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外疫情仍在繼續,對于第四波出海的中餐企業來說,只有活下去,留在牌桌上,才有贏的機會。 中餐掀起第四次出海浪潮的時候,海底撈、眉州東坡、大董、奈雪的茶、喜茶、張亮麻辣燙、小龍坎、大龍燚、慶豐包子鋪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走出了國門。 以張亮麻辣燙為例,它的出海探索是從2016年3月開始的, 而后短短兩年時間,張亮麻辣燙就在日本連開了五家分店,在東京掀起一陣麻辣旋風,風頭無兩。 日本市場試水成功后,2019年1月,張亮麻辣燙正式運行籌劃許久的海外拓展戰略,憑借著加盟商的信任、產品本身的魅力以及海外廣袤的餐飲土壤,迅速在海外市場躥紅。 出海、躥紅,張亮麻辣燙的經歷也是第四次中餐出海浪潮中,廣大中餐品牌的群像。 大部分中餐廳出海,在選址上首先落腳的地方就是華人的聚集地“唐人街”。 以美國的紐約為例,澎湃新聞此前抓取了國際點評網站Yelp和NYC open data的數據(見下圖),在紐約的華裔聚集地主要分為三大區——曼哈頓下城、皇后區法拉盛和布魯克林日落公園,都是中餐廳選址 的熱門之選。
△圖片來源:澎湃美數課
大董的海外門店就選址于曼哈頓,一方面能承接核心商務區的日常宴飲需求,二來能輻射到時代廣場、布萊恩特公園這類核心景點,吸引游客前往就餐,而張亮麻辣燙在紐約的門店則選址在皇后區的法拉盛,畢竟每個在紐約的華人都會到法拉盛報道一下,生活服務、娛樂餐飲等水平基本和國內持平。 澳洲的悉尼也是如此,目前張亮麻辣燙在悉尼有兩家門店,一家在Haymarket,另外一家在Burwood,都是華人集中度高的地區。 Burwood的張亮麻辣燙門店毗鄰各大購物中心,匯集各國美食,憑借國內建立起來的強大品牌效應,以及獨特的口味,吸引了大批華人和各國青年打卡。
△張亮麻辣燙在澳洲的選址
中餐廳選址在華人聚集地區開店,無外乎是將海外門店的客群先瞄準在華人身上 ,大家都是中國人,在語言障礙和飲食習慣上會相對小一些;另一方面,一些中餐企業也希望通過在唐人街的試水,了解海外中餐廳的市場。 確實,中國菜在海外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離不開華人的“助攻”。張亮麻辣燙的海外門店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張亮麻辣燙海外事業部經理曲曼向紅餐網表示,“我們海外門店的客群中,70%是華人,20%是東南亞客群,還有10%是不同種族的客群。” 在大部分客群都是華人的情況下,張亮麻辣燙海外門店的布置充斥著中文的內容。
△海外店仍然有大量中文內容
“為了保證麻辣燙的口味,能夠更好地滿足華人的中國胃,海外門店麻辣燙的湯底都是從國內采購而來,并且門店中的食材產品結構有70%跟國內的門店是一樣的,另外的30%則是根據當地的一些特產或者口味習慣來定,均由海外各地的門店自行在當地采購。” 不過,華人的飲食和消費習慣與老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大部分老外都是不吃內臟的, 如何在海外的門店中兼顧華人以外其他種族客群的消費習慣,讓門店的用餐體驗變得更為順暢,也是中餐廳出海面臨的一個難題。 比如,張亮麻辣燙的海外門店依然沿用了國內DIY稱重計價的方法,華人接受起來很順暢,畢竟國內的門店都是這樣操作的;但是老外則需要品牌花時間教育。 雖然張亮麻辣燙海外門店中,已經有明確的英文內容標示出每一個步驟應該怎么做,但是我們注意到,還是有老外客人在TripAdvisor上點評稱,他們花了5分鐘才弄明白DIY稱重計價的方式。
△外國顧客要花時間才能弄懂張亮麻辣燙的計價方式
在被問及張亮麻辣燙如何在海外做本土化的時候,曲曼表示,現在已經在做一些跟國內不一樣的舉措,比如,針對不同種族的客群,會做溫馨小提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去選、怎么結賬等;門店的裝飾牌和燈箱也在中英文以外,增加日語韓語等方,并結合自身品牌元素,做了一些創意的組合;針對純素食要求,以及小料的口味的不同偏好,也適應性地做一些調整。 如今,新冠疫情重創全球餐飲業,一批出海的中餐廳也面臨困境。 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卻是此起披伏,波折不斷。加之多國因出現變異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陸續出臺了更嚴格的封鎖措施,這使得眾多海外中餐廳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疫情爆發前,張亮麻辣燙海外門店的拓展已經到了19家,但2020年年初,卻遭遇了疫情的重擊。
△疫情爆發前的張亮麻辣燙海外店
以北美市場為例,由于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美國紐約和加拿大多倫多的張亮麻辣燙門店,現在依然主要是靠外賣的業務來維持門店的運轉。 為了幫助加盟商挺過疫情的寒冬,張亮麻辣燙也拿出了3500余萬元,用于減免全球5089家店面加盟費用(湖北省減免一年,其他省份及海外19家店面減免半年)。
除了減免加盟費之外,張亮麻辣燙還幫助海外門店的加盟商搭建線上外賣的業務,希望加盟商在門店的業務之外,多一條腿來走路。 在線上外賣的業務方面,張亮麻辣燙為加盟商提供了全套的素材庫,免費供他們使用,并且為加盟商的外賣店鋪提供從裝修視覺、產品分類和套餐設計等方面的幫助,還設置了專門的網絡專員提供一對一指導,手把手地教他們包材如何使用,活動如何設計,以及價格如何設置等等。
據了解,目前張亮麻辣燙的海外門店中,恢復比較好的地區是新加坡和澳洲,新加坡的第一家店,現在基本上每天生意都很火爆。 “澳洲的悉尼、布里斯班和堪培拉的門店,在疫情后算是開放的比較早,雖然有階段性的封城或者是不允許堂食,但總體恢復的情況還是非常好的,澳洲地區的門店業務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90%了。” 去年12月份,美國全美餐飲業協會公布了一項數據,從3月份開始,美國總共有11萬家餐廳被迫關閉,其中大約17%的餐廳永久關閉。 而美國的中餐廳,在新冠疫情和種族偏見的夾擊下,生存處境更是尤為艱難。 此前有消息傳出,知名的華人連鎖餐廳——鼎泰豐在美國紐約、中國 澳門 和 澳洲的門店陸續關閉或者是進入破產清算。 疫情著實給眾多海外中餐廳來了致命一擊,但卻并沒有打消一些中餐企業出海的熱情。 在跟曲曼的溝通中,她一直強調,張亮麻辣燙在出海這件事上堅持穩扎穩打,即便有疫情,也不會終止海外拓店的計劃。 “盡管去年遭到疫情重創,加盟拓展腳步有所放緩,但仍有很多海外意向伙伴對我們品牌充滿期待。未來張亮麻辣燙希望在三年的時間,將海外門店的數量繼續擴充到500家。”
在投資 界流傳一句話,stay in the game比win the game更重要,就是要活下去,一直留在牌桌上。這句話放在如今的海外中餐市場也合適, 對出海的中餐企業來說,只有繼續留在牌桌上,才有玩下去的可能,也才會有最終贏的機會。 長遠來看,疫情的影響終究是有限度的,海外中餐市場依然龐大,中餐企業仍然大有可為。至于怎么做,需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中國火鍋一哥海底撈,在海外擴張的模式偏重,海外門店均為直營門店,這也意味著需要向海外派遣員工或者在當地招募員工,根據海底撈的2020年中報顯示,海底撈有6918名員工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及海外,這背后潛藏著一個巨大的管理難題。 海底撈的這條路,大部分中餐廳很難行得通,一方面考驗錢包的厚度,另一方面,在跨國管理經驗方面要求更高。 對比來看,像張亮麻辣燙這樣通過加盟的方式出海試水,經過試水總結經驗之后,繼續擴大加盟的國家或地區,走輕資產路線是一條風險較低的海外擴張路徑。
但是以加盟方式出海,需要更嚴格、謹慎地篩選海外加盟商。首先加盟商要認可所加盟的品牌,其次是加盟商需要有良好的投資心態和經營意識,另外還需要在當地擁有豐富的投資管理經驗,以及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也具備一些餐飲相關 的經驗。 不論是本土餐飲品牌出海,還是海外餐飲品牌入華,都會面臨如何做好本土化改造的難題,而 是否要本土化,以及如何做本土化的改良,更多還是要看餐飲品牌在各自市場的發展階段和自身的基因。 早些年,海底撈在出海去美國市場的時候,遭遇了碰壁,主要原因是定位于高端,性價比低,此外,美國市場習慣分餐制,火鍋這種大家一鍋吃飯的形式,很多美國人接受不了。 小肥羊也碰到過相似的問題,后面換成了小鍋分餐制的模式,走上親民路線,才在美國市場起死回生。 張亮麻辣燙在海外市場的擴張中,堅持了口味上的正宗,而在食材、店內宣傳、門店用餐體驗等方面做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先堅持正宗的口味,以華人群體為基礎,再根據不同市場的情況,做適度的本土化,以此吸引更多華人以外的客群。
數字化的工具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門店的運營管理上,另外一個則體現在營銷上。 海外門店數量得到擴充之后,一定會碰到門店的管理難題,通過店內的視頻監督,以及日常的遠程溝通,依然是遠遠不夠的,但卻是目前最優的解決方案了,并且在疫情爆發之后,督導出國去巡店,更是幾乎不太可能。 不論是門店內的用餐體驗端、門店現場操作端和銷售數據端,還是供應鏈端的數字化, 對于餐飲企業 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各個環節盡可能的數字化,才能更加有效的做統一管理,以及對應的重要節點做信息提醒。
而在營銷端,中餐廳大多數都保持著樸素的經營理念,更多的是靠國內建立起來的強大品牌勢能作為支撐去海外擴張,而在海外開城之后,在品牌營銷上的投入相對較少,如果是以加盟為主的,品牌營銷如何做,還得看加盟商是否肯花錢。 此外,需要重視海外各個點評信息平臺和社交媒體的信息維護,比如國內的大眾點評是有國際城市的,門店在大眾點評中上線是必備操作;像海外的Yelp、TripAdvisor等比較知名的點評平臺,做商戶信息的上架維護,也要列為常規操作。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國外社交平臺以及國內的社交平臺,餐企也要關注,并且尋找到合適的營銷機會點。總之, 在客戶群經常出現的社交媒體平臺中,搜索餐飲品牌相關信息的時候,至少需要保持“在場”。
加盟500萬起步!新茶飲出海沒那么簡單
小龍坎進軍日本!中餐出海的4個問題
中餐出海是乘風破浪,還是石沉大海?
年入50億的張亮麻辣燙,秘訣是8個字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