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No.853
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白話文翻譯
那些得道者,都有這樣的特質:天得道則變得清明,地得道也會變得安寧,神得道了就會靈驗,谷得到了就會盈滿,萬物得道后就會獲得生機,侯王得道,就可以獲得天下的正位,堅守正道,成為天下之尊。換個方面來說,天如果失去清明,恐怕就要撕裂。地失去安寧,恐怕就要荒廢,神失去了感應,恐怕就要消歇,故事去了空虛,怕是要枯竭,萬物失去了生機怕是要滅亡,侯王失去了高貴的德行,怕是要被推翻。沒有賤何來貴,沒有下何來高。自古侯王都把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這不正說明他們早已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嗎?不是嗎?因此,若是隔棄、苛責民眾,則會失去民眾。所以得到的侯王不欲像華美的玉,而愿意去做堅硬的鋪路石。
2
這一章,是全本道德經里面,字數最多的一章,沒有之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開篇就是一連串排比,一個“一”字,就出現了七次。
天地神谷乃至萬物,得了“一”能夠有如此之大的變化,那這個一到底是個啥呢?
讀道德經,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忠實于原著,在原文中尋找其他還有一出現的地方。
相信你也想到了,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因此,把“道”代入到原文中替換掉一,然后再體會原文,非常好理解。
那么問題來了,為啥老人家不用“道”,而用“一”呢?
別笑啊,這可不是咱們上小學時候老師考閱讀理解,為什么用了“美麗”,而沒用“漂亮”這么膚淺的問題。
道德經滿共五千余字,每一個字,都值得深入研究,更何況在這五千多字中,這一章文字最對,而且還出現了同樣的重復字,難道不應該多琢磨琢磨嗎?
“一”怎么來的?是不是“道生一”?
因此,一是道的具體呈現形式。從“一”再生發出而,再擴展至萬事萬物。
天地什么時候分開的?不知道啊
道什么時候形成的?也不知道啊
所以說,“道”無法用語言形容,更無法用某個具象來描述。
但“一”不一樣了,在開天辟地的混沌之后,開始演化,輕盈的部分上升,厚重的部分下降,天地分開,天得以清,而地得以寧。
好多人到了內蒙,到了藍天草地之下,都會感覺渾身舒暢,哪怕只是看到那樣天清地寧的照片,都會很治愈。若是在霧霾之下,哪怕開著凈化器,也會覺得非常煩悶,心情不舒暢。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原始人的時候,幾千年上萬年都呆在那樣的環境中,只是最近的幾百年,才有了這樣不好的環境而已。我們雖然不記得,但我們體內的基因,可記得那美好的環境啊。
天地有了這個“一”,便有了“天清地寧”。
你可記得皇上住的皇宮叫啥名字嗎?
對嘍,乾清宮,那皇后呢?
對嘍,坤寧宮。
這說明啥呢?
說明道德經曾經是帝王家的寶典啊。一清一寧,出處就在這里。
有人說了,那這個乾坤,不就是來自于《周易》嗎?
沒錯,但周易對乾坤的說法,可不是清與寧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是周易對乾坤,即天地的講法,并不是清與寧啊。
說完了天地,接下來又說到神、谷、萬物、侯王。
按照我們傳統的論證手法,是不是都是起一個大頭,最終落到一個具體的點,中間再輔佐一些論據?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實質上和論語很類似,都是對話體,對面都坐著人。
先從天地舉例子,更容易讓對面的人理解,接著說,你看神是不是也這樣啊,谷是不是也這樣啊,萬物不也是如此嗎,因此你作為侯王,也要如此才行啊。
層層論證,層層帶入,不點頭還等啥呢,是吧。
老人家說了這一大段之后,覺得還不夠到位,這只說了得“道”能夠達成的結果,還得再加把勁。
于是,又說
其致之。
意思是反過來說,即換個方向,換個角度來說。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還是剛才的例子,不增不減,但方向反了。
這天要是不清,恐怕就要裂開了;地要是不寧,就要廢掉了,這個發當廢講;神要是不靈,怕是也要廢掉了,歇通竭講;這谷要是不能充盈,也就完蛋了;萬事萬物要是都無道,沒有生機,那就是要毀滅呀,完犢子啦!
這是現在,估計你聽了沒啥太大的感覺,畢竟不是老人家坐在你對面,畢竟你不是掌管著一個國家的帝王。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位老者,高參坐在你對面,前面說了一堆,這樣這樣,你就能好,現在說了一堆,不這樣這樣,就完犢子了,那么接下來,要說的,不用猜都是,我如果不這樣這樣,也就完犢子了?
是的,最后一句點題的話,就是“侯王無以貴高恐蹶”。
“蹶”,一看字就知道,站不穩,跌倒啊。侯王跌倒啥意思呢?倒臺,完犢子唄。
你說,聽老人家說話,是不是一頭冷汗?當帝王也得膽大啊,否則得被老先生下個好歹。
那“無以貴高”,就有點費解了,之前都說,要虛懷若谷,要善處下,這又說“貴高”,矛盾嗎?
別急著矛盾,繼續往下看。
老人家接下來說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上面說的“貴高”,在這里就有了詮釋。這里又用到了“有無相生”的原則。
高貴的位置怎么來?高貴的位置如何能不被推翻?
答案就是“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因此,那些侯王稱自己為孤寡,稱自己為不穀。這不就是清楚地知道貴以賤為本嗎?
孤家寡人,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話,在四十二章里,同樣也說過“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這樣的稱呼,不就是在警告自己,不要亂來,否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之所以你位高權重,那是因為有人民賦予你權利。之所以你歸為君王,正是因為有那些所謂的“賤民”。高低貴賤,分不開的啊。
為了強調語氣,還專門加了一句“不是嗎?”。
你看,高手就是高手。有些人,總喜歡給別人提意見,這不對,那不對。
其實提意見到沒啥,最可惡的是這些人只會BB,提不出一點點建設性的意見,只會吐槽,只會BB。
高手就不一樣了,不但給你講問題,還給你解決方法。
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個“致數輿無輿”,特別不好理解。
我看了多家的注解,有人說這個“輿”是車,把這里理解為整體與部分。說車是由多個部件組成的,每一個部件都不能稱作車,但組合到一起,就是車了。比喻事物是一個整體,不要糾結在細節上,要整體的看問題。
單獨這么說,倒也沒問題,但放到這里,和上下文對照來看,總覺得不搭調,跳躍性太大了,前面正說高低貴賤,突然這里講整體部分,不好理解。
另一種說法,說這個“輿”通“譽”,意思是說,最高的稱譽,就是沒有稱譽。默默做奉獻就好了。這種說法,也挺好,提醒對面的統治者,踏踏實實做事,不要過分在乎聲譽。
但,放到這里,也覺得不那么搭調。
最終,我看到這樣的解讀,我覺得似乎是更合適的。
在新浪博客里有一位叫做[玄易道人[1]],他是這樣解讀的。
與:眾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聽與人之謀”;《國語晉語三》“與人誦之”;《周禮夏官序官》“與司馬上士八人”)
致:前文已注有窒塞、停、戒之意。
數:責也(《列子周穆王》“追數吾過”)
由此可知,與若解為“眾”,則“眾”相對于侯王來說正是賤(貴之本)、下(高之基)。而致與數(隔棄與苛責)則是對待眾的兩種典型的錯誤態度,顯然脫離了以之為本、為基正確立場,必然導致“無與”也就是失去民眾,失去根基。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有了對上一句的理解,這一句也就不容易理解錯了。
首先,本句從文法上看,祿祿若玉與硌硌若石應當是并列關系,都是“是故不欲”的對象;
其次,從文字上看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正分別對應著貴與高。祿祿:貴貌也。(成玄英疏《莊子》“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硌:山上大石《玉篇石部》,硌硌:層層疊起狀。
最后這一句從反面角度再次申明本章的主題,侯王不欲貴、高。
此段意為:
因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侯王以“孤”、“寡”、“不轂”這些賤名自稱,這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故而(對于民眾這一國家的根本)若是隔棄、苛責民眾則將失去民眾。所以侯王不欲象名貴的寶玉,也不欲象高壘的大石。
是不是這樣更契合上下文?
3
這一章,字數最多,理解也不容易。
總結一下重點
①、看本質
看本質,已經是道德經自始至終所講的要義。
開篇的七個一,都在講最核心,最重要的那個“本源”,看到本源,基本上就看清楚了事物,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損失。
比如說,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的所謂投資理財的項目,有的項目包裝的讓你看都看不懂。
這時候,咋辦?選不選,投不投?
這時候,看本質的技術就有用了。
你只需要抓住一點,這玩意合法不。
比如說有人要炒外匯,炒原油,要知道,我國境內除了銀行,沒有一家機構有資質做外匯啊。因此這就屬于違法行為,一旦出事,一分錢都拿不回來,而且還可能被列為共犯。
還有人說,這個項目看不懂,問我怎么弄。我說看不懂就不弄啊,為啥要讓你看不懂?不就是為了騙你嘛。合法的事情,哪里有讓人看不懂的呢?
看本質,抓重點,才會避免損失。
②、相反相成
有低才有高,有賤才有貴,看到了這一面,也要清楚有那一面。
事物的運轉規則,是相反相成的。作為管理者,領導者,有這些人愿意讓你管,給與你權利,你猜能管,沒有下屬,又哪里來的領導呢?
③、為人民服務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是具有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
為人民服務,毛主席用這五個字就把組織的本質說清楚了。
“珞珞如石”,踏踏實實做一塊鋪路石,為人民服務,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這一章,有點長,辛苦你看到這里了。
最后,祝你“得道”。
References
[1]
玄易道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2742b01009e77.html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