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你在美國吃過中餐嗎?

    不僅變成了黑暗料理,還賣得便宜。

    看了這位亞裔大廚的揭露才知道,

    原來飲食不僅是吃喝,背后還有著種族偏見和歧視。

    在美國最出名的美式中餐“左宗棠雞”

    去年3月初,我到美國出差,吃了幾天西餐,中國胃發作,就在當地找了家中餐館。

    菜單很親切,咕嚕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結果一吃就變味了。

    原本口感酸甜的咕嚕肉用了美式的BBQ醬汁,而麻婆豆腐是煎炸過的,很脆。

    在我看來,這完全就不正宗,甚至可以說是難吃,但這個館子卻排起了長隊,深受當地人喜愛。

    我很不解,直到有一天看到了 Netflix 出的美食片《不中看的美食》,才明白中餐在美國的演變和現狀。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這部片的英文名叫:Ugly Delicious

    《不中看的美食》里介紹的食物并不精致,反而是些不凹造型的普通“丑食”,但豆瓣評分卻高達8.8。

    主持人張戴夫(Dave Chang)是美國最紅的米其林亞裔廚師,登上過《時代》雜志、福布斯的封面,他對飲食文化的獨到見解,也是該片高口碑的原因之一。

    在節目中,他揭露了中餐廉價的殘酷事實,還有一些國家對國家之間的偏見。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美式中餐大多數都不正宗

    中餐是全球份量最重、分布最廣的菜系之一,連南極洲、太空站都有供給。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可在美國要找到正宗的中餐卻很難,大多是像片中的“四不像”——左宗棠雞和炸得硬邦邦的春卷。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在美國開中餐館的一個四川大叔說:“如果我做最正宗的中國菜,會沒生意的。” 

    那么,中餐在美的生存環境到底是怎樣的呢?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一個是西化。

    以前在美國的中餐館,菜單上有250種菜可選擇,但這卻讓吃慣炸雞漢堡薯條、崇尚“快餐”的老外沒法點菜。

    這也就導致了中餐逐漸往簡單做。比如說,任何有餡的食物包括生煎、湯包都稱為“餃子”。

    而另一個事實是,美國白人對中餐的偏見和歧視依然存在。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第一代中國人移民美國時,干著苦力,開廉價中餐館。然而,美國甚至用官方出臺《排華法案》來打壓欺負。

    因此,中餐也跟著華人的身份,逐漸成了 low 的代名詞,甚至還被傳食用貓狗的殘骸。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那怎么樣的中餐算高檔?

    肯定不是唐人街那種,把小籠包放在蒸籠里端給客人的正宗吃法。而是把小籠包放在白盤子里,澆上一點干酪、搭配上鮮花,改成美國人認為的“頂級美食”的樣子,價格馬上翻三倍。

    即便是全紐約最好的中餐廳,在《紐約時報》上永遠只能拿到兩星。

    除了服務和環境,中餐永遠會被美國人透過白人視角來審視。你會發現,大家吃的不僅是食物,還是身份和話語權。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吃中餐會口干、頭痛、發抖?

    除了不高級,美國人對中餐還有一個更大的偏見——味精。

    “中國人以做菜放味精著名,這是吃中餐會頭痛的原因之一。”

    “我會有頭痛的感覺,會口干一會兒。”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張戴夫和食物歷史學家 Ian Mosby 采訪了一些美國白人。

    當被問到吃完中餐的感覺時,他們說自己會出現頭疼、缺水、全身顫抖等癥狀。這明顯就是味精攝入過量的表現。

    張戴夫緊接著給他們分發薯片和零食,對于這些食物,大家都很享受,也沒有不適,甚至還搶著吃。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張戴夫隨后說,“這些零食里都是味精。”

     

    于是,有位受訪女性就馬上反駁,“中餐才會加入味精吧?”

     

    Ian Mosby 對此解釋說,“其實味精是美國使用最多的食品添加劑之一,每年能用上百萬噸。”也就是說,味精大部分不是用在中餐廳,而是用在食品加工行業。

    從數據來看, 亞洲菜和歐洲放的味精量也是一樣的,但在座的白人,全都不相信。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不放味精,是一種 “政治正確”?

    時至今日,中餐被誤會、被排斥的標簽,還是很難被撕下。

    在中國對味精的使用,在歐美卻有著極大的不同。唐人街走一遭,常常能看見亞洲餐館招牌上貼著 “No MSG” 。

    MSG 就是味精的英文縮寫,對味精的恐慌在歐美國家十分常見。味精已然被妖魔化,不放味精是一種 “政治正確” 。

    即使科學界已多次辟謠,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白人會將自己遭遇的身體問題歸結于 “吃了味精” 。他們甚至為此發明了一個全新的詞匯 —— “中國餐館綜合征”。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打上“NO-MSG”標語的中餐館

    對中餐的惡意,不止表現在平日的生活里,甚至還拍到了紀錄片中去:一旦有美國人就餐后發熱頭疼,一定是在中餐館味精吃多了。

    在美國紀錄片《1000種死法》里,就有一集是關于一個胖子去中餐館吃味精死的。

    這名胖子名叫邁克,他很喜歡吃中餐,所以一家接一家,一頓接一頓地吃,終于有一天,他感到左臂刺痛、瞳孔放大,接著就倒下了。

    記錄片中給出的死因分析是:是中餐館放味精太多,導致了邁克心臟吸收大量味精,從而心律失常,癥狀持續,引發死亡。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味精:???

    中餐館:????

    這都能背鍋???

    不過,美國人可不管這么多,罵就是了。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那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味精究竟有無危害?

    這大概需要從味精的發現說起。
    第五種味覺的發現
    古人很早就有鮮味的概念,雖然不能細究到化學層面,但是通過經驗,已經知道魚和羊經過烹煮后,會釋放出美妙的味道。
    而 “醬” 是古人對鮮味有目的的利用。

    最早的醬類調味品出現于西周,那時的醬是用各種肉類腌制而成的,稱作醢。

    到了西漢,大豆逐漸進入釀造領域,取代稀缺的肉類成為醬的主角。在這時,出現了最早的醬油。

    而后,醬油這種鮮味調味料,漸漸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其他調味品一起,奠定了中國咸鮮味型的基礎。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除了中國人,古代腓尼基人也會制作一種腌制魚醬,稱為 Garum 。
    這種醬料具有很強的鮮味,可以用來增加菜肴的整體風味。

    這種醬料后來被帶到了古希臘、古羅馬乃至整個環地中海地區,成為古代歐洲美味的標配。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Garum,也可以說是一種古早的魚露
    但是,人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在烹煮或者發酵過后,可以變得如此鮮美。“鮮” 這種東西究竟是怎么來的?它真的是一種味覺嗎? 
    直到 1908 年,這個問題才得以初步解決。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昆布中分離得到了帶有強烈鮮味的化學物質 —— 谷氨酸。他證明了,食物中的谷氨酸離子,其實就是鮮味的來源。

    為了增加谷氨酸的溶解度,池田菊苗嘗試制備了幾種不同的谷氨酸鹽,其中,谷氨酸鈉的味道是最好的。 
    池田菊苗把這種味道命名為 Umami
    (日語口語中 “鮮美的味道” )


    第二年,池田菊苗研發出了批量生產谷氨酸鈉的工藝,并成功申請了專利。他還在這一年成立了 “味之素” 公司,大規模生產這種調味料。

    從此,谷氨酸鈉走向世界,當傳到中國時,我們賦予了它更本土化的名字 —— 味精。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后來,經過科學家更深入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鮮味的生理機制終于漸漸揭開面紗——鮮味確實是和酸、甜、苦、咸都不同的第五種味覺,而這種味覺來源于味蕾上味覺細胞中一個叫作 TAS1R 受體的結構。

    當鮮味物質與這個受體結合時,會釋放神經信號,傳入大腦的味覺中樞,引起 “鮮” 的主觀感受。整個神經回路跟接觸甜味、苦味時非常相似。

    這項發現,終于讓鮮味正式成為人類發現的第五種味覺。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在池田菊苗發現味精后,關于鮮味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很快,1913 年,池田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干鰹魚片中有一種核苷酸 —— 肌苷酸
    (IMP)
    ,也具有強烈的鮮味。
    1957 年,另一位研究者國中明發現,蘑菇中的鳥苷酸
    (GMP)
    ,鮮味也很顯著。奇妙的是,如果把這兩樣東西放到味精里,即使很少的量,也會讓味精的鮮味猛增。
    現在,我們把這兩種核苷酸稱為 “呈味核苷酸” ,鮮味終于不再是谷氨酸鈉的專屬味道。而呈味核苷酸也很快量產,添加到味精里,于是,第二代增鮮劑面世了。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隨著研究進一步進行,人們發現,可以產生鮮味的物質很多,除了谷氨酸和呈味核苷酸外,還有丙氨酸、甘氨酸、蛋氨酸、琥珀酸,它們都具備鮮味。

    而這幾種物質的鮮味又有細微的差異,如果把它們融合在一起,那么鮮味就會彼此增效,達到 1+1>2 的效果。 
    后來,味之素公司又發現,有一些小分子短肽
    (比如谷胱甘肽)
    對于整體的鮮味增強也有幫助,他們自創了一個新詞叫作 Kokumi ,用來形容骨湯中醇厚的底味,并認為這種味道是獨立于鮮味的一種全新味道。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味精的制造方法,在今日也有了天然的解決方案,有些公司會將植物蛋白水解,產生大量氨基酸,再做成粉狀,供給配料公司當增鮮劑用,這就是水解植物蛋白
    (HVP)


    還有些公司,會先發酵特定的酵母菌種,生成大量的蛋白質與核酸,然后再將它們分解成為氨基酸及核苷酸,最后噴霧干燥成具有強烈鮮味的粉狀原料,這就是酵母提取物
    (Yeast Extract)
    。 
    在不同的鮮味物質調和之后,鮮味劑整體的鮮味變得更加自然,更接近食物本身的鮮味。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中國餐館綜合征”的真假
    而當全球人都在共享味精帶來的愉悅時,為什么偏偏是美國發生了大量由味精引起的身體不適?

    這一切還要從一封信說起。
    1968年,美國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這篇來信的署名是 Robert Ho Man Kwok 。

    這個人在信中寫道,他每次在美國的中餐館吃飯時,都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癥狀,比如脖頸后麻木,后來漸漸蔓延到手臂和背部,引起心悸和疲勞。

    當時,這個作者對于可能發生癥狀的原因做了一些假設,認為有可能是源自烹調過程中添加的酒精和鈉,或者是味精成分。
    但是,文章發表以后,人們關注的焦點莫名其妙地就落在了味精上,沒有人再去追問讀者來信中寫的其它原因。加上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導致大部分人都相信中餐館里的味精會帶來一系列身體癥狀。

    而這些癥狀,也漸漸從頭疼、臉部潮紅,到喉嚨腫脹、胸口疼、呼吸急促等等,不一而足。 
    從此,歐美群眾掀起了對味精,乃至對所有中餐館的抵觸。

    當然,這里面還摻雜了一些種族歧視者的興風作浪,他們往往只是熱衷于抵制中餐館,而對自己國家生產的零食中添加的味精視而不見。

    最后,中餐館只能紛紛掛上 “No MSG” 的招牌,去重新贏得大家的信任。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后來,科學界為了搞清楚 “中國餐館綜合征” 的原因,對味精做了很多非常嚴謹的雙盲試驗,結果反而證明了味精的安全性。這一系列試驗,都未發現任何癥狀與味精有關聯。
    美國 FDA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在1992年對味精又做了一次系統性的研究,這次研究,重新證明了味精的安全性。時至今日,味精還在 FDA 的安全食品添加劑名單里,并且沒有添加劑量限定。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那么, “中國餐館綜合征” 究竟是怎么回事?
    目前科學界比較主流的解釋是,這些癥狀可能有很多彼此獨立的原因。

    比如,有些癥狀可能是一種叫做“蠟樣芽孢桿菌”的細菌污染了飯菜所致;有些癥狀可能是心理原因所致。總之,現在科學界對味精的安全性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結論就是:味精很安全,沒必要過度擔心。 

    中餐不如西餐高級?有人揭開了背后的“種族偏見”

    味精沒你想的那么可怕
    其實,味精的主要成分 —— 谷氨酸鈉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它與核苷酸、多肽等成分一起構建了一個食物的鮮味特征。食品工廠所做的,僅僅是把這種物質單獨拿了出來,用工業的手段大量生產了而已。

    而在天然的鮮味食物中,本身就富含谷氨酸鹽,如果真的是谷氨酸鈉引起了癥狀,那在食用天然鮮味食物時,也會引起癥狀,這顯然不合常理。 

    谷氨酸鈉存在在很多天然食物中,其中魚肉就含有豐富的谷氨酸鈉


    那么在《1000種死法》里,那名叫邁克的胖子,真的是因為中餐館放味精太多,而又食用了大量的中餐而導致死亡的嗎?

    要知道,味精的半致死劑量是:LD50(味精)=19900mg/kg。

    也就是說,一個65kg的成年人,一次性要攝入1393.5g(將近3斤)的味精,才有50%的幾率重蹈邁克的覆轍。

    所以我們嚴重懷疑,他是撐死的。
    誠言,有些餐館味精放得太多,鮮味太強,會導致菜品整體風味失去平衡,這是不可取的做法。但適量添加味精來增加菜品的風味,無論對美味,還是對健康,都無可厚非。

    因此,我們真的不應該對這樣一種正常的食品添加劑抱有如此大的偏見。

    文章參考:外灘TheBund《中餐不如西餐高級?美國最紅的亞裔大廚揭開了背后的偏見》 | 作者:Cassie;FoodWine吃好喝好《不放味精,是一種 “政治正確”嗎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4109.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18日 18:05
    下一篇 2020年12月18日 18:0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