是一種不祥的東西、惡魔的化身。

    因此,從公元5世紀開始,宗教審判庭下令禁止食用松露,一旦發現必須燒毀。這種美味,由此度過了千年失落的時光。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但轉變也在悄然發生。隨著十字軍東征的發起、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拉鋸,中東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和風俗,為宗教禁錮數百年的歐洲吹來了新風。

    這其中,也包含了阿拉伯世界注重香料調味的飲食觀。

    一個悖論是,對歐洲人來說,盛產香料的南亞和東亞大陸,被橫亙在世界十字路口的奧斯曼帝國阻隔了。很少有商隊能越過阿拉伯半島,進入神秘的東方進行貿易。缺乏食用香料的歐洲人,很快把目光聚焦到了有奇怪香味的松露。

    最晚到15世紀,意大利都靈地區的薩沃亞王室、法國瓦盧瓦王室和波旁王室都開始在烤雞肉、燴奶酪中加入松露的碎屑以提升滋味層次,這基本已經與今天松露的吃法沒有區別。

    松露,由此完成了它從食物向調味料的歷史性轉變。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1481年,羅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在日記中記載道:“有一種母豬特別擅長尋找松露,可是人們應該讓它們戴上口罩,以避免它們將松露吃個精光。”

    這被視作一個標志性事件,當初最反對食用松露的教廷,都出現了一位為美食“代言”的教皇。這證明了,遭千年冷落的飲食喜好,在歐洲全面蘇醒。

    它與阿拉伯世界的封鎖和影響有關,更與文藝復興開啟、大航海時代來臨引起的宗教桎梏松動相關。

    小小一枚松露的命運轉折,折射了整個歐洲世界的跌宕歷史。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追捧

    從食物到香料的升級

    17世紀80年代,松露已經成為巴黎最受歡迎、價格最昂貴的美食之一,大仲馬將松露描述為“美食家心目中最神圣的食材”“廚界的鉆石”。

    大航海引起的地理大發現,徹底打通了整個地球,也讓歐洲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科技,正在悄然萌發。

    1699年,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依靠簡單的放大鏡,在松露的切片里發現了一些蜂窩狀的微觀結構。后來,人們把它稱為“真菌孢子”。

    十幾年后,法國植物學家艾蒂安·杰弗里第一次將松露定義成一種蘑菇。這是技術的進步,當然,也是歐洲人文化自信的來源。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隨著海上商路源源不斷地把南亞大陸和新大陸的香料運往歐洲,人們開始對胡椒、肉桂、丁香、姜黃司空見慣。相反,產于歐洲的松露,在純天然、本地產的標簽下,地位節節攀升。17世紀80年代,松露已經成為巴黎市場上最受歡迎、價格最昂貴的美食之一。

    在這種背景下,松露的種類被進一步細化。英國的紅紋黑松露、西班牙的紫松露、意大利的白松露、法國的黑孢松露先后粉墨登場,它們的顏色、氣味、外形都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以適合生吃的白松露和適合輕微加熱的黑松露最為名貴。

    同時,松露的催情效果,也被應用于貴族社交場合。大仲馬將松露描述為“美食家心目中最神圣的食材”“廚界的鉆石”;法國貴族布里亞·薩瓦蘭甚至赤裸裸地說:“若沒有松露,世上就沒有真正的美餐,它們只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用以吸引女性。”

    貴族們還為松露定制了一系列主觀色彩濃烈的形容詞,比如麝香味、泥土味、大蒜味、蜂蜜味、瓦斯味、酵母味、濕草味、藿香味、奶酪味等等。

    沒錯,他們用以形容紅酒和生蠔的,也是這一堆名詞。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經典的意大利燉肉,白松露浸油,黑松露澆到面包和肉湯上

    貴族們的追捧,進一步提升了松露的身價。意大利和法國甚至出現了專門采集松露的職業“松露獵人”,每個獵人身上都有一本秘而不宣的家傳藏寶圖,記錄著父輩們曾經找到松露的地點、時間,以及“戰利品”的大小。每年松露成熟的季節,按圖索驥,總不會空手而歸。

    在意大利,人們更喜歡用經過訓練的雌性獵犬來尋找白松露。通常,獵犬會用它的爪子在松露所在的位置上做個記號,等主人來后用小耙子小心翼翼地從土壤中將珍貴的松露挖出來。

    訓練一只會尋找松露的獵犬要經過復雜的過程,首先是訓練狗把丟出去的球叼回來,然后用奶酪代替球,繼而把奶酪藏起來讓狗去把它找出來,最后再用小塊松露代替奶酪,讓狗找到并挖出來。這樣一條經過訓練的獵犬,在市場上可以賣到數千歐元高價。

    在法國,人們習慣把母豬當作收獲黑松露的得力助手。母豬的嗅覺極其靈敏,在6米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埋在25厘米至30厘米深的地下的松露。這是因為松露的氣味與誘發母豬性沖動的雄甾烯醇類似,所以母豬對其情有獨鐘。但是母豬有貪吃松露的毛病,如果獵人沒有及時攔住,母豬找到松露時會瘋狂地將它拱出來吃掉。

    看來,云南人早前把松露稱為“豬拱菌”,確實不無道理。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雌性獵犬常被訓練用來尋找白松露

    松露不只屬于歐洲

    法國人認為“印度塊菌”屬于劣等松露,香味寡淡、口感也差。

    而中國的“印度塊菌”和法國黑孢松露的基因相似度達到96%以上,香味和營養價值也幾乎沒有區別。

    其實現在,全世界已發現了100多種松露,并不只被西歐的一小片土地壟斷。

    雖然同樣是“豬拱”,但法國人似乎并不愿意承認,在中國云南只能拿來切片泡藥酒甚至喂豬的東西,和自家的國粹“黑孢松露”是同一種食物。

    他們更喜歡把產自中國東南部云南、四川、貴州和南亞印度、緬甸北部的松露,稱為“印度塊菌”。

    這種源自大航海時代的傲慢和自信,貫穿了今天的美食世界。法國人認為“印度塊菌”屬于劣等松露,香味寡淡、口感也差,相比于法國原產黑孢松露每公斤1000~3500歐元的高價,“印度塊菌”最多只能賣到每公斤1000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二者的外觀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區分,香味和營養價值也幾乎沒有區別。基因圖譜顯示,中國的“印度塊菌”和法國黑孢松露的基因相似度達到96%以上。

    同時,云南地區海拔兩三千米的林區冬季多雨,夏季涼爽,四季溫差極小,環境與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地中海氣候也非常相似。

    西方人所追捧的松露,真有那么矜貴么?

    松露是“地方”的造物,它的香味、顏色、形狀、大小不僅取決于氣候和共生樹木,還來自它所生存的土壤。土質松軟的,松露外形接近圓形,表面較平滑;若土質較硬,或者碎石較多,松露成長時受到壓力,表面會凹凸不平,不規則。

    顯然,這不是大陸的大環境所決定的,更多取決于松露生長的小環境。

    如果非要說“印度塊菌”不如“黑孢松露”,唯一的原因是大量“印度塊菌”在沒有成熟前就被挖掘出土,內部紋理甚至都尚未形成。

    而今天的云南人更喜歡吃沒有徹底成熟的松露,香味淡、口感脆爽。一到成熟期,肉質變“柴”,香味過于怪異,就被當地人視為“死菌”。

    相比之下,法國人則將松露刨成薄片,撒在意大利通心粉、寬面條或者沙拉上,以主食本身的熱度激發它的香味。但以這種食俗對比起喜好重油、重辣、重酸的滇黔地區,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

    還有人把徹底成熟的“印度塊菌”和黑孢松露混在一起,以同樣的方式烹調成菜,法國人就徹底無從分辨了。

    實際上,全世界已經發現了100多種松露,并不只被西歐的一小片土地壟斷。哪怕只是黑松露,大體來看,法國普羅旺斯、佩里戈爾的黑孢松露,中國西南四川、云南、西藏的印度塊菌,共占到全球產量的80%以上。

    此外,西班牙特魯埃爾、美國俄勒岡、西澳大利亞橡樹谷,也都有分布。尤其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因為季節相反,依靠發達的物流,能讓北半球的人們在完全不可能吃到松露的季節品嘗美味,松露的供應時間因此足足延長了一倍。

    而松露的人工培植,也并不像純野生的松茸、雞樅那么難——早在19世紀初,就已有人發現松露與石質土、橡樹的特殊聯系,并利用這些聯系開始半人工培育松露。

    1847年,法國人奧古斯特·盧梭依靠生長過松露的橡樹所結的橡子,成功收獲了大量松露。雖然這一培植技術一度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而失傳,但到20世紀90年代,又被重新發掘并大規模應用。今天,法國國內一大半的黑孢松露,都來自于人工培植的共生樹。

    之所以黑孢松露售價居高不下,除了保護本土物產價值優勢之外,也許只能用法國人的“謎之自信”才能解釋了。

    來源:北青網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125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24日 13:12
    下一篇 2020年10月24日 16: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