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韓宇還記得在2015年的杭州,他想要找一家正宗的火鍋溫習一下舌尖的鄉愁,只有一家“德莊火鍋”連鎖,門可羅雀;2019年,哥老官進軍杭州,門口大擺長龍,現在他常常需要等位300多桌。
2017年,廣州人阿立自稱石牌橋粵菜代言人,清鮮嫩脆,食物本味。
重麻重辣,他看不上,覺得那只是低級的料理方法。
2019年春節前,蘇州人徐關還秉承“辣只是一種痛覺,不是味道“,從而拒絕食辣,以此擺出一種姿態。然而
一趟重慶旅游馴化了她,她說“沒有什么高級低級,好吃就行。”
現在再來討論“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儼然過時。
粵菜的鮮,淮揚菜的甜,本幫菜的濃油赤醬先放一邊,嬌嫩的江南妹子、閑適的廣東仔,一邊被辣得眼冒金星,一邊不忘再夾上一筷,并奉上一句,真香!
根據城市數據庫的統計,川菜已經制霸多個大城市,餐廳數量占比遠超當地菜系。

比起其他菜系要么拼刀工,要么拼食材,要么拼老火慢燉十幾個小時的耐心,
簡單易上手的川菜太適合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了。標準化生產,效率高,病毒式擴張……
固然,正統的高端川菜仍然是一門關于烹飪的藝術,諸如“開水白菜”之類,也成了美食類視頻up主最喜歡用來炫技的大菜之一。
但那些街頭巷尾的川菜小館或火鍋店制作模式簡單,易于復制,掌握好辣椒、花椒、豆瓣醬的比例,就掌握了大多數川菜的烹飪方法。反正吃的就是這個味,誰掂勺區別不大。
只有辣味是對川菜的最大誤解,川菜百菜百味,無奈只有辣最出圈。
靠調料堆砌出來的菜肴,完全可以“去廚師化”,菜提前洗好切好,肉類提前腌制好,再以袋裝的方式配送到門店。
門店的工作人員只需剪開袋子,把處理好的食材放入蒸柜里簡單蒸一下即可出餐。
酸菜魚,麻辣燙都是極易復制的變種川菜。
比起廚師,剪袋員、操作員才是未來的細分方向。
制作送達周期短,用時少,才會成為寫字樓里饑腸轆轆嗷嗷待哺的白領們的優選之選。
沒辦法,賽博時代,你試圖從入口的食物中尋獲大地的饋贈泥土的芬芳,它卻只能給你時間與口感互搏的最優解。

川字號招牌門庭若市,這紅紅火火的辣日子,說到底還是因為日子“苦”。
阿立來北京快四年了,從前滴辣不沾的他現在常常需要吃辣來維持興奮,這也跟他不太健康的作息有關,加班多又是派對動物,他很少早于凌晨3點睡覺。
所有昏昏欲睡的下午,
他需要重金屬工業噪音+咖啡+超辣零食的三倍加持來度過一個又一個搵食的日子。
經歷了一次次探索外賣踩雷的絕望后,選擇吃辣,就是給舌頭買了份保險,阿立不指望它能有多好吃,但至少可以滿足作為碼字工人招待身體的儀式——多吃點飯,把下午的活干完。
和過山車、蹦極的心理機制一樣,食辣的人們在風平浪靜后發現危險并不存在,有驚無險。
除了開胃下飯,辣還能讓面朝面朝電腦背朝墻的ppt男工女工們來一場午間冒險。
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大量上網團購麻辣餐飲的,平均年齡基本都在35歲以下,他們恰恰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下,與壓力作斗爭的那一群人。
這屆社畜在用辣椒飼養內心的困獸,吃辣是都市人釋放壓力的精神革命。
阿立察覺到,自己的辣友越來越多了。“鴛鴦鍋是重慶人最大的妥協”,在吃辣的朋友面前,點微辣儼然一種認慫的表現。阿立曾經在鄙視鏈底端,現在可以傲視群雄了。
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26歲的他已經是食道炎胃炎老病號了。
阿立有一個猜測:
“能不能吃辣會不會是我們這一代的社交硬通貨?就像爸爸那一代人應酬多少要喝點酒一樣。”

徐關是咖啡師,要保持味覺的靈敏,需要克制對辣的渴求。
以前不嗜辣時不難,現在食辣成癮,硬要把習慣生生摳去,“少吃辣少吃辣”就像緊箍咒一樣,只要她稍微動點念頭,就會一遍遍出現在腦海。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聚會時,首選還是火鍋,雖然也想換換口味,但還是火鍋省事。
不用考慮前菜甜點搭配是否科學,也不用糾結誰吃魚頭誰吃魚尾,觥籌交錯間,食指大動,氤氳氣氛中,感情就得到了升華。
火鍋冒菜缽缽雞等一系列辣味菜肴拯救了徐關這樣的社恐青年:索性把這一切糾結的煩惱都省去,刪繁就簡,只要盯緊眼前的鍋就可以。
徐關喜歡吃粵菜
、淮揚菜,但覺得餐桌禮儀挺煩,尤其大桌上,轉盤一轉一停,還要左顧右盼先注意有沒有旁人在夾菜,一頓飯下來,肚子不見得吃飽,腦子卻有點累。
一鍋湯水噗嚕噗嚕滾地冒泡,已經是暖場的好道具。嘈雜混亂的環境營造了熱鬧包容的氣氛,能夠大大削減拘束感和壓力,輕松自在。
半成品上桌,
每個人都有參與感,忙著燙菜涮肉。這個過程的互動很自然,至少比面面相覷說場面話來得愉快。
全身毛孔在內啡肽的作用下,幸福地舒張,舒暢感籠罩著男男女女,就算是陌生人在這層熱氣的縈繞中也會變得柔和。
每當店里有新伙伴加入,徐關就會組織大家去吃火鍋。這個時候組織一些適合團建的小游戲也更方便一點,“你能想象在粵式酒樓的桌上做團建游戲嗎?反正我覺得好奇怪,我很容易在這種場合緊張。”
在中國,有什么比一起吃飯更方便建立聯系的方式呢?辣味菜又提供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共情,我和你一樣在忍受痛苦,我們也會達成一樣的歡愉。陪你恰辣就是共苦同甘。
以前,貴州沒有鹽井,鹽較為珍貴,吃飯的時候,老人會問:“這個菜咸不咸?”咸就是好吃的意思。
想必以后,“夠不夠辣”也能成為鑒定情比金堅的試金石。
熱烈明亮的辣椒照亮了全中國人的飯桌,辣味統治了這屆年輕人的味覺。
無論你決定點一頓麻辣燙外賣還是和朋友涮一頓重慶火鍋,這頓午餐都會通往同一個終點——辣味引導的內啡肽分泌。
你以為是你想吃辣,殊不知是時代推動你做出吃辣的選擇,并且因此上癮越吃越辣。
這是辣椒對味蕾的馴化,不光是川菜的勝利,或許也是賽博時代降臨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