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是個急性子,說了什么話你不愛聽,不要介意啊?“或者,“我性格就是這樣,有話直說,你不要不愛聽”。實際上上這句話一點用沒有,如果真有什么話傷到自己了,還是會暗罵對方混蛋,這個時候,對方的觀點其實都不重要了,我們關注的是對方對自己感受的漠視,還竟然堂而皇之的說出來以求得原諒。
關鍵對話的特征之一就是觀點分歧大,如果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非常敏感、令人不快或是充滿爭議時,向對方傳達觀點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這一節,就是講如何正確的表達同時維持對話的安全感。
對話“低手”的表現通常有兩種,一是自顧自說,根本不顧他人感受;二是完全沉默,用無聲表示抗議。前者的表現通常是:“我知道你不喜歡聽,但總有人要面對問題……”;后者的表現更簡單,他們像啞巴一樣默不作聲。
對話高手不會這樣做,他們不但完全說出內心想法,而且會維持對話安全感,讓對方認真傾聽自己的看法并做出積極回應。
這里作者分享了簡單易懂卻很容易被人忽視的的方法:
·分享事實經過
·說出你的想法
·征詢對方觀點
·做出試探表述
·鼓勵不同的觀點
第一步:講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注意不是你的觀點,也不是你的感受,剛不應該行動,而只是客觀的,不可改變的,沒有爭議的事實。你上班路上堵,盡管今天早起了半個小時,依然遲到了5分鐘,你是希望老板見到你說“你遲到了5分鐘”還是說“你怎么又遲到了”甚至說“你怎么老是遲到”呢。你對朋友約會遲到的喜歡不滿,可以說“上次約你,你遲到了半個小時”,也可以說,“你這人說話不算數,上次約會就遲到了”。聽者感覺會不一樣,就因為前者說的是事實,而后者說的是自己的想法或者感受。
因為事實是最不會讓人反感的內容,所以在展開關鍵對話之前應當花點時間仔細思考一下,正確區分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個人結論。可以說,搜集事實是啟動關鍵對話必需的準備工作。
第二步:說出你的想法。首先要問的是,我們為什么要陳述自己的想法?這是因為事實本身往往不值得提及,事實外加個人觀點才構成面對面溝通的基礎。而且,如果你說來說去都是事實,對方可能并不明白問題何在以及有多嚴重,如果只是陳述了一堆事實,別人會反問:那又怎樣?
值得注意點的是,在說出你的想法的時候,應當自信,如果你事先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認真分析了想法背后的事實,就會發現自己得出的是合情合理的正當結論,值得對方認真傾聽。也就是說,從事實出發會幫助你奠定牢固的基礎,讓你有效地提出對敏感問題的看法。
第三步:征求對方的觀點。當你陳述完自己的事實和觀點之后,接下來就該鼓勵對方做出響應了。如果你的對話目的是自由交流觀點而不是證明自己正確,是為了做出最佳決策而不是強迫他人服從于你,那你就能虛心地接受他人的觀點。
要想了解對方對問題的看法,你應當鼓勵他們陳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產生的想法以及感受,然后仔細聆聽他們的表達內容。與此同樣重要的是,當更多信息流入共享觀點庫時,你必須在主觀上放棄或改變自己的錯誤想法。
以上是對表達內容方面的一些建議,下面兩個是對對話方式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做出試探性的表述。試探性地做出表述,目的是說明這只是我們不成熟的想法,絕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可能你沒有意識到……”表明你并不確信自己的判斷;“我個人認為……”表明這只是你的想法,僅此而已。
為什么我們要軟化自己的措辭呢?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推動觀點的自由交流,而不是強迫對方屈從于我們的意志。如果我們表現得太過強硬,信息的交流就會中斷,變成一場獨角戲。對話的諷刺之處在于,在和觀點不同的人交流時,你表現得越強硬正確,對方就越感覺充滿敵意。其實,動不動就用絕對化字眼和夸張表達并不會增加你的影響力,反而會削弱你觀點的分量。與此正相反,在對話中你表現得越是謹慎,對方就會越加開放地接受你的看法。
第二,鼓勵有不同的觀點。不僅僅要鼓勵對方開口,而且還要表明這樣一種態度,即無論對方的看法和自己的有多不同,你都愿意洗耳恭聽。在對話中,對方需要這樣的安全感來分享自己對事實的觀察以及由此形成的想法,當他們的觀點和你不同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果你無法營造這種安全感,他們就不敢坦率地表露心聲,你也就無法檢驗自己的觀點是否準確了。
讓我們在回顧兩句話句話:
我們的對話目的并不是要說服對方我們的觀點多么的正確無誤,不是為了在對話中贏得上風。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要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交流,讓對方認真聆聽我們的觀點。
如果你的對話目的是自由交流觀點而不是證明自己正確,是為了做出最佳決策而不是強迫他人服從于你,那你就能虛心地接受他人的觀點。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