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隨著連鎖餐企的快速擴張和資本的助力,在追求規模化和極致效率化的當下,餐飲業分化出兩個方向:一種是匠心餐飲;而另一種則是去廚師化,餐飲業與廚師逐步解綁,甚至一場“消滅大廚”的行動正在進行中。
前兩天我一位做餐飲投資的朋友去外面吃飯,聊到行業的話題,他突然賤兮兮地問我:你知不知道你正在吃的這個菜,其實前幾天就做好了,他們后廚就是熱了熱就給你端上來了。 他說完,這碗里的牛腩一下子就不香了,只好跟他說:你知道嗎,吃飯的時候聊這個不會顯得你很淵博,只會顯得你情商低。難怪你沒有女朋友。
這位做餐飲投資的朋友,他在自己的播客里曾經說過:廚師,已經是餐飲工業化的一條彎路了。
這話多少有些暴論的意思,但必須承認的是,廚師在餐飲行業中的地位正在光速下滑。
如今我們在各種連鎖餐廳里面吃飯,大部分的菜品并不是后廚從切菜配菜開始,而是早已經過了切配調味,甚至從冷柜里拿出來就已經是熟食的食材。
只需要餐廳后廚簡單加熱炒制,完成最后一道烹飪的工序,就可以上菜了。
而在這個流程中,廚師,尤其是優秀廚師的存在,變成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
讓這一切改變發生的東西,就是這期內容的主角:預制菜。
提到預制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外賣行業的料理包。
外賣店把料理包里面的食材微波爐加熱一下,配上主食,裝到餐盒里,幾分鐘內就可以交到外賣小哥手上。
口感爛,賣相差,還總是出現安全衛生問題,只有價格親民和出餐快兩個優點。
的確,料理包是預制菜的一種,但其實預制菜,也就是半成品菜,是一個很大的概念。
如果按照加工程度來排序的話,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總共分成四種。
第一種是即配食品,差不多就是通常說的凈菜。
即配食品只經過了洗和切的階段,按照烹飪所需的菜量進行了打包。廚師需要自己加調料,根據自己的廚藝加工烹飪。
第二種是即烹食品,也就是所謂的半成品預制菜。
這個階段的食材往往經過了一定的加工,比如腌制,預調味,淺油炸,預煮。
廚師拿到即烹食品后,可以直接開火下鍋烹飪,免除了大量繁瑣耗時的工作流程。最典型的就是肯德基的漢堡和薯條。
第三種是即熱食品。
只需要簡單加熱裝盤就能成菜了,料理包就屬于這種。
第四種是即食食品,不需要料理,打開直接能吃。
包括各種罐頭和冷菜,也包括你平常吃的鳳爪、鴨舌之類的零食。
這四種預制菜,代表了餐飲行業與廚師解綁的四個層級。
在即配食品階段,廚房里負責配菜的廚師就完全不需要了;在即烹食品階段,廚師對菜品的口味已經沒有什么話語權了;在即熱食品階段,已經不需要廚師存在了;到了即食食品階段,連廚房都不需要了。
當我們回看中國的預制菜的歷程,同樣的感覺會更明顯。
這是一部餐飲行業工業化的歷史,更是一部“去廚師化”的歷史。中國人第一次接觸預制菜,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肯德基和麥當勞分別在1987年和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西式快餐的概念逐漸被帶進中國,誕生了德克士、華萊士等一系列模仿者,最終成為中國餐飲行業一股龐大的力量。
洋快餐進中國這件事,對中國餐飲行業帶來的震撼,如今看來很大程度被低估了。西式快餐帶來的不僅是炸雞漢堡的普及,更在品牌、經營、產品、產業等無數維度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餐飲行業。
其中,也包括凈菜加工配送工廠的出現,以及廚師地位的下降。
肯德基和麥當勞廚房的格局和別處是不同的,這兒一個廚師也沒有。
他們的漢堡食材都是提前備好的,只需要批量把面包熱好,把冷凍肉餅煎熟,把西紅柿黃瓜生菜之類的輔料一夾,OK,一個美味的漢堡就搞定了。
麥當勞做一個漢堡,大概只需要50秒到90秒。薯條也是一樣,炸好,撒鹽,出鍋,就是這么簡單。
而這些漢堡、薯條就是中國人最早接觸到的預制菜。你不會看到麥當勞的廚師在后廚給土豆削皮,也不會看到肯德基的廚師和面發酵,這些事情都在食品工廠中就完成了。
把預制完成的食材通過冷鏈運送到門店。門店只需要做加熱的動作,把食材炸一炸,做成熟做熱就行了。
正是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給了食品工業,所以這些快餐品牌在全球幾萬家門店,卻能保證出品穩定,全球每家店吃到的產品口味都能一致,當然,雞架和肉夾饃不算。
西式快餐做標準化的方法的確讓人大開眼界,但是很難照搬到中餐里。
中餐的食材種類,處理手法,烹飪技巧相對比較復雜,哪怕只是快餐,也有煎炒煮炸蒸燜燉等各種制作方式。
和漢堡薯條一比,就是從胎教難度直升博士難度。所以中餐的預制菜,首先出現在SKU少,需求量大,復雜度低的中式快餐行業。
1997年,真功夫的老板蔡達標借鑒了制衣廠的經驗,搞出了一套電腦程控蒸汽設備。
之前,國內大部分帶溫度時間控制設備的機器只能做洋快餐的烘烤,而真功夫之后,燉品也可以實現同溫同壓的蒸制,實現了中餐快餐的第一次標準化。
前端烹飪實現標準化還不夠,還得做后端食材的標準化。
真功夫的菜只需要集中提前洗好切好,完成腌制,就可以裝袋配送到門店。門店員工只需要剪開袋子,把食材放到蒸柜里蒸好就可以出菜。
這是一次巨大變革,任何經過訓練的員工,只要按操作章程執行,就能保證食物出品的一致性,實現“80秒鐘”取餐、“千份快餐一個口味”的高要求。
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真功夫不再需要專業廚師,只需要“剪袋員”、“操作員”就夠了。
另外一個參與了早期“去廚師化”的快餐品牌,是我之前內容里面提到的呷哺呷哺。
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對快餐的理解非常深刻:工業化、標準化、去廚師化。
所以他選擇了對廚師依賴較低的火鍋賽道,而且在呷哺呷哺連一家店都還沒有的時候,提前兩年開始布局建立中央廚房。
這就好比證還沒領,婚宴還沒辦呢,先給孩子置辦好了全套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何止是領先行業,簡直是時間領主。
在呷哺呷哺,所有的菜都需要農戶在田間收貨后負責洗凈、切皮切段、封裝,之后在5小時內運到呷哺呷哺的中央廚房,經過一定的加工處理后,會送到店里,送到消費者手上。
所以呷哺呷哺的后廚不需要處理土豆片、茼蒿和牛羊肉,只需要把東西拆開裝盤,端給消費者就可以。
真功夫用前端的標準化代替了廚師,呷哺呷哺用后端的標準化取代了廚師。在這兩家的帶動下,中餐快餐行業逐漸實現了“去廚師化”。
扼住了餐企擴張的“喉嚨”,被“消滅”的大廚
為什么要“消滅大廚”?原
因也很簡單,你以為廚師是在燒菜,但真正牛逼的廚師,燒的是錢。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2019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數據,正餐類餐飲企業平均人力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達22.41%。
而在餐館里,服務人員的人力成本并不太高,而且因為門檻不高,可替代性太強,一個辭職了再招一個也不難。
尤其是大廚、廚師長和行政總廚,過去老牌餐飲品牌里那些資深的廚師長,不開個年薪百萬,招都招不到,而且你通常還承受不起他們離職。
但隨著預制菜逐漸崛起,越來越多的餐企不再需要資深的廚師了,他們只需要能顛顛勺,熱熱菜的普通廚師,配合炒菜機的普及,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廚師的需求。
中國有那么多品類的美食,為什么火鍋的市場份額可以獨占鰲頭,成為品類之王?
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火鍋不依賴廚師,只要做好供應鏈就可以開一家還過得去的火鍋店了。
不依賴廚師,意味著只要有錢,就能復制一家接一家火鍋店。
只要有錢,就能把火鍋店開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能復制,就能擴張,就有資本閃轉騰挪的空間。
相反,為什么不少傳統的菜館飯莊就做不到遍地開花?很簡單,越是傳統的菜館,菜品越依賴廚師的手藝,甚至口碑好壞都系于廚師一身。甚至有“大廚一跑,餐廳玩完”的說法。
互聯網公司不用考慮北京和上海程序員寫代碼的流派有什么不同,也不用擔心杭州招不到算法南京招不到前端,更不用擔心某個程序員離職會影響產品功能甚至影響公司前途。
但是廚師是非標準化的行業,本幫菜館開到北京,不太可能一個廚師都不帶,直接本地現招。大廚離開,也會直接反映在菜品品質上。
依賴廚師,意味著每開一家新店,都需要補充相應數量的優秀廚師。意味著如果品牌擴張到全國,本地廚師也得離鄉背井,外出打拼。
真正的好廚師,去哪里找不到工作,為啥非得苦哈哈地跟著老板全國跑?這都不是資本能解決的事情。
因此,真正想要搞擴張的餐飲品牌,一定不會把核心競爭力放在廚師身上,預制菜才是廉價方便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大量預制菜的使用,還能減少后廚面積,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節省租金;還能減少水、電、燃氣的消耗,節省能源成本;更能提高出菜效率,增加翻臺率和消費者體驗。
最后還是說回廚師。其實在如今,失意落寞的不僅是廚師,在各個領域里都存在著像廚師一樣的職人。
例如媒體行業的編輯,傳統廣告行業的創意,還有那些開實體書店的小個體戶。
他們曾經是一個行業的中堅,代表了行業最高的品味和最好的質量。
但它們所代表的時代,仍然是手工作坊的時代。于是當工業化的浪潮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撲面而來的時候,這些傳統職人似乎顯現出了不合時宜。
編輯站在了算法推薦的對立面,創意站在了大數據投放和效果廣告的對立面,實體書店站在了電商和補貼的對立面,而廚師站在了餐飲工業化的對立面。
沒有人能改變潮水的方向,于是除了一小撮頂級從業者,能保持最優雅的姿態并且活得不錯,其他人不得不在浪潮中被迫與時代共舞。
編輯們開始去研究如何利用算法,才能讓內容獲得更大的曝光;
創意們不再在乎趣味和新意,轉而研究如何魔性洗腦獵奇狗血;
書商們不再在乎格調,開始研究裝修、咖啡和文創商品;
廚師們不再需要研究學習新菜品新技術,只需要管好自己顛的那把勺。
我無意為那個時代唱挽歌,鼓吹匠人精神,因為落后的事物被先進生產力淘汰,太正常了。
但我也無意指責這些職人太過保守,因為當現代性吞噬了我們的生活,看似落后的事物反而更好地保管了我們的人性和個性。
我們可以選擇預制菜,因為它口味穩定不出錯,它成本低廉上菜快,但可能只有廚師,才能為菜品賦予不確定性和作品的生命力。
如何在穩定中尋找不確定性,如何面對效率和系統卻依然能夠保存人性和個性,這不僅是廚師與預制菜的競爭,也是我們與無孔不入的現代性一次漫長的抗爭。
炸串店爆火,老板直接關門:快點過氣吧,我一天只想掙100塊!
2021上半年,近百億資本“扎堆”殺入餐飲,暗藏哪些新趨勢?
今早6時許,一燒烤店發生液化氣爆炸!夏季餐飲安全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