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在咖啡杯里,爆發和衰敗幾乎同時發生。

     
    一方面,2020年雙11戰火燃盡,咖啡成為了最亮眼的品類之一。
    另一方面,部分線下咖啡館正在撤退,特別是連鎖咖啡館。
     
    中國的咖啡市場,正朝著更為兩極化的方向發展:

    精品的歸精品,大眾的歸大眾,前者是金字塔尖的精準客群,后者則是由那95%構成的金字塔基座。

    來源 | 十億消費者(ID:gjgc168)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中國到底有沒有“國民咖啡”?

     

    在瑞幸與連咖啡瘋狂燒錢搶奪門店點位的兩年
    (2018~2019)
    結束后,中國咖啡行業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外界看來,行業已經跑出一個18個月閃電上市傳奇的國產品牌,用低價搖撼了市場。
     
    直到瑞幸自爆,泡泡被戳破。
     
    一位咖啡行業資深從業者說,“如果你身在這個品類里面,這個品類一定會因為這件事而受傷,每個從業者都會被影響。”
     
    瑞幸神話的破滅,給過熱的咖啡消費市場降了降溫。適度冷卻后的市場分化出兩條新路徑:
     
    1、
    以“精品速溶”為代表的便攜式咖啡:
    目前精品速溶賽道已經擁有好幾家新銳品牌,并且頗受資本喜愛。三頓半已完成四輪融資,最新的過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方為紅杉資本;時萃SECRE從去年年底到今年相繼完成天使輪與A輪融資,永璞和鷹集也都在今年完成了數千萬元的首輪融資。
     
    2、
    新式連鎖精品咖啡館:
    以發軔于一線城市的Manner、魚眼咖啡Fisheye、Seesaw等品牌為代表,豆子與沖煮方式都更細分。相比星巴克,它們價格較便宜、店內空間較小,有的甚至不提供座位,只有一個門臉。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上海網紅咖啡館Manner,圖源CFP


    兩條細分賽道的崛起,都說明
    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從門店型消費轉向場景型、功能型消費
    ——門店環境的重要性降低,咖啡本身的提神功能、豐富口味成為最重要的消費理由。
     
    中國到底還會不會有“國民咖啡品牌”?
     
    作為“外送咖啡”和“互聯網咖啡”的最早期玩家,連咖啡起家于2014年,當時的中國咖啡市場還完全沒有線上化。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底,瑞幸入場,兩者之間以門店數和杯數搶占規模的戰爭正式打響。在硝煙散去后,一方閃電上市、業績卻最終被證偽,另一方則關店沉寂、在沉默的2019年里做了多種商業模式探索,徹底調整了方向,
    從一個咖啡連鎖品牌徹底轉型為了咖啡飲料零售公司。
     
    一個品牌在咖啡行業中歷經起落后,開始擁抱“反門店”、“反精品咖啡”的邏輯——
    這樣的轉變本身,就代表了行業正在發生的、某種不易察覺的變化。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精品與反精品:哪條路更適合中國咖啡?

     
    用張洪基的話來說,“咖啡就應該當成飲料來做,為什么在中國要做得像中藥似的呢?”
     
    當成飲料來做,意味著產品要味道適口、價格不貴。他拿隔壁茶飲賽道舉例:
    “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飲品牌做得最好的一點便是把茶做成了飲料,讓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喝茶了。”
    新茶飲產品通過加入水果、鮮奶等輔料進行味道調和,讓茶這個在年輕人看來“又苦又澀又麻煩”的過氣飲品變得時髦、好喝。
     
    他認為,和茶飲賽道相比,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邏輯是相反的——強調豆子的產地、強調精品咖啡館的調性,賣咖啡的時候還在不斷地教育消費者:喝某種咖啡是更專業的,某種單品豆是更好的。
     
    中國咖啡市場的發展與行業理念與美國市場是極為相似的,同樣經歷了三次重要的浪潮:
     
    第一次咖啡浪潮的代表品牌是雀巢、麥斯威爾等,它們將咖啡速食化,將咖啡豆從農產品變為標準化的商品,讓消費者更方便飲用咖啡;

    第二次咖啡浪潮由星巴克引導,它為咖啡行業帶來了三樣東西,意式咖啡機、奶咖、咖啡館,讓咖啡變得更醇厚好喝、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第三空間”的魅力。
     
    第三次咖啡浪潮便屬于精品咖啡。這一概念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創始人在1974年首次提出,指在特定自然條件下培育出的帶有地方特色風味的咖啡豆,后來這個概念慢慢變得豐富,對豆子的運輸、烘焙與萃取方式都有更進一步的要求。
     
    其中的代表品牌“Blue Bottle”就被稱為咖啡界的蘋果、咖啡界的奢侈品。在Blue Bottle的店中,除了意式咖啡機,你還能看到手沖、虹吸、冰滴的設備,根據它們自己的說法,Blue Bottle只選用48小時以內烘焙的新鮮咖啡豆,走精品品質路線。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Blue Bottle店內,圖源Unsplash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相比美國人,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偏好遠遠低于茶。

    對初級、中級的消費者來說,那些把“厭氧水洗”“肯尼亞2A”等專業術語寫進菜單的精品咖啡館一定是難以理解的、門檻極高的。對致力于做“小而美”的品牌來說,這種門檻可能能夠保障其與目標客群精準溝通,但也意味著,自己從此告別更大的市場。
     
    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目前的咖啡賽道中,幾乎所有頭部選手都在拓展咖啡產品的邊界。
     
    三頓半于10月推出了新的產品線——即溶燕麥拿鐵,將燕麥奶與冷萃咖啡液結合后通過凍干技術制成超即溶系列,產品同樣以瓶裝形式呈現,加水搖勻后即可飲用一杯燕麥拿鐵。

    三頓半強調,此次發售的產品為Demo版,未來還將繼續更新迭代。鷹集、永璞等品牌則都推出了融入茶風味的“茶咖”凍干粉。
     
    已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超1萬家奶茶門店的蜜雪冰城,也在今年開始做自己的咖啡業務線——名為“Lucky Cup幸運咖”的咖啡品牌,主打平價現磨咖啡,價格非常便宜,美式5元、拿鐵6元。

    菜單有點像瑞幸咖啡+小鹿茶:
    除了傳統的咖啡類型,還有非常多咖啡飲品,包括檸檬、椰子風味的果咖,加了珍珠、奶凍的奶咖等等。

     
    試想一下,在咖啡里喝到珍珠,恐怕會讓不少“咖啡原教旨主義者”皺起眉頭。不過,
    越來越多的新式精品咖啡館也開始往店里引入咖啡以外的SKU。
     
    魚眼咖啡的創始人孫瑜曾在GGV《創業內幕》中表示,
    咖啡店只賣咖啡是不可能大規模破圈和發展的
    。因此魚眼的核心菜單是十幾個傳統咖啡SKU+咖啡飲品SKU,每個月有兩三款不同的新品,比如立秋后就會推出只賣一個月左右的季節性產品“桂花臟臟冰拿鐵”。
     
    在國內咖啡消費力最強勁的一線城市,也涌現出了更多的“花式咖啡”。

    • 在上海擁有17家直營店的DoubleWin Cafe采用茶飲店的模式賣咖啡,店里的爆款產品叫做“檸檬葉爆爆珠冰拿鐵”;
    • 在北京的BERRY BEANS則推出了鮮榨椰子冰拿鐵、泥煤威士忌冰摩卡等創意式特調咖啡。
    從業者正逐漸明白:
    一味追求豆子的產地與沖煮的工藝,不利于咖啡品牌的規模發展。向新茶飲學習,或許才是破圈之道。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一個咖啡大眾化的嘗試樣本

     
    關于咖啡的大眾化飲用場景,張洪基分享了更多“接地氣”的經驗。
     
    關掉所有線下門店,是連咖啡2019年1月份做的決定。
     
    他認為,
    瑞幸的模式已經徹底摧毀了現磨咖啡的價格帶,消費者喝慣了10塊錢一杯的現磨咖啡,很難再回到原先的高價格帶。
     
    在這樣的價格壓力下,想要保持門店擴張、穩定經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張洪基堅定地認為,在現在的中國市場中,除了星巴克與中石化易捷咖啡這種已有廣大門店基礎的品牌以外,后來者想要再做一個大規模的連鎖品牌,“基本沒戲”。
     
    連咖啡在對新商業模式的找尋過程中,也完全拋棄了自己獨立開店的想法。
     
    下半年,連咖啡與中石化開始合作“易捷咖啡”項目。依靠加油站,中石化在全國擁有超過27000家易捷便利店。加油站給連咖啡提供了很多新的消費場景。根據加油站的位置(城市中、高速公路入口、偏遠郊區等),易捷咖啡在試運營階段跑出了ABC三種單店模型,設備、人手配置、SKU設置都有差別。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圖源CFP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該怎么把咖啡賣給在高速公路入口加油站經停的貨車司機們?張洪基從需求端分析:雖然他們以前并沒有飲用咖啡的習慣,但他們喜歡物美價廉的東西,有較強的提神和充饑需求,最關鍵的是產品得足夠好喝。
     
    最終他想到了東南亞的“菜場咖啡”——把那些咖啡因特別重的、質量“相對沒那么好”的南洋咖啡豆,用糖焙炒,然后大鍋煮制,可以加煉乳、加糖,最終出來一杯甜絲絲的咖啡。
     
    這種咖啡特別受貨車司機的歡迎,6塊錢能給一大杯。又因為貨車司機都是兩個人一組來的,那么2杯就只賣10塊錢,再提供一些炸雞塊之類的菜品,滿足他們充饑的需求。最好的時候,這種咖啡在單個加油站一天能賣幾百杯。
     
    張洪基從貨車司機這得到的靈感是,
    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喝咖啡的,但不能拿固定的邏輯、用固定的產品賣給所有人
    ,比如這種“菜場咖啡”,就往往會被部分消費者認為比較“low”。
     
    “經歷了2019年一整年的飽和測試、看到了那么多消費場景以后,我覺得我開始真正接地氣了,”張洪基提到,
    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只賺幾千塊錢的,他們的消費決策可能在幾塊錢之間就會發生變化。
     
    他總結:
    “我還是希望我們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適合中國普羅大眾的。”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我們無從判斷瑞幸之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國民咖啡”品牌。

    但可預見的是,純粹的、高價的“精品咖啡”難以規模化,未來將會有更多適合于咖啡調和的原料進入咖啡,調制成更好喝、更容易讓大眾接受的飲品。
     
    對沒有深厚、長久的咖啡文化積淀的中國市場來說,優秀的單品豆與專業的沖煮方法,注定只能鎖定金字塔尖的消費者;
    咖啡因+小甜水,或許才是收割市場的最大公約數。

    本文首發于虎嗅旗下內容品牌“十億消費者”(ID:gjgc168),關注研究新一代消費者的衣食住行。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統籌|妮可  編輯|金語  視覺|江飛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十億消費者(ID:gjgc168)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1月5日,上海見!咖門2021萬有飲力大會開啟!穩住,能贏!

    長按下圖二維碼了解詳情: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
    (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3253329903
    (同微信)| 
    15565053720
    (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433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21日 19:03
    下一篇 2020年12月21日 19: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