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仁>義>禮

    2020年11月28日 No.854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白話文翻譯

    德行高的人,做了有德的事情,不自以為有德,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行低的人,總喜歡刻意求德,因此達不到德的境界。德行高的人順其自然的做事,并不抱特殊的目的,而德行低的人雖然也是做有德之事,但都懷有自己的目的。推崇仁的人有所作為,但是不懷有刻意的目的。推崇義的人有所作為,并且有刻意的目的。推崇行禮的人刻意為之,而且當他們得不到響應的時候,就舉起手臂,迫使別人強引,強迫別人順從。因此,失去了道,才會講德,失去了德,才會講仁,失去了仁,才會講義,失去了義,才會講禮。禮,是忠信淺薄之后的產物,也是導致亂的首要因素。那些所謂的“先知”的計策,他們只是知道了一點道的皮毛而已,會導致人們變得愚蠢。因此有智慧的統治者,應該舍棄輕浮的理念,心存實在,撇去浮華。

    2

    這一篇,是德經的第一篇,之所以稱之為德經,就是跟這第一句來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開篇先給出了上德與下德的定義。

    何為上德?做了有德之事,卻不覺得自己這事情多有德行,順其自然,過去就過去了。

    比如,一個孩子順手扶老奶奶過馬路,完事了就拉到了,覺得這是舉手之勞,不覺得這事情多了不起。這就是好孩子。

    那下德呢?同樣還是去扶老奶奶,也是出于好心,但完事之后,就把這事情總掛在嘴邊,恨不得拍成視頻顯擺出去,告訴別人,“俺是有德行的人”。

    當然,還有更差勁的,就是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老奶奶本來不打算過馬路,也要硬給扶過去。

    為啥老人家沒說這個呢?因為這種行為,不歸“德”管。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接下來,分別又說了,德、仁、義、禮。

    上等德行的人,遇到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順其自然的做,做完之后,順其自然的忘掉這個事情。

    下等德行的人,也是該出手就出手,但出手之后,這個手就不洗了,天天要顯擺顯擺,要紀念紀念。

    在這里要注意的是,上德與下德的區別,在是否把這件事情當做“了不起”的事情來看,前半部分都是一樣一樣的。

    又說,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仁,就是仁愛,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你看,這里就從德的范疇滑落到了仁的范疇。當然,不是說仁不好啊,只是相比于德來說,仁還差一點。

    “仁”人怎么做事呢?他們是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但做了好事之后就把這個事情忘記了,不當什么大事情。歷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你要是喜歡聽評書,三俠五義、水滸傳里面,有不少人都這樣,這些人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海交”。

    “仁”與“德”的區別在哪里呢?仁,是有意為之,德則是順其自然。

    接下來又說“義”了。義的表現,是有意為之,做完之后還要顯擺。很明顯,這比仁的境界,又低了一個層次。

    最后,老人家說到了“禮”,說推崇禮的人,用禮來要求大家,若是沒有人響應,他還要高舉雙手,要求別人一定要這么做。這叫啥,這叫做強制。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有人要求,去別人家敲門一定要敲三下,每一下要間隔一秒鐘,敲三下如果沒開門,要等五分鐘再敲。這叫做“禮”。

    但別人不愿意啊,我敲兩下不行嗎?我聽聽如果沒有動靜就繼續敲不行嗎?

    “不行,你們必須按照要求來!!!(破音)”。攘臂而扔之。

    你說,這咋能好的了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上面分別闡述了德、仁、義、禮的表現。這里就下結論了,撇去了道,才會講德。撇去了德,才會講仁。撇去了仁,才會講義。如果連義都保不住,那就只能講禮了。但講禮,就意味著人們已經不怎么重視“忠信”了,處處講禮,這也是禍亂的開頭啊。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識者,是指那些“能掐會算”,會占卜之術的人。那個時候就有人用《周易》來做占卜了。

    說這種會一點占卜預測的人,懂的只不過是道的外表而已,懂一點皮毛就去給人占卜,這是愚昧的開始。

    這里突然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似乎有點跳躍,并不容易理解。

    上面剛說完禮,接下來就說這個占卜,結合上下文來感受一下,當一個已經把義都拋棄了,靠道來約束人的社會里,是不是這樣的占卜就橫行了?如果大多數人都能夠了解道,哪怕是了解德呢,心智和思維方式都會高級很多。

    因此,老人家說,大丈夫(統治者,管理者,品德高的人),實在一些,厚道一些,這才是符合道的方式方法。

    3

    這一章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排序,相信你也發現了。

    那就是境界高低的排序。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在老人家的觀念里面,道是最高的境界,其次是德,其次是仁,其次是義,最后是禮。

    道>德>仁>義>禮

    那么,你發現什么特別之處了嗎?

    是不是,從道,到禮的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具象了?

    啥是道?道是萬物之始,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那禮呢?那就很具體了啊,

    推崇禮制的是荀子,在荀子的《禮論篇》中有記載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饗,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飯稻粱。祭,齊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

    譯文:

    在太廟合祭歷代祖先時,以盛著清水的酒器以及俎里盛著的生魚為上等祭品,首先獻上不添加調味品的肉汁,這是為了尊重飲食的本源。四季祭祀遠祖時,以盛著清水的酒器為上等祭品,酌獻甜酒,首先獻上黍、稷,再陳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時,先進獻未加調味品的肉汁,再盛陳各種美味的食物;這些都是為了尊重飲食的本源而又接近實際的食用。

    你看,是不是一步一步寫的非常清晰?

    再看看《論語》顏淵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去問孔子,啥是仁啊?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照禮的要求去做,這就算是人了。如果人人都能這么做,天下也就會變成仁的世界。這些所作所為,都在于自己,難道還要別人來監督嗎?

    顏淵似懂非懂,又接著問了一句“那有啥具體的方法呢?”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又接了一句“我雖然還是似懂非懂,但我會按照這個來做的”。

    你發現了,禮其實是最清晰的守則,就像崗位職責一樣。那么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啊,這個“崗位職責”是怎么來的呢?是不是從道,從德,從仁,從義,一層一層細化出來的?

    能細化到具體的崗位職責,也就意味著,這玩意是最低級的要求了。就像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最基本,最低級的要求啊。

    試想一下,如果天下人都那這個最低要求,當做最高綱領,會如何?

    不就是老人家說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嗎?

    再換個說法,如果一個企業里面,對員工的要求,都是條條框框,都是一條一條的操作手冊,這個操作手冊細致到從上班到下班,每一個動作都規定好,你覺得這家企業會如何?離關門不遠了吧?

    換個模式,如果一個企業里,有適量的“崗位職責要求”,而更重要的是用符合道的方式來管理企業,把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讓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努力,不拘泥于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你覺得這家企業會如何呢?是不是會比較有生機?

    抖音里面,有不少所謂做“茶藝”的賬號,給人講茶怎么倒,杯子怎么擺,這樣擺是啥意思,那樣擺是啥講究,這是啥?這是不是“禮”?

    如果這個風氣盛行,大多數人都挑倒茶的毛病,結果會如何?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不還是這個結果嘛?

    老人家兩千年前都給了答案了,可惜現在的人還在這樣那樣的“作”。你說可憐不?

    4

    這一章,是《德經》的第一章,信息量著實不小,理解起來也不容易。

    其實,只要理解了對上德與下德的定義,后面的就容易理解了。

    道理挺好,怎么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應該是“做個厚德之人”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89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07:05
    下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09: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