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No.842
1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道德經》第五十章
白話文翻譯
人從生到死,長壽之人占十分之三,短命之人,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因為主動走向短命路上的,占三分之一。為啥他們會這樣呢?因為他們過分看中肉體,照顧生命過度了,索取的太多了。我聽說那些善于養生的人,走在路上不會遇到猛獸,在戰場上不會被兵器傷害。猛獸的角沒有可用之處,老虎的爪子也沒有可用之處,兵刃也沒有什么用處。為啥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從不把自己置于死地
2
這一章一開篇就看到了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詞語,出生入死,出處就在這里。
這里指的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離世,而不是我們后來演變出的那個不顧個人安危,極具現身精神的出生入死。
老人家說,用生命的時長給人們分類,三分之一的人短命,三分之一的人長壽,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本來可以長壽,卻因為自己的種種行為,導致了短命。
而這樣的原因,就是“過度”的愛惜生命。
西方有一個職業叫做“家庭醫生”,曾經有一個說法,說有家庭醫生的人,不少都比沒有家庭醫生的人早離世。
聽起來不科學啊,按說應該有家庭醫生的人,應該活得更長久才對啊。
為啥會這樣呢?
大概率就是家庭醫生很可能會“小病大治”,稍微有一點頭疼腦熱,就要開藥,其實小毛病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完全可以扛過去的。
而這樣“過度”的行為,就叫做“折騰,妄為”。還記得老人家推崇的處事精神嗎?
對,就是“無為”,不要亂來。
那些本來可以活得更久的人,大多是因為妄為,亂來,將自己置于死地,最終變成了“短命之人”。
接下來,老先生說,聽說善于養生的人,走在路上,不會遇到“兕虎”,兕,讀[sì],《山海經[1]》:“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大概長下面這樣子。
不但不會遇到猛獸和老胡,當兵打仗也不會被兵刃所傷。
能讓猛獸的角沒有可用之處,老虎的爪子也沒有可用之處,兵刃也沒有什么用處。這個技術,放到現在算得上是“特異功能”啊。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特異功能”是怎么做到的呢?
老先生說了,“以其無死地。”,就是說,他們不立于死地。
“啥?不立于死地,就能有這樣的特異功能?”
奇怪吧?是不是覺得,老先生把對面坐著的統治者當做孩子在逗?
但你細品,你細細品,是不是這個意思?
3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老爺子,特別喜歡一句諺語
如果我知道會死在哪兒,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如果我知道哪里會傷害我,我就一定不去那里”,這就叫做“不立于死地”
再換一句我們現在非常流行的話,就叫做“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
《孫子兵法》在軍形篇中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啥意思呢?就是說,善于用兵的人,先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人,然后等待合適的時機,出兵戰勝敵人。敵人能不能被打敗,自己說了不算,但自己能不能不敗,自己是可以說了算的。
回過頭來再看看老先生所說的“以其無死地”,兵法說的,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不給那些猛獸嚯嚯自己的機會,不去作死,不就不會短命了嗎?
這道理,多直白啊。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要想不短命,自己別作死”
4
說到這里,真的可以散會了,一篇里面,記住一句話,然后終身誦之,就夠了。
但,最后還是要啰嗦幾句
①、尊重規律
但凡能被稱之為“作”的,大多都是違反規律的事情。
因此,在管理與經營中,做決策的時候,先用規律,用“道”來看看,這個決策,是否符合規律,“正不正”,不正之事別做,不符合規律的事情,別做。
這樣,可能不會讓你快速發財,但一定能保證你不會瞬間死掉,不會“短命”。
②、修心養身
《黃帝內經》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要長壽,就別老折騰五臟六腑,因此,修心養身,讓自己的“承受能力”更強。
“心大”的人,一般都會比較長壽。
因此,修心養身,別讓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
③、克制欲望
這個觀點,道德經里面多次都有提及。
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好的多了,去醫院,大夫常說的,就是,控制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大魚大肉少吃一點。
其實,很多人也不想吃,但在基因的控制下,就從了大魚大肉。
自古以來,都說清心寡欲之人,更為長壽。
欲望太多的人,很容易就會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難以自拔。
最后,還是那句話,尊重規律,No zuo No die。
祝你“得道”。
References
[1]
山海經: https://baike.baidu.com/item/山海經/270208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