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No.869
1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第十七章
白話文翻譯
最好的國君,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上)
差一點的國君,是人民都親近他,稱贊他。(中)
更差一點的國君,是人民都畏懼他。(下)
最次的國君,是人們都蔑視侮辱他。(廢)
缺乏誠信的統治者,也不會得到百姓的信任。
有道的統治者,不但過的悠閑,還很少發布政令,百姓安居樂業,覺得生活也本該如此。
2
太上,下知有之。
大,就是最大的了。
在大下面再加一點,那就比大還大了。不但比大還大,而且還在上面,這不就是說,這是最厲害的統治者嘛。
能達到這種“太上”狀態的統治者,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應該是人人愛戴,婦孺皆知,紅的發紫的人了吧。
但老人家卻說,這樣的統治者,百姓只是知道有這么個人而已。
就相當于“我知道我們國家有領導”。
其次,親而譽之。
比太上差一級的,是人民都喜歡親近他,都稱贊他。
哎,這就有意思了,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人人愛戴的領導,人人都愿意親近的,才應該是最好的領導啊。
可為啥,老人家說,這是“次之”,這是第二層的領導呢?
這就體現出老人家“反”的智慧了。
試想一下,一個領導,人人都要親近他,都稱贊他,因為啥呢?
因為他做得好啊,優秀啊。
的確,他應該是比較優秀的。
那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不那么明顯的原因,“是不是親近會有好處”?
如果親不親近,稱不稱譽他,都是一樣的待遇,親近還有必要嗎?
放到現在說,如果一個單位的領導,只要下屬拎著東西去拜訪他,為他唱贊歌,多少都能獲得一些優待。
表面上看,這個領導是“和群眾打得火熱”,實質上呢?
同樣,我們還流行一個說法,說好領導走到哪里,哪里就大為改觀。
聽起來,好像這個領導很神奇,很厲害的樣子,但反過來想想,領導沒去的地方,會如何呢?
若領導成為鬧鐘,那必定有“叫不到”的地方,和“響不了的時候”。如果領導是造鐘人,能讓各個部門自己提醒自己,自行運轉,那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但話說回來,能做到“親而譽之”的領導,已經是不錯的了。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比“親而譽之”更低一個境界的,就是讓人們畏懼他。
比如用各種嚴刑峻法嚴厲管控人民,讓人人都害怕,在恐懼和擔憂之下生活。
戰國的時候,秦國推行的是《商君書》,商君書的管理原則,有兩個。
?罰多賞少,覺得獎賞多了,會讓人失去動力,而多懲罰,則可以讓人時時處于緊張,無論百姓還是貴族,都是一樣的待遇。?“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用惡人不用善人,原因是,“一個善人管不了一個惡人,但一個惡人能管得了一群善人”。
這就是商鞅當年主張的“法治”,可后來,你也知道了,即便滿街走的都是被嚴苛法令斷胳膊短腿的人,最終還是滅亡了。
嚴苛的法令,管得了一時,長期以往,必將導致反抗,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是自然規律,是必然會出現的。
若走到反抗這一步,就是最下等領導做的事情了,這樣的人,不但會被人民羞辱,還會被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警示后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如果領導者自身誠信不足,人們自然就不會信任他。
你看那些整天唧唧喳喳,一會這樣一會那樣的人,最多也就能當個小領導,而且還是不讓人待見的小領導。
而那些穩坐釣魚臺的,甚至話都不多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他們早早就把該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按照發展規律把該安排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看著民眾各過各的日子,而且越過越好。
到最后,國富民強了,老百姓還會覺得,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啊,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這就像啥呢?就像現在,我們擰開水龍頭就出水,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可實質上呢?水哪里會自己流出來啊,不都是各種決策最終得到的結果嗎?
你知道誰在管這一塊嗎?你需要去討好管這一塊的人,來保證你家一直有水嗎?
不用吧,這都是我們覺得“很自然”的事情,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一個月幾十塊錢而已,不用還不交錢,對吧。
3
這一章,實質上是強調 “制治于未亂”,未雨綢繆。
說有一次,齊國的宰相晏嬰出行考察,恰好趕上了發洪水。
這水發的還挺大,把河上的一座橋給沖毀了。
晏嬰一看,這咋辦,橋塌了,百姓過河成了問題了。于是晏嬰馬上發揚精神,把自己的船讓給了災民。
這樣的舉動,讓人們特別溫暖,都覺得晏嬰是個好官,是個好人啊!
如果放到現在,肯定是鋪天蓋地的正能量宣傳了。
但齊國有一高人,并不覺得這是什么好事。他評說,發大水可能沖斷橋梁,這種事情你都沒有遇見,都沒有預料到,這是你作為領導的失職啊,你應該提前防范,而不是時候采取補救。
有人說了,人家做了好事,你還在這里吹毛求疵唱反調,幾個意思?
但仔細想想,難道不應該如此嗎?
整天沖在一線抗洪堵窟窿的領導,真的是好領導嗎?
好領導難道不應該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亂嗎?
上醫治未病,我們都知道,但上醫沒名氣,我們又都不知道。可惜可惜啊。
4
又學了這么多道理,咋用呢?
總結兩條
1.做“上醫”,當老板的,當管理者的,應該站在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提前計劃,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亂。2.尋“上醫”,如果你的員工,你的下屬,有哪些提前做準備,把問題解決在萌芽時期的人,一定要予以重用,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人。而那些“只在關鍵時候才出手”,早早看到問題也不動手的,就要小心了。當然,那些有問題也不出來的,更是沒必要一起做事了。
老板自己能做“上醫”,還能發現、培養“上醫”,你的組織一定會越來越好,你也很容易成為一個“甩手掌柜”。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