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敗一勝:餐企第二曲線求索之路

    「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企業和人一樣都會面臨中年危機,甚至是衰老死亡!
    餐飲企業如何進化汰舊革新,找到第二增長曲線呢?

    最近這一年,餐飲市場格外熱鬧。

    有的企業順利完成上市,更多的企業在準備上市;不少企業拿到大錢,也有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對外買買買。

    但是,幾乎所有希望成就一番事業的餐飲企業家們,都一定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找到自身的第二曲線?

    的確,打造第二曲線對于有些企業而言,事關未來上市后的估值量級;而對于有些企業,則是眼下的生死攸關。

    事實上,當我們地毯式搜索分析全市場案例后,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順利找到第二曲線的中國餐企目前還寥寥無幾。

    客觀來講,能夠把一個品牌真正做起來已實屬非常不易,要想二次創業再成功可謂極其艱難。當然,在這條“九敗一勝”的道路上,有不少餐企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努力與探索。

    本文就試圖從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和失敗者的教訓中,提煉出一些本質原因,力求能夠對餐飲創業者們有所啟發和裨益。

    01

    沉迷“賽馬”的海底撈

    最近,中餐頭牌“海底撈”遭遇了深刻的中年危機。

    截至10月28日,海底撈股價已跌至22.55港元/股。相比于年初,股價跌幅超過70%,市值蒸發了3000億港元左右。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始終沒有找到第二曲線”肯定是其中一大緣由。

    據海底撈21年半年報,海底撈火鍋餐廳占總收入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93.7%上升到96.6%,其他各類創新業務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持續下滑的翻臺率也讓業界普遍認為,海底撈火鍋的天花板或許比原來預計的要更早到來。

    其實,海底撈一直是一家穩扎穩打、非常有戰略前瞻性的公司。

    海底撈早早的就布局供應鏈、智能化等方面,在火鍋翻臺率如日中天時就開始打造副品牌,或投資或內部孵化。

    總體看來,海底撈打造副品牌的主導思想是“廣撒網,低成本試錯”,江湖評價為類似騰訊“內部賽馬機制”的打法,這點和創始人習慣性all in的西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海底撈的新品牌都是“單打獨斗”模式,單從門面、店鋪裝修和宣傳語上來看,絲毫沒有海底撈的痕跡。

    創始人張勇曾在采訪中說到,在海底撈有一定級別的人就可以發起內部創業,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這些品牌其實他都沒聽說過,是看了報道才知道的。

    這番話耐人尋味。

    理論上來講,海底撈具備強大的組織、資本和信息系統能力,是最有希望跑出第二曲線的餐飲品牌,但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馬兒跑出來。

    02

    不懂年輕人的西貝

    早在2015年,西貝就一頭扎進快餐賽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陸續嘗試了很多子品牌。

    從西貝燕麥面、西貝麥香村、超級肉夾饃、XIBEI EXPRES、西貝酸奶屋、弓長張,到現在的賈國龍功夫菜,屢敗屢戰。

    最新推出的“賈國龍功夫菜”定位中高端品牌,涵蓋川魯粵淮揚等八大菜系的三十多款菜品,以半成品菜的形式主打到家場景下的“家庭消費”。

    顧客既可以在店內購買后加熱食用,也可以通過功夫菜小程序、西貝天貓或京東旗艦店下單后快遞到家。

    創始人賈國龍曾在一檔節目受訪時再次豪邁表示:“西貝餐飲未來10年要實現1100億,但核心業務是賈國龍功夫菜,要做到1000億,西貝莜面村維持到100億就行了。

    甚至江湖盛傳賈國龍曾言:“我跟公司的人講,你們一定要頂住,這次是以我名字命名的,用人頭擔保的,要是頂不住,以后創新就真沒戲了。”賈總身上似乎充滿了豪俠氣質,而這次的“聲譽豪賭”似乎又帶著那么一絲“悲涼”。

    到目前為止,從媒體公開報道和點餐互聯網平臺等數據反饋,似乎消費者們還是沒有買單賈總這次的“ALL in”,還有不少消費者在網上吐槽功夫菜“價格太貴”、“方便食品”、“像飛機餐”、“收智商稅”等等。

    西貝第二曲線的探索一直坎坷,最大的根源就在于對年輕人的不了解。

    在餐飲市場上,這幾年相對成功的創新案例,例如太二酸菜魚和湊湊火鍋,無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對年輕主流人群的精準洞察,甚至是“討好”之上。

    成功的新品牌們會圍繞具備高價值的22-32歲年輕女性群體而打造,形成從產品設計、定價和場景打造,到社會化媒體營銷的一系列組合拳。

    可見,年輕化、潮流化、與消費者的持續互動性,都構成了新品牌的主要內核。

    確實,你真的很難想象,會有年輕時髦的都市女性對著賈國龍功夫菜進行自拍,然后發小紅書。

    03

    成功物種隔離的九毛九

    一直以來,很多餐飲品牌在做所謂的副牌時,戰略上通常選擇圍繞主品牌的客群,以提供增值服務或增加品類。

    但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容易造成一個現象:越是成功的企業越難出新,因為舊的管理體系會強大到容易形成路徑信賴,從而束縛了創新力的破壞性。

    實際上,真正的第二曲線往往需要進行“物種隔離”,客群、產品、價位以及品牌調性等,都要和主品牌不同。

    從太二酸菜魚的整個品牌調性,我們就能看出是年輕人在實際主導推進。2018年,九毛九把原有的金字塔型結構調整為平行結構,太二也就從九毛九的子品牌變成了兄弟品牌。

    各品牌都由獨立的團隊運作,設有5個部門:運營、產品開發、品牌推廣、人力資源及顧客調研。其中,太二團隊的品牌經理及團隊,在項目中股權占比為1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6日,九毛九發布公告稱,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太二投資(作為買方),與湖州嘉俊(作為賣方)訂立股權轉讓協議,賣方同意出售,買方同意購買九毛九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太二餐飲的3%股權,總代價為人民幣3億元。從公開信息可見,這次應該是團隊激勵的部分落地兌現。

    正是靠著物種隔離的運作機制和強有力的激勵政策,在短短幾年內太二酸菜魚快速發展。九毛九集團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太二酸菜魚21年上半年收入達16億元,占集團業績的79.3%;在店鋪層面,更是貢獻了整個集團高達92.8%的經營利潤。

    04

    直接開買的喜茶

    與沉淀幾十年的餐飲前輩們不同,當年輕的喜茶發現自己孵化的副牌發展速度非常有限,果斷開掛直接進入買買買模式。

    最近幾個月以來,喜茶陸續被曝在茶飲、咖啡、預調酒飲、燕麥奶、果汁等領域密集出手,有參股的,也有通過子公司直接控股并購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喜茶在行業領先的數字化能力、強大的供應鏈和美學設計能力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賦能到被投企業。

    而這一切又都在為喜茶即將到來的IPO故事“添磚加瓦”。

    05

    留不住人才的呷哺呷哺

    呷哺呷哺比海底撈更早上市,也比海底撈更早遭遇“中年危機”,股價曾一路跌到讓人感覺即將進入“味千拉面”之流。

    然而“幸運”的是,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副牌“湊湊火鍋”,迎來了轉折點。

    截至2020年底,湊湊火鍋用不到五年的時間,在全國35個城市共開設出140家門店,客單價在130元左右,2020年收入達16.9億元,占整個集團營收31.0%。

    但就在今年上半年,湊湊CEO張振緯和集團行政總裁趙怡兩大核心高管先后“出走”。

    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和相關新聞報道,關于公司戰略發展的強大分歧、在薪酬體系以及股權激勵制度設計上的封閉和落后,是公司人事大震蕩的主要原因。此外,整個公司管理層臃腫、“臺干”增多等原因,導致骨干紛紛離職,在公司層面形成了“逆向淘汰”的局面。

    商業是一場競爭,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你在競爭中的地位。面對呷哺呷哺被曝出來的組織力困境,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們都早已經選擇了用腳投票。

      小  結  

    面對人均GDP破萬美金的歷史大機遇,許許多多的優秀餐飲企業前赴后繼,為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星巴克”、“麥當勞” 們而沖刺。

    然而通往勝利的道路上,不只有鮮花與掌聲,還有許許多多的質疑和挑戰,即使有幸如九毛九有太二這樣的成功案例,背后也伴隨著不被公眾知曉的N個失敗的“太二”。

    企業第二曲線的打造需要時間,更需要運氣。讓我們再次祝福中國餐飲!

    -END-

    來源 | 菁財資本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 餐飲行業數字化白皮書發布,重磅解讀品牌爆發式增長黑客

    • 5000字深度解析:餐飲股大逃殺后,如何逆風投資?

    • 一座城一個店!Live house為啥突然火爆了?

    • 蘭桂坊“進軍”前海,千億級“酒館”賽道分一杯羹?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19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日 11:02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11: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