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組數據: 據央視財經報道,目前上海現存咖啡館超8000家,是全球擁有最多咖啡館的城市之一; 上海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為2.85家,這一人均指標達到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 當前,上海的人均咖啡消費量約為每人每年20杯,遙遙領先國內平均水平6.2杯。 魔都之下,無論是星巴克、Costa、太平洋,還是Manner、Seesaw、M Stand,或是湃客、不眠海等“便利店咖啡”,形態各異,百家爭鳴。 咖啡之于上海,就像下午茶之于倫敦,而咖啡品牌對于“上海灘”的爭奪與激戰,也早已開始。 1911年時候位于現虹口區的漢璧禮咖啡屋外觀 圖源:上海圖書館·上海年華
在1910年的《上海指南》中,咖啡館就被特別列出作為上海的必游景點,
介紹給旅滬的外地人,和當下的網紅打卡景點無異。
(連鎖店面在10家以下)
也在逐步增多,
即使如今,獨立咖啡館依舊是上海的主流業態。
據上觀新聞統計,上海獨立咖啡館有4239家,占總量64%。
今年8月,瑞幸客服就曾對《IT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上海已有1000多家門店,全國可以加盟開店的城市數量較少,江浙滬基本都已經達到飽和。
三頓半、永璞、隅田川、Manner Coffee、Seesaw以及代數學家咖啡等等新晉咖啡品牌
,大多都是在近兩三年內成立或快速崛起。
(含尚未正式營業)
,Seesaw為25家,M Stand為17家,以及目前在上海有7家店面的代數學家咖啡和4家店面的鷹集咖啡。
(想象力中心)
。9月披露獲B站入股的鷹集咖啡,也曾對門店進行過升級改造,一方面,在夜間時間段引入酒吧模式,主打“日咖+夜酒”Sky Lab概念,另外,鷹集還在今年5月底嘗試推出了鷹集mini店型。
”也是上海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業態形式,有點兒類似于“快咖”,沒有長時間的停留——便利蜂的咖啡、全家的湃客咖啡、羅森的L-café、7-ELEVEn的7-COFFEE等等,他們已經成為咖啡專門店之外的便捷補充。
大部分咖啡品牌也都擁有資本的青睞與認可。
“現在咖啡賽道不缺錢,外面的錢鋪天蓋地地都想投進來。”鷹集咖啡總經理胡逸飛曾這樣對界面新聞說。
統籌|笑凡 編輯|居居 視覺|江飛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新消費Daily(ID:NewConsumerDaily)
咖門2022萬有飲力年度大會早鳥票!長按識別了解詳情:
爆款檸檬茶研發課:
如何讓小程序為我的飲品店增收: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