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No.855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白話文翻譯
可以用言辭表達的道,不是恒久的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不是恒久的名。無是形成天地萬物的本源;無,是創生的本原,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邊界。無和有,是任何事物都具備的,來源相同,卻不同名,這就是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奧妙的根本途徑。
2
我們中國有很多經典,《道德經》就是其一。
第一章一開篇,提綱挈領就把三個重點放了出來,即“道”,“有”,“無”。
而很多人讀完這一張之后,就扔下不往下讀了。究其原因,就是最后一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聽到“玄”,就覺得很深奧,很難懂,于是就早早的扔下來了。
其實,道德經里講的,并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概念與理論,反而都是一些很平常,很易懂,很重要,卻被我們忽略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一句,還真的說道說道。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即1972年之前,針對這一句話,有多個角度的解讀,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觀點,而且每一家的觀點,都有道理。
但在1972-1974年,發現了馬王堆漢墓之后,很多解讀的紛爭,就消失了。
為啥呢?
因為在馬王堆漢墓里面,出土的“帛書”本《道德經》,第一句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三個字,變四個字,常也成了恒,這是幾個意思?
因為,在漢文帝劉恒執政之后,為了避諱,就把恒,改為了常。
所以,你看到了,后來的皇上們名字都起的很怪,都不是常見的字。這就是為了不給百姓添麻煩啊。要是有個皇上名字叫張王李趙的,那麻煩了,天下人都得改名改姓了。
定了恒的基調,那么用常解釋的很多說法,自然就講不通了。
結合帛書版,再來理解第一句,意思就比較明確了。
道可道,非常道。你一旦把道講出來了,這就不是完整的、沒有局限性的道了。名可名,非常名。同理啊,能叫出名字來的,這個名字根本就裝不下這個食物。
說個最簡單的,我們常說的汽車。你指著路邊的汽車說,這是汽車。
那我問你,去了輪子,這還叫汽車嗎?去了發動機,內飾,各種零配件,放個車殼子在哪里,這還叫汽車嗎?
如果這個車殼子也叫,那么剩下的配件叫汽車嗎?
不叫?
那么請問,這個汽車,是從那一刻開始不是汽車的?那一堆零件,再加上什么,又成為汽車了?
同理,我們把一個人稱之為廚師。請問,什么才是廚師?是拜師學成出山之后,才叫做廚師,還是端鍋的那一刻,他就是廚師?能說得清嗎?
是不是覺得壓根找不到這個分界線,壓根說不清楚啊?
這就對了,因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旦說出來了,一定是掛一漏萬的。就像我讀道德經的感受一樣,也只是片面的感悟。能寫出來的東西,太少太少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注意這里的斷句,是“無,”不是“無名,”。
天地之始叫做“無”。按照我們現在對宇宙的了解,宇宙大爆炸之前是啥?不就是無嘛,沒有嘛,啥都沒得。所以說,天地之始叫做“無”。之后呢,天地出現了,這時候,就叫做“有”,從此,才有了萬事萬物。
因此,有,名天地之母。要知道,古代都是母性崇拜,道德經里面有多處都有提及。
說了重要性,老人家接著又說,如何來觀察道。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里,又出現了本章,乃至是正本道德經都很重要的概念,即“有、無”。
有和無,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有無相生”,誰也離不開誰。任何一個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有和無的關系。
你住的房子,有的地方,就是那些鋼筋水泥玻璃金屬所組成的結構。而房子里面則是空的,是無。如果里面是實心的,那就不是房子了,是塊大石頭了。有和無,誰也離不開誰。
因此,觀察世界的時候,就要從“無”的視角開始,“無中生有”。
這個“無中生有”,現在被用來形容某人瞎編亂造,胡說。但放到道德經里面,可不是這個意思啊。天地出現之前,就是無。后來有了天地,這不就是無中生有嘛。
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一個是“有”,一個是“無“?
觀察我們的思想,就是“觀其妙“,思想看不見摸不著,但變化無窮,一會飛到這里,一會飛到那里,我們有句話叫做心猿意馬,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和一個人聊天,從他的談吐就能了解這個人的思想。
反過來,再看有,觀其繳,“繳”就是邊界。你看,邊界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因此,你就可以通過這個人的外貌,言行舉止,去了解這個人。了解一個人的思想,看一個人的行為,就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在這里強調,有和無,雖然名字不同,但同根同源。有有必有無,有無相生,這就叫做“玄”。玄,意為深淵、悠遠。
看到有,同時就要想到無,想到無,同時還要看到有,這對思維水平的要求,絕對不低。因此,老人家在后面再加了兩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和無,不斷的變化,推動萬事萬物的變化,這就是了解眾多奧妙的大門。
3
這一章,開篇最最重要的兩個概念,就是“有”和“無”。
從天地開始,無中生有,有歸于無,道的運動方式,也是如此。
比如說,開一家飯店。
這個飯店,最早是沒有的,從啥時候有的呢?就是從老板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從腦袋里生出來的那一刻。此刻,無中生有了。
有了這個念頭,但店還只在大腦里面,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店還沒看,但念頭在,思路有了,這時候,有和無就在一起了。
后來,租鋪子,注冊,辦執照,裝修,采購,鋪貨,開張,這個時候,一家店,從念頭,真正變成一家店了。
接下來,經營運作,品類上要增加什么,要舍棄什么。客群上,要吸引哪些人,舍棄哪些人。服務、環境上,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有啥沒有啥,這些,都需要一一做決定。
決定是怎么來的呢?
就是腦袋里面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方式啊,再次無中生有,不是嗎?
經營,就是在這些不斷的無中生有,有歸于無的往復循環中度過的。
有的人做得好,就可以一直做下去,甚至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時候會好一些,有的時候會差一些。
而有的人,做的不好,導致人越來越少,顧客不認可,不喜歡,成本太高,收入不夠的時候,可能就考慮止損,要么轉讓,要么關門。此刻,又從有,歸于無了。
開飯店,做其他生意,不也是如此嗎?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4
這一章,概念不少,但最終需要理解透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有”、“無”。
有和無的不斷轉換變化,玄之又玄,此乃眾妙之門。
如何把這個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呢?
看人,看事的時候,從有和無的兩個方面都去琢磨琢磨,而不是只站在一個角度上去思考。
抓住這個要點,就能化解內心的偏執與僵化。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