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板準備了很長時間籌備開店,前后準備了一年:
把當地的一個手藝最好的廚師搞定,變成了自己的合伙人;
等到了當地一個最好的位置,房租,面積都合適;
走南闖北,找到了性價比最高的原材料供應;
對于消費者需求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這將是一家“蓄謀已久”的店,感覺老板在社群里一年的學習沒有白費。
不過,后面他對于成本和價格方面的測算讓所有人捏了一把汗,他準備把毛利控制在35%以內。毛利35%是一個什么概念?
就是成本65塊錢的東西,他賣100,成本6.5的東西,他賣10塊。。。
這種定價當然是很難賺錢的,甚至會虧本。
餐飲的四大成本分別是: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還有其他,這是餐飲行業的四座大山。“其他”說得比較含糊,因為里面的內容很多變化也很大,比如我經常吐槽的電費,就是經常讓老板崩潰的一個費用,很多小店的電費會超過租金,甚至遠遠超過租金。
毛利的本質作用是什么?是要覆蓋除了原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和費用,老板還能賺到錢。
所以,合理的毛利=成本+費用+老板要賺的錢。
我們把公式變一變,也是老板關心的表達方式:
老板要賺的錢= 合理的毛利-成本-費用
從這個公式上看,很容易得出:如果設定很低的毛利潤,而且老板也要賺錢店情況下,那么成本和費用就應該降到很低,對于具體的餐飲行業來說,就要把房租,人工和其他費用往死里降。
但是,能降得下來嗎?
首先是很難很難。從我的經驗來看,小個體餐飲的成本結構都是相差不大的,大品牌可能會有較大差別,比如外婆家,有些菜品賣得非常便宜,比如麻辣豆腐,賣3塊錢,十塊錢以下的菜品有四五種之多,比外面小巷子里的蒼蠅館子還便宜,但是他還能賺錢,為什么?因為他的強大的供應鏈系統,是規模采購的優勢。小個體是做不到的。
當然也有可能通過運營模式的創新,降低人工成本,租金成本,這個我體會是比較深大的。我之前第一家大而全的店,因為品類繁多,而且都是現做的,并且消費時間段很集中,這就導致了產品生產和交付非常集中,沒有其他辦法,只有人海戰術,靠人工來堆積,人工成本死也降不下來。
而后來的生意,因為是單一品類,產品是提前做好,并且可以冷藏保存,一個生產中心對應多個門店,店面僅僅是個銷售窗口和顧客體驗窗口,就可以極大的節省店面員工。
而且因為產品有特色,有競爭力,我并不會選擇地段很好的位置,而是通過微信運營輸出一個店的價值,通過不斷更新升級的產品體系,從而增強顧客粘性和回頭率。位置差點轉讓費和租金都可以得到極大降低。
還有,現在的外賣占了餐飲的半壁江山,為什么能發展如此迅速,其實也是因為互聯網改變了餐飲的運營模式,從而改變了成本結構,特別是對于房租成本的降低,流量的入口由線下的門店變成了餓了么或著美團外賣這樣的平臺。所以,外賣的毛利潤做得很低,但還是可以賺錢。
那么,毛利率多少才是正常的?
我認為60%-80%左右是比較常見的,是不會出錯的定價。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看看上面的公式,其實都是因為成本和費用的高低,這兩個高,毛利就高。
當然,一個店毛利的設計應該是“聰明的”,而不是死板的,就是不同的產品應當根據不同的作用設定不同的毛利,引流產品毛利可以低到離譜,用來吸引人氣,只要有人了,總會有辦法讓顧客購買高毛利產品。
下面是群里的一位老板提供的餐飲行業的各種財務數據的大致范圍,數據靠譜,建議各位看一看,對于老板全面認識餐飲的數據很有幫助
餐飲毛利率應控制在營業額55%-60%為最佳
成本率控制:
a、菜金成本占營業額32%—38%
b、調料成本率占營業額2%—5%
C、氣占營業額2.5%以內
人員工資:
a、所有人員工資率應控制在占營業額:15%~20%。人員工資率占營業額25%以上虧損經營(工資率高的原因有:經營額太低、閑人太多)
b、后廚人員工資6%—9%,前廳人員工資5%—8%。
2)房租:房租率占營業額10%左右,(投資條件:房租+折舊小于或等于總營業額10%乘以53%(保本點)
3)折舊:餐飲行業折舊是規定3-5年,
4)易耗(比如垃圾袋、臺布、洗潔精等):一般占營業額的2.5%
5)稅收占營業額的5%左右
6)純盈利:餐飲業純盈利率為營業額18%以上為最佳
開店筆記公眾號所有文章的音頻在喜馬拉雅FM“開店筆記”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