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自己并不擅長精于算計的規劃,而更擅長解決問題。
他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
726
期
ID:BKfudan
本篇以三人對話的形式呈現,相比原文有刪減。
陳曉萍
華盛頓大學
福斯特商學院教授
鄭曉明
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張勇
海底撈創始人、董事長
對 話
“三個面館我是看了報道才知道”
贏了是你的,輸了我賠
陳曉萍 :海底撈的內部創業是怎么做的。比如,創業發起人的團隊是如何組建的?對于公司的風險和責任又是如何商定的?有沒有成功案例?
張勇 :內部創業在海底撈有一定級別的人就可以發起。餐飲行業的投資往往比較小,比如要開一個面館,失敗了也沒多大問題。
比如現在比較火爆的三個面館: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我其實都沒聽說過,是看了報道才知道的。創業成功了有很多好處,你可以成為CEO,也給你很多獎勵,但失敗了就由我承擔,沒有問題。
陳曉萍 :如果他試了一次沒有成功,然后他想要試一個新的方案,你還會讓他去做嗎?
張勇 :如果在合理范疇內,這樣的情況不扣分,而是要加分的。當然肯定會有人幫他分析,去復盤。
我們有一個叫微海咨詢的,專門和我們的隔壁鄰居、同行介紹我們的管理方法,還幫他們招工等等,我們有一套獨創的東西,和別人都分享,對自己人就更要幫助了。
我并不關心這個面館賠了多少錢,因為這不是致命的。海底撈不是靠一些小聰明,或者什么市場營銷去獲得成功的。我們靠的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
我不是一個精于計算的人,而是把競爭力鎖在這個地方。如果我有機制能保證那些創業的人,那些推動工作的人是正直的、善良的,他們一定能做出真正的好產品。相反,太過精明、太過算計的人,未必能做出什么好的產品。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而不是靠什么布局”
陳曉萍 :剛才我們談到海底撈內部創業創出很多快餐面館的事情,其實是一個很有機的(organic)產品延伸過程,并不是集團內部討論了多元化戰略才出現的。
張勇 :就像我反復講的,我們的愿景是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成本結構。至于多元化和國際化,將來應該是必然,并不是我關心的。我也不太關心開了什么面館,有什么頤海、蜀海,我都不關心。
我最關心的就是,我們還要繼續干,因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我們是靠這個取得商業成功,不是靠什么布局。我關心的是這些領導是不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有了這個核心競爭力,就能做出好產品。
“我覺得自己沒遠見
并不擅長精于算計的規劃”
陳曉萍 :頤海、蜀海、海海科技、海鴻達、微海等等,組合起來看,就變成了一個海底撈的商業帝國。而且仔細想下去的話,每一個公司都可以獨立上市。這個格局簡直是不得了,超越我的想象力。現在,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張勇 :規劃常常是在我們討論管理時所說的一種理性行為。這種理性行為,很多人都喜歡問:你是怎么想的,當時你為什么這么有遠見?但是我覺得自己沒這么有遠見。
我的觀點有時候跟大家不太一樣,我認為太過精于算計,或者太過在營銷上面逞強,把員工也算得很清楚的理性行為,實際上是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
理性的商業行為應該建立在所有的伙伴、供應商、股東、員工對你心悅誠服的佩服之上。如果大家對你心悅誠服,才是彰顯了你的理性,而不是簡單的賺錢。
就像我有個朋友講的,跟某某做生意都賺,都是雙贏。我聽了覺得他語氣不對,原來所謂的雙贏是他賺錢,我賺教訓。所以不能每次都是你賺錢,別人賺教訓,否則誰還跟你合作呢?
所以理性是否一定完全是精于算計?它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理性的商業行為,應該有心悅誠服的認可,包括我們的流程管理、流程制度的執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權威性,另外是不是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從心里認可它?
當你要想推行一個東西,除了嚴肅性,還要讓他心悅誠服。我今天反復提心悅誠服,流程制度是這樣,商業的理性行為也是這樣。
規劃這種東西要非常精于算計,你要算到未來幾年是怎么回事,這需要另外一種才能,我是不具備這種才能的,我可能更擅長于,讓大家覺得這個事情是要去解決,制定制度,賞罰分明,再加上一個心悅誠服。
“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
陳曉萍 :海底撈2018年在北京的中駿·世界城開了一家智慧餐廳,算是AI在餐飲業的一個嘗試。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當時決定做這個餐廳背后的一些思考,以及目前餐廳的狀態。
張勇 :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所以我們要思考的事情,是如何通過組織結構變革,通過新技術的運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打磨,來改善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
現在我們用小美機器人接聽電話,你打電話訂餐,都是機器人在跟你說話,你還不知道。以前一個餐廳要三個服務員接電話才接得上,現在一個餐廳半個服務員就可以了,服務員的工資就增加了,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也改變了。
所以新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整個餐飲行業,因為火鍋店可以這樣做,面館也可以這樣做,其他的比薩餅店也可以這樣做。
陳曉萍 :因為中餐比較碎片化,制作也很難標準化。相對來說火鍋比較特別,從生變熟的過程是顧客自己加工的,餐館只要提供工具和食材就行。
張勇 :難是因為技術條件沒達到。以前開火鍋店也不可能開到美國去,現在一樣開到美國去,所以難和不難是動態問題。
此外,它也不一定要標準化,標準化是麥當勞的理念,現在有了IT技術,有了人工智能,為什么還要標準化?為什么不能個性化呢?比如我喜歡吃素,我對熱量比較介意,人工智能可以算出來你喜歡不喜歡。
電話機器人,其實也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企業運營里面,包括自動化生產的運營,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些都是成熟的技術了。當我們餐飲行業還在討論這些東西的時候,一些傳統的制造產業都已經講精益化管理了。
在20世紀,你如果從事制造業,就會講精益化管理,講六西格瑪,但是餐飲行業誰講這個呢?我們的管理比它落后了很多。所以我們今天運用新技術,是為了用更精準的方式去管理餐飲,這是大背景。
你要開那么多店,食品安全怎么辦?如果你廚房里面不需要人了,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食品安全就解決了。人進不去,老鼠也進不去,這樣安全就提高了。
另外人工效率會提高,待遇也會提高。從顧客的角度,個性化的口味也可以實現。
你以前吃個火鍋是微辣、中辣、特辣,這叫標準,但是你和家人去吃飯的時候,你們都喜歡吃辣,不過對辣和鹽的需求不一樣,你們每個人是一個個體,人家做藥都能做得那么精準,做火鍋的容錯度比做藥的大得多,難道就做不精準嗎?
未來整個海底撈都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自動化。到今天為止,北京有30多家門店實現了直送菜品,后廚菜品制作基本達到無人狀態了。我們在這方面投入很大,在未來幾年內整個供應鏈都會實現。
明年上半年,上海和南京兩家智慧餐廳計劃營業。我們希望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把90%的老店改造成智慧后廚。
“流程制度能夠被執行到位,不僅靠權威,更重要的是心悅誠服的認可”
張勇 :由于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和碎片化的行業特征,餐飲業就很難形成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不能形成現代化管理體系,當然沒有辦法做大,所以基本看不到世界五百強公司里有餐飲。
當然麥當勞是上了《財富》500強,但它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用標準的設備生產出標準的產品和服務,和傳統意義上的餐飲很不一樣。
怎么去應對這三個特征呢?比如組織結構變革。剛才我提到的連住利益就是組織結構變革。以前老板和服務員在一起,是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現在我們通過商業行為去建立共同的目標,形成上下同欲。
陳曉萍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們是用什么樣的機制形成上下同欲的?這個利益具體是怎么個連法?
張勇 :上下同欲,就是要利益一致,我們都希望生意好,這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建立規則,比如說不能早退,客人來了,我們就要服務到家。我們有很多規則,這些叫流程制度。
但是這些流程制度能夠被執行到位,不僅靠權威,更重要的是靠這些參與者心悅誠服的認可。如果每一個服務員和店長都非常認可這些流程和制度,他們當然全情投入了;如果完全靠壓下去,那肯定不合適。
所以就要大家一起討論,按流程制度去做,生意就能做大做好,而生意好了,我們每個服務員、每個店長都有好處,這就有了基礎。再加上我們合情合理,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建立一些制度,大家認可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海底撈在這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大多數服務員都比較認可我們管理層,他們在內心接受,在行為上也有出色表現。
“我明明有時間用十年來選一個接班人
為什么不看他做而要聽他說呢”
鄭曉明 :2020年4月份的時候,你推出了接班人計劃,有一封信在網上流傳,對高級干部實行限高令,鼓勵他們輪崗或者內部創業,用積分來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證明,以及為自己的晉升鋪路,尋找組織內部的高潛人才。
很多公司都采取專家和領導打分的方法來評價有潛力的管理者,你為什么把積分交給了員工自己?
張勇 :如果一個公司的命運不能夠從機制上改變,老是放在一個人身上,你覺得它能長久嗎?所以一定要用機制來選出新的接班人。
為什么要用積分的方法,那是因為如果沒有累積的觀察,當著急要招人的時候,你就只能聽他怎么說了。中國有一句老話“知易行難”,道理誰都明白,就是看你怎么做。
我明明有時間用十年來選一個接班人,為什么不看他做而要聽他說呢?現在的積分制就是你做好一件事情,我給你積個分,我最終選的都是積分最多的前幾名,這樣一來,我就把對做事的觀察時間拉長了。
陳曉萍 :這個計劃非常好,能夠甄選出真正能做事的人。具體而言,積分的確定主要是從哪些方面去考核呢?
張勇 :積分就是你多干一樣工作,你干得好,我們就給你積分。主要有三個維度:第一,未來的接班人一定是熱愛海底撈的。
第二,對各項業務都要熟練。如果你現在是干會計的,對廚房或者供應鏈一點都不懂,那你就當會計好了。你要想當總經理,就需要把供應鏈摸一摸,還得把門店的管理摸一摸,而且你要證明你很專業,很懂行才行。所以必須什么都干,通過輪崗,逼著他成長。
第三,要有洞察人性的能力。對于一些愿意干好的人,有了這種政策,他們都歡欣鼓舞。我們把這個道路打開了他自然會去積分,到時候誰說了算?積分說了算,干的工作多,干得好,每多干一個是多少分。現在剛剛開始,有十年時間,慢慢來,不急。
陳曉萍 :我同意你的看法。從你的角度來看,培養年輕人做接班人為什么重要?
張勇 :二三十歲的人是精力最旺盛的,而且有無窮無盡的欲望。現在像我這個年齡,你給我一輛好車,一個好東西,我未必會喜歡。但你要給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子,他非跳起來親你兩口;你給他一個好的房子,他會覺得幸福得不得了。
這種欲望促使人特別努力工作,努力上進,保持工作的激情。所以我們現在的接班人計劃,會喚起大批年輕人的工作激情和創意。
做一片不往下掉的樹葉
用財富做事
陳曉萍 :最后請你總結一下,你最想和別人分享的創業體驗、管理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對未來的年輕人。
張勇 :我們海瀾之家有個同學,他給我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把一棵大樹比成一個行業,我們每一個企業的老板就像是樹上的一片葉子。樹葉每天都有往下面掉的,也有每天新生的。沒人關心誰掉下來,也沒人關心誰長出來。但是對于個體來講,掉下來的叫創業失敗,或者正在創業。
人總有創業的沖動,就是到了我現在的狀態,也在暗暗下決心做點新的事情,我只是不好意思說。創業是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但是當財富達到10億或者100億,會怎么樣呢?
人是很奇怪的,他有了10億想100億,有了100億想1000億,而這種愿望就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所以你要讓我談感悟,我就告誡一下創業者,追求財富是我們創業的一個目的,但是財富是用來做事的,不是用來炫耀的,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財富拿來炫耀。開始炫耀的時候,葉子就要往下掉了。
另外,有了財富,我們對貧窮也要有一個正確的看待。
我說我害怕貧窮,我想過富裕的生活,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貧窮可恥。貧窮本身并不可恥,關鍵是看你用什么方法改變貧窮,如果你為了達到創業的目的,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來改變貧窮,那就很可恥了。
今年我50歲了,就是這些感悟,要靠雙手改變命運,用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改變貧窮。你看我現在是這副休閑裝束,過去十年我也是這樣,二十年以后還是這個樣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創首發復旦商業知識)
推薦閱讀:
動輒開店100+,這個細分品類憑什么引發“現象級”跟風潮?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