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8
期
大骨熬湯50年
已不再是留客的“籌碼”
8月底,港股上市公司味千(中國)發布2021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營業額為10.13億元,凈利潤4965.8萬元。
盡管這份“成績單”與去年同期同比,營業額有所增長,但其中提到的兩個信息,還是讓行業紛紛側目:
一是財報中表示,由于預期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仍會持續,因此公司將在該期間內梳理現有門店,將經營表現不理想的門店關閉。
二是縱觀近兩年其門店數量,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味千(中國)門店數量分別為799家、722家、707家。現有的餐廳數量,較去年同期也減少了27間門店。
到底經營狀態如何?內參君進行了一番探店。
周一晚間19:00左右,正值晚餐高峰期,內參君來到北京某商場,這里的面類品牌,大大小小有接近10家,包括味千拉面、醉面、陜味食族、秦晉面館、二豪重慶小面等。
一下扶梯就看到了占據著較好的位置的味千,大紅的門頭、白色的品牌燈箱,比三米之外的醉面大出好幾倍來,讓人不禁感慨“大品牌”的實力。
晚上7點正是用餐高峰期,店內總共只有兩桌客人就餐,服務員閑得坐在角落里玩手機。餐廳顯得異常冷清,只有電視里循環播放著創始人的專訪視頻,內參君望過去時,屏幕上剛好放至這句話——“這碗拉面,五十年人氣依舊”。
前廳兩名員工都在玩手機
為保護隱私,圖片已處理
落座以后翻開菜單,“大骨熬湯50年”、“源自日本”、“創立于1968年”等老舊詞語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感慨——十年前的廣告語,如今還在“守正”?
再看菜品結構:依然是拉面、米飯為主打,可選擇性很有限。單品的價格大致在35-45之間,最貴的大骨濃湯軟骨拉面賣48元。小吃種類很少,主要是照燒雞塊、雞翅串、蝦餅等炸物,單價也10-20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人隨便吃吃,客單價50-60元很“常規”。
內參君點了一份夏日限定“藤椒鮮蛤拌面”,35元的套餐端上桌,軟塌塌的包菜毫無爽脆口感;花蛤和面條及格分;溏心蛋作為味千的特色小吃,品質平平;贈送的半碗海帶湯和咸菜,更是沒有靈魂……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餐盤一角有明顯破損。
在就餐的40分鐘時間里,總共只有9名顧客進店。
吃完后,內參君走出門去。才發現比起“隔壁老王”的上座率,味千真的“矮了一截”:斜對角的醉面,盡管只有不到20個餐位,卻基本滿座;再往前走到陜味食族,密密麻麻坐滿了人。這倆品牌,點評網顯示人均消費都在20-30元。
同一家商場、同一時段的醉面(上)、陜味食族(下)
這場景,高低有些諷刺。
周二中午,內參君專門挑了飯點時間,去另一家商場探店。相比客單價差不多的煲仔皇,味千拉面店內的客流明顯少些。而附近的遇見小面,幾乎滿座。
曾和麥當勞、肯德基齊名
如今卻“人人喊貴”
現實的VC擅長制造“落差”
資本是非常“現實”的,追熱避冷,是慣性。
你有新東西,符合新時代,就會被“相中”。反之亦然。
一面是新殺出重圍的品牌越發激烈地角逐,以及出手越發“闊綽”的資方,另一面則是“味千們”的黯然落寞。
而這個現象,在2021年的面食賽道,格外明顯。據悉,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超過10億元資金流入這條賽道。闖入的資本,既有紅杉、高瓴、鼎暉這樣傳統的風頭機構,也有騰訊、碧桂園、弘毅百福這類產業投資者。
受到“寵幸”的品牌則包括:遇見小面、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和府撈面、五爺拌面、大師兄等等。就連一些高端速食面品牌——拉面說、勁面堂等,也在資本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
這些品牌最大的特點是:伴隨著新消費群體而誕生,也把傳統賽道玩出了“新”花樣。
一方面,從研發到制作,經營標準化程度顯著提升。比如遇見小面,針對一款產品的原料及工藝進行拆解后,形成可量化的操作工序。就像做實驗一樣,得以實現成功經驗的大量復制。
另一方面,在消費場景、就餐體驗、選址邏輯上,這批“新面館”選擇了一個清晰的切入角度,打造差異化。比如和府撈面,定位高端的“書房里的中華撈面”;馬記永等品牌則將“小吃重塑”做深做透,把蘭州街頭8元一碗的牛肉面開進了魔都的商場。
同時,從玩兒法上來看,“新面館們”更加懂年輕人。拉面說曾在30天時間內,聯合456位博主舉辦了1854場直播,在與網絡紅人李佳琦的七次聯手直播,一秒賣爆60萬;和府撈面推出的“小面小酒”,抓住“微醺經濟”努力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墨守陳規、創新乏力、戰略失利、四面楚歌……當外憂加上內患,當下的年輕人不會再為“日本濾鏡下的一碗面條”買單;也不會在意這碗大骨湯“是否熬了50年”。
資本愛面,但并不是味千拉面。
留給“味千們”的時間不多了
智資參創創始人郭曉東認為:老品牌如果不改善不改變,有可能會被歷史淘汰。新入局的品牌,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部分老品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得以創新模式、快速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味千最大的缺失,是商業模式的老化,并沒有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不明白現在的客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說。 山西臨汾三晉老田,品牌成立1988年,目前在當地有81家直營連鎖。創始人劉耀鴻認為,一個品牌想要長久,除了產品力,還有一個是“更新迭代能力”。“老品牌不是說就一定要落寞,關鍵還是要看能不能跟上消費節奏。比如說,味千最火的那幾年,大家對日式文化有一種神秘感,但現在流行的是‘新國潮’,因為國家越發強盛,民族自信崛起,95后、00后反而更接受這些。”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內參君,正因為米面賽道屬于常規大品牌、大賽道,所以顧客對于產品和體驗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是快餐模式,你要快、要干凈,要滿足基本需求;如果是人均40+的品牌,那你要有這個人均該有的樣子,滿足顧客的價值期望。” 反觀味千,資本圍獵拉面賽道的下半場,面對沉重的枷鎖,應該如何破局? 留給它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代丹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