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料奶茶 已無市場?


    中國飲品快報

    加料的奶茶真的已無市場?消費者真的對他們不再感冒?


    by Kuaibao

    8月10日,《脫口秀大會4》迎來首播。帶火了兩個話題,均與奶茶有關。

    一個是盲盒,一個是“粽子奶茶”。前者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被多個茶飲品牌用于營銷。而后者則是吐槽現在的奶茶加料過多,喝著像兌了水的粽子。觀點快速觸動了消費者的槽點開關一般,引發集體共鳴。

    瞬間,各種加小料的奶茶迅速成為抖音網紅們的素材,只是這次不是歌功頌德,而是“口誅筆伐”,示意已被消費者邊緣化。

    被茶飲人長時間引以為傲的“甜品杯裝化”似乎不再那么驕傲。加料的奶茶真的已無市場?消費者真的對他們不再感冒?

    關于加料奶茶的未來,我們還是回到珍珠奶茶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講起吧。

     奶茶加料 

    加出了一個行業的繁榮與擔憂 

    ///

    珍珠奶茶可以看做是加料奶茶的“鼻祖”。起源一直存在爭議,一說是1983年春水堂無意間調制成功,當時所加小料為水果、糖漬地瓜、粉圓(珍珠),在一家日本電視節目的報道下引起了生意人的注意。

    另一說則是臺南市翰林茶館所發明,據稱約1987年在鴨母寮市場見的白色粉圓而得到靈感。故早期珍珠為白色,而后才改為黑色今貌。

    誰發明,已成行業“懸案”,或許只能坐上時光機才能探明真相。但不爭的事實是,珍珠奶茶從臺灣風靡至大陸,為后續繁榮的奶茶業開啟了大門。

    但就在有人以珍珠Q彈口感為享受時,也有人不明就里的為其口感編造了一個謠言——珍珠是塑料做的。這讓珍珠奶茶以及口感脆爽的椰果均頗受牽連。在消費者談珠色變時,消費者習以為常的“紅豆”接棒珍珠、椰果,成為奶茶加料的主力選擇。

    在這一時間段內,奶茶里的加料也越發花樣繁多,燒仙草、雙皮奶、龜苓膏、花生粒、布丁等等。繁多的品種,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奶茶品類——“拼奶茶”。雙拼、三拼、全家福以及在多年后爆火的燒仙草。

    2014年左右,血糯米奶茶分別在上海、杭州兩地大行其道。上海的代表門店是“卞阿姨”,杭州的則是“張阿姨”。他們的火爆,更是在后續帶動了谷物類小料的興起,燕麥、青稞等均在此背景下被研發而出。此外,包括木耳、銀耳、糯米、黑豆、鷹嘴豆等等都被嘗試。

    兩者雖然都是血糯米奶茶,但其火爆的原因則并不相同,在后文我們探索加料奶茶是否存在機會時,再慢慢道來。

    2015年后,奶蓋茶、水果茶成為行業熱點。讓不少人為加料奶茶的前途擔憂,但2017年后,黑糖珍珠的襲來,燒仙草奶茶的興起,讓從業者們興奮不已。而后,芋泥、晶球、麻糬等一眾在甜品中常用的原料也加入進來,形成豐富多彩、歡樂無比的“加料奶茶”市場

    對于這些小料,我們常以咀嚼感、趣味性、性價比總結其消費者愿意買單的原因,并深信不疑。以至于在不少茶飲品牌的研發認知中,飲品不加小料是不完整的,即使是檸檬茶、咖啡也要加上珍珠、布丁,才算是新時代的飲品思維。

    但2021年,風向突變。

    檸檬茶爆火沒加小料。瑞幸的生椰拿鐵沒加小料,助推逆風翻盤。在“艾瑞咨詢研究院”的一項報告中顯示,當下新茶飲的消費喜好又不再崇尚量大價優,精致、小包裝漸成趨勢,大杯超多料的奶茶似乎也存在于“量大價優”的行列之中。

    綜藝節目中龐博的段子,讓這種現象被快速放大,引發消費者共鳴。雖然我們不能一味的否定“加料奶茶”的價值,但消費者的集體情緒,似乎真的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加料奶茶大行其道 

     背后隱藏的市場邏輯 

    ///

    上個世紀90年代,珍珠奶茶剛進入大陸。價格在十幾元左右,與港式奶茶、咖啡均為“奢侈品”

    2000年后,價格快速跌落至2元左右。一元一杯的原味奶茶,珍珠奶茶2元,小料豐富的燒仙草奶茶價格則在3元左右。

    2009年后,奶茶已走過粉末時代,原味奶茶也從過去的1元漲至4-6元之間,而加料奶茶,如雙拼等則在7元,三兄弟則為9元左右。在燒仙草爆火的2018年之前,原味奶茶已經漲至7元左右。

    而以燒仙草為主打的連鎖品牌則將價格控制8元錢一大杯。相比同類奶茶價格在12元上下浮動,便宜不少。

    僅從以上變化可以看出,加料奶茶與不加料奶茶,價格相差不大,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性價比高,且有更多小料的“加料”奶茶們,自然劃算許多。

    當然,我們還需要加入另一個時代背景。從2000年-2015年之前,奶茶的主力消費群體為80后,奶茶伴隨著他們從小學直至大學畢業,以及走向工作崗位。

    這15年間,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商場、步行街以及城鎮建設的大力普及,為奶茶行業提供了更多可以開設的空間。所以有了下沉市場、商圈店、校園店等不同分類。

    按照發展規律中發達地區的經驗向發展中地區傳遞來看,奶茶的創新主要還是復制,從商場店向校園店復制,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復制。

    在80后集體的記憶中,他們的生活雖然不像老一輩那樣缺衣少食,但零花錢也并不充足。大學生的生活費除了必要的飲食外,還有一部分會用在購物、網絡游戲之上,在約會與社交上,20多元一杯的咖啡自然不是他們的首選,幾元一杯的奶茶才是王者。

    當然,如果只多1-2元錢,可以升級一下奶茶的品質,對于那時普遍生活費在500元左右的學生黨們而言,除去吃飯、電話費、網吧等開支開支,余下的錢也僅夠喝幾次奶茶,自然要選擇量大價優以及小料豐富。

    所以,性價比在當時的消費背景下必然吃香,小料豐富是其最獨特的表現形式。

    而在上海的卞阿姨,一杯血糯米奶茶7元錢,也正是適應了當時上海外來打工者眾多,滿足口味與價格的雙重滿足,再加之差異化,形成了獨有的市場熱度。

    而另一位在杭州的“張阿姨”,也以血糯米奶茶聞名。2012年左右,杭州電商聚集,據業內人士回憶,當時許多在電商企業工作的女生常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既有碳水、又含脂肪、蛋白質的血糯米奶茶成為“代餐”被其業內推崇。

    所以,加料奶茶的代餐功能一說,與此不無關系。

    性價比、代餐等因素讓加料奶茶成為主流之后,跟風者眾多,但似乎并非所有品牌都取得好成績。與口味、服務、地段有關系,但其背后邏輯或者是說沒占到天時地利人和未通,也是原因。

    2020年后,奶茶的主力軍變為95后。這一代網絡原住民們,所追求的是個性、是體驗、是精致,老一輩所積累的財富以及更開放的消費觀,讓他們大多數人對于吃、喝有了更高的追求。

    而在喝奶茶這件事上,抖音、小紅書的傳播讓他們關于茶底、鮮奶、奶油、水果茶爛熟于心,多次種草、拔草后,他們對于好喝與不好喝也有了判斷。茶底香、奶不膩、水果風味自然是他們的標準。

    一味的堆疊小料,像八寶粥或者兌了水的粽子,已難以讓其動心。

    當下火熱的鮮奶茶中,奶油頂上加核桃碎,是豐富其風味層次。生椰乳里的椰奶凍,也有補足椰子香味的作用。小料的添加不再是突顯價值感的堆砌,而要遵循味蕾與產品特性的需求。

    一位喝了近10年奶茶的“奶茶粉”告訴我,在小料中,她挺喜歡麻糬的。但如果僅是當做甜品吃,嘗試意愿不大,但加在奶茶中的體驗會更棒。

    除性價比、功能性、風味優化外,用獨特的小料給到消費者新的體驗,或許也是其流行邏輯之一。

    但如何根據市場定位的不同,在這些邏輯之間平衡,將成為茶飲研發者們最燒腦的問題。

    ARTICLE 

    文章

    小W

    EDITOR 

    編輯

    木果

    DESIGN 

    設計

    單純

    REVIEW 

    復核

    阿魯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07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8日 11:03
    下一篇 2021年10月28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