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老板都有這樣一個感受:
自家餐廳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轉化越來越難。
的確,在這些特征集聚的后流量時代,蛋糕不夠分了,
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出現了……
粉絲經濟時代下,信奉的是“流量為王”法則,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
那么,餐飲企業如何突破流量壁壘,借助互聯網實現自身轉型,讓流量帶來銷量和增長?
01
建立自己的流量池
流量池就是把初次獲得的客戶流量導入到事先準備好的客戶池中,然后長期和客戶互動。
流量池既可以自主吸收流量,也可以被動導入流量。
流量獲取后,通過存儲、運營和發掘等手段,進而獲得更多的流量。
餐飲企業首先要搭建兩個平臺:
1.粉絲平臺
對于餐飲企業而言,粉絲或會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們卻沒有跟這些客人頻繁互動。
現今社會,打電話或發短信,消費者都不太樂于接受,而作為社交平臺的微信,恰恰是大部分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個比較好的連接渠道。
餐廳與到店客人連接,目的是要與客人互動,告知客人餐廳推出新菜品,舉辦新活動,或者在做一些公益項目,想方設法提升在消費者面前的曝光率。
粉絲里面包含會員,
包含不是會員但來吃過飯的客人,
還包含沒有來即將來的客人。
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不能僅僅通過菜品,還要通過服務、企業文化甚至是一些公益活動。
當然,從商業角度來講,最終目的還是要產生經濟利益。
這就是建立粉絲平臺的重要意義。
2.數據平臺
數據平臺對于餐飲企業有什么價值呢?
到店客人及平臺上的用戶,本身不單單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數據。
餐飲企業講營銷,營銷的核心是傳播給更多的人知道,
最終目的一定是提升營業額。
如果把到店的客人,或者通過其他媒體通道讓更多的人變成自己平臺上的粉絲和會員,就可以傳播給更多的人。
這是數據的第一個作用。
讓消費者成為平臺的粉絲,消費者的消費數據不僅僅是一條條可查詢的記錄,還可以據此對消費者進行分析。
比如分析“一年到同一家餐廳消費超過十次以上的客人有多少”,根據統計,符合這個比例的人數不到5%,而一年到一家餐廳消費五六次的消費者占到30%,剩下的是一年到餐廳只消費一兩次的客人。
所以,營銷重點是針對一年到店十次的顧客還是一年到店一兩次的顧客?
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后者。
因為他們群體更大,占到整個餐廳將近70%的客流量。
我們的運營應該更多針對這些客人來尋找相應的活動和方法,如果能把這近70%的客流量從他們一年到店一兩次提升到三四次,營業額就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這就是數據的第二個作用。
02
抓住流量、轉化流量
流量有兩個,一個是已經到店的客人,一個是可能會到店的客人,可能會到店的客人可以精準到餐廳周邊三公里的客人。
消費者選擇就餐地點基本遵循一個邏輯——在附近找家好吃的——“在附近”,指的是位置;“好吃的”,指的是口味。
然后才是價格、環境、服務,等等。
那么有沒有可能在這個邏輯之前與消費者建立一個關系,什么關系呢?
錢或券的關系。
錢就是儲值,券就是優惠。
如果在消費邏輯之前有一個這樣的關系,
那么消費者選擇到這家餐廳來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
流量引到自家平臺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轉化,就是要靠營銷、宣傳手段,通過卡券、積分、儲值等方式最終實現營業額的提升和利潤的提升。
問題咨詢\合作\轉載:13331083197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請聯系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或文字 即可查看

餐飲業“轉正”了!能活的更好嗎?
成本管理 | 一文讀懂餐飲業成本核算方法
《餐飲總參》每天分享創意營銷方式
點擊“餐飲總參”頂部藍字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