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店里的東西大多在10-20之間,我如果做活動,我的活動肯定會是 九折 八折七折。
而如果是賣家電的老板這不會這么做,他們一定會寫:“此冰箱直降500元。。。”
原因就在于我的產品便宜,家電的東西一般比較貴,不同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顧客對于活動力度的理解,顧客在決策的時候,他們會選擇自己認為能占更多便宜的活動。
做活動,記住一個原則:便宜的要突出比例,貴的要突出具體金額.
再舉個例子,做過生意的老板應該容易理解:
有些產品原材料便宜,比如2塊錢的原材料,賣10塊,毛利是80%;還有一個東西成本是10塊,假設定價應該在20塊,毛利就是50%。那么問題是:這個產品應不應該上架?
我媳婦有段時間比較糾結,說毛利那么低,不應該上。我則認為相反,因為雖然毛利只有50%,遠低于80%,但是如果算賺錢的具體金額的話,每個產品可以賺10塊,毛利80%的產品反而只能賺8塊。 上架這個產品對于我來說是更優的選擇。
這個就是常見的一個消費心理學概念:比例偏見。就是在很多情況下,本來應該考慮具體數值的變化,但是我們卻傾向于考慮比例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對比例的感知,比對具體數值的感知更加敏感.
你買一個20塊錢的東西,討價還價到15,洋洋自得,而買100萬房子的時候,房東給你降價了10000,卻悶悶不樂。就因為前者,你感覺到的不是5塊,而是價格降低了25%,后者你感覺到的不是10000,而是價格降低了1%。
人類并非都是理性的思維在參與決策,生活中,更多的是這種非理性的因素主導,甚至感情的因素會施加影響。這就是為什么作為商家需要花點時間鉆研顧客消費心理的必要性。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