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業餐飲網 程染
“預計全年關閉呷哺呷哺品牌的虧損門店約200家!”
近日,呷哺呷哺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預告,關店的消息讓很多餐飲人吃驚。
在剛經歷了疫情打擊的“火鍋第一股”,如今正陷入了虧損、關店、內斗的泥潭,這讓很多人為“小火鍋之王”的未來擔憂。
虧損、關店、內斗,呷哺呷哺陷入“泥潭”?
1、上半年虧損4000萬,營收增速連續多年下滑
7月30日,呷哺呷哺發布公告顯示,其2021年上半年收入19.2億元,同期收入相比預計增加59%,虧損在4000萬元~6000萬元之間,較去年的2.55億元,減少80%左右,但仍然未能實現盈利。
同時,2021年上半年部分地區門店仍然受到疫情的影響,無法充分營業。公司預計全年關閉呷哺呷哺品牌的虧損門店約200家。
雖然虧損有所縮窄,但是相對于海底撈、九毛九的扭虧為盈,呷哺呷哺的成績顯得有些不如人意。
7月25日,海底撈剛發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預計實現凈利潤0.8億元-1億元;7月28日,九毛九則顯示,其上半年凈利潤1.8億元,而2020年同期凈利潤虧損8590萬元。
事實上,呷哺呷哺已經連續多年營收增速下滑了。2018年,其營收47.34億元,同比增長29.2%,增速同比下降3.6%;2019年的營收是60.3億元,同比增長27.4%,增速同比下降1.8%。
翻臺率更是四連降,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餐廳的翻座率分別是3.4次/天、3.3次/天、2.8次/天、2.6次/天和2.3次/天。此外,開店速度也持續下降。2017年~2019年門店總數分別為759家、934家、1022家和1061家。
2、罷免行政總裁的“宮斗大戲”拉下帷幕
與此同時,持續了兩個多月的呷哺呷哺罷免行政總裁的“宮斗大戲”也在近日迎來大結局。
7月28日,呷哺呷哺的罷免總裁大會在香港如時召開,并發布公告,趙怡已被罷免執行董事之職,投票通過率為100%。
而這個“罷免”經歷了戲劇化的過程。
5月21日,呷哺呷哺先是以“若干子品牌的表現未能達到董事會預期”為由解除了趙怡行政總裁職務,接著又準備將其踢出了公司執行董事的行列。
在被“踢”出董事會一個星期之后,趙怡在朋友圈發文稱,她是在高鐵的廁所里參加了這場針對自己的解職會議,并在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了一份近3000字的個人聲明,在聲明中,她直接否認了呷哺呷哺給出的“發展不達預期”罷免理由,揭示了自己離開呷哺呷哺的真實內幕!(點擊此處補課:呷哺前女總裁發千字長文“喊冤”!曝光“內訌”真相?)
即使有利益沖突,也鮮少有如此撕破臉的對峙,這一場“內訌”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在餐飲業引發廣泛關注。
3、股價半年下跌74%,股東“清倉式”減持
“宮斗大戲”中孰是孰非誰也說不清楚,但“內訌”必然會導致企業內耗,這直接體現在呷哺呷哺的股市震蕩。
短短的上半年,呷哺呷哺股價在最低跌至6.28港元/股,與年內最高點27.12港元/股相比,跌了近74%,刷新22次的股價最低記錄,半年總市值蒸發200多億港元。其中,趙怡被解除職務,當日股價暴跌14.97%。
前有罷免高管,后有股價跌爆,其中還夾雜著股東清倉式減持。
1月20日,趙怡率先減持了143萬股,套現2640萬港元,4月,再度減持套現574萬港元;
3月15日,持倉長達6年的高瓴資本選擇了清倉,減持了5772萬股,套現了10億港元;
3月16日,大摩幾乎上演了清倉式減持,將所持有的1.04億股份,減持到0.12億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內憂外患,小火鍋之王的皇冠要掉了?
業績口碑下滑、團隊內斗、人才流失、增長乏力讓昔日的小火鍋之王顯得頹廢。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丟失“平民價”,被年輕人拋棄
“越來越貴了。”這是很多鐵粉對呷哺呷哺的共同感受。
2017、2018、2019年三年之間,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分別為 48.4 元、53.3 元、55.8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到了2020年人均消費已突破60元,達到62.3元。
增長乏力,呷哺呷哺在不斷轉型升級,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反而丟失了原有的價格實惠、性價比高的特色和優勢,導致顧客對于呷哺呷哺漲價和口味的差評屢見不鮮:
“我家附近的呷哺裝修過之后,漲價了,風格很老氣,服務也不咋地。價格跟海底撈差不多的情況下,海底撈有人幫我看孩子還送小玩具,我高高興興吃一頓,不香嗎?”
“以前人均50元,價格便宜還能吃爽,口味多也不難吃。現在人均80至100元卻吃煮菜葉子。”、“肉片就幾片,菜都少得可憐,一樣價錢感覺拼盤少了一半的量。”
帶有“平價”基因的呷哺呷哺在沖刺中高端的途中,陷入了“低不成高不就”的尷尬:向下,它的性價比不如40塊錢不到的單人火鍋外賣;向上,它的服務也遠不比海底撈等品牌連鎖火鍋,在運營發展中它逐漸迷失了自己。
曾經吸引學生黨、打工人的親民小火鍋似乎“變味”了,伴隨口碑的下滑,業績下滑也成了自然。
2、人才流失嚴重,中高層經歷大清洗
趙怡并非首個離職的高層,早在今年4月16日,呷哺呷哺子品牌湊湊的創始人張振緯也已離職,而目前公司內部仍有不少公司高管主動或被動地離開。
“呷哺呷哺的中高層正在經歷大清洗。”2021年春天,李靖(化名)決定離開供職數年的呷哺呷哺集團對媒體透露。
作為集團中層管理人員,李靖選擇離開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對公司業務發展和管理方式并不樂觀;二是我負責的業務被老板臨時叫停,卻沒有給出合理解釋。”另一名近期離職的高管說:“公司現在人心惶惶。像是船要沉了,大家都趕緊跑。”
但在6月1日,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發全員信,稱2021年上半年呷哺集團內部經歷重大人事變動,屬于“對于不適合的人進行適當的流動”。他表示,將進行集團資源的全面整合、建立員工薪酬激勵機制等。
而早有傳言稱,呷哺呷哺出現“蛀蟲橫行、官僚主義深入骨髓、派系爭斗明顯”等管理問題,一些呷哺內部人士對于賀光啟也有疑心重、難放權等評價。
高層的震蕩、管理的失速必然對企業的經營帶來不言而喻的影響。
3、新入局者發起挑戰,小火鍋之王被“圍攻”
業績持續下跌、高層動蕩、資本撤退等“內憂”未除,呷哺呷哺又遭遇了“外患”:作為小火鍋鼻祖的它正在被巴奴、老鄉雞、和府撈面等正餐或快餐的頭部品牌“圍攻”。
這些入局者紛紛推出一人食小火鍋:
不久前,巴奴旗下的“桃娘下飯小火鍋”在北京長楹天街西區負一層開業,主打人均29元小火鍋;
一向以日式牛肉飯出名的吉野家,從今年4月起,就在8城11店新增“自助小火鍋”,開始試水“自助小火鍋”;拿到餐飲行業8億最高融資的和府撈面,開賣6款小火鍋;擁有800多家直營店的老鄉雞在店內上新38元雞湯鮮蔬小火鍋……
不僅如此,主打一人食的呷哺呷哺還要接受“在家火鍋”的沖擊,鍋圈等火鍋食材超市的興盛;莫小仙、自嗨鍋、食族人等自熱火鍋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就連每日優鮮、盒馬、叮咚買菜這些生鮮電商近年來也紛紛推出了“火鍋到家”的服務。
同行者和跨界者都在向著呷哺呷哺這個光明頂發起沖鋒,昔日王者壓力山大。
4、創始人下場“救火”,呷哺下個增長點在哪兒?
轉型也不是毫無成效,湊湊就是呷哺呷哺升級的杰作。
2016年,主打“火鍋+茶飲”全新模式的湊湊成了呷哺新的增長點,5年間已開出140多家店,幾乎每13天就開出一家門店。即使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湊湊品牌收入卻同比上漲40%至16.8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
定位介于呷哺呷哺和湊湊之間的新品牌“in xiabuxiabu”也應勢而生,沿用“一人一鍋”的火鍋形式,客單價超過100元,嘗試覆蓋“早午餐、下午茶、晚餐、深夜食堂”四大場景消費訴求。
然而,承載呷哺呷哺向高端大火鍋轉型重任的湊湊,在有起色后因張振緯離職卻變成了“無頭蒼蠅”,升級版項目inxiabuxiabu 也隨著趙怡被革職止步不前。
面對業績下滑、股市低迷的現狀,57歲的呷哺呷哺創始人的賀光啟親自下場救火,又重掌大權,目前身兼多職: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但呷哺呷哺的下個增長點到底在哪兒?或許賀光啟會給出一個答案。
職業餐飲網小結:
作為了一個創立了23年的老牌餐企,呷哺呷哺開出上千家門店、也已成功上市,這些曾經的榮光是很多餐飲人一輩子的夢想。
然而,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企業,都遭遇著一樣的煩惱:增長乏力、管理困擾等等。
正如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所說:“所有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海底撈同樣面臨;所有餐飲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海底撈依然沒有解決。進一步,退半步,穩定了就沖鋒,不穩定就停下穩定,穩定下來就再沖鋒。”
這也許大部分餐企的擴張節奏和宿命。
你看好呷哺呷哺的前景嗎?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