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總裁被炒后,董事會也容不下她!“連鎖火鍋第一股”再現人事巨震!


    作者|商學院
    來源|學院

    【勺子課堂公開課又來了】

    本期課題

    #巴奴人才培育的領先之道#

    如果你也遇到這些問題

    1.餐廳生產力低

    2.人員培訓效果差

    3.核心崗位離職率高

    ……

    那么趕緊掃碼聯系我們報名吧!

    (更多課程詳情可見文末)



    “連鎖火鍋第一股”又傳來人事巨震!呷哺呷哺建議罷免執行董事趙怡,而就在一個月前,趙怡剛被解任行政總裁。



    呷哺呷哺前CEO遭罷免執董職務
    6月14日晚間,呷哺呷哺公告,董事會決定召開股東特別大會,罷免趙怡的執行董事職務(“建議罷免”)。
     
    曾幾何時,呷哺呷哺憑借獨創的吧臺式小火鍋模式,以及超高性價比,成為無數學生黨、打工人的心頭好。
    不過,近年來,呷哺呷哺對裝修、菜品、服務,甚至一人一鍋的模式不斷進行調整升級,使得價格越來越貴、也越來越不像自己。這一切調整也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口碑與翻臺率持續下滑。
    反映到財報上就是營收連續多年下滑。在姍姍來遲的2020年財報中,與隔壁海底撈的“增收不增利”相比,呷哺呷哺的營收和凈利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扣非凈利潤更是出現自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公司股價4個月暴跌68%,市值距離2月最高點蒸發了200多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65億元)。這家昔日的“小火鍋之王”“火鍋第一股”怎么了?


    管理層動蕩
    事實上,呷哺呷哺人事動蕩已經持續兩個月了。
    5月21日,呷哺呷哺發布公告稱,解任趙怡女士作為集團行政總裁的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趙怡2012年加入呷哺呷哺,擔任首席財務官,主要負責審核、會計、財務管理及資訊科技相關事務。至被解任時,趙怡在呷哺呷哺已經工作了9年。2014年,趙怡身為首席財務官經歷了呷哺呷哺港股上市,作用關鍵。
    就在趙怡被解職前的4月16日,呷哺呷哺發布公告表示,其子品牌湊湊CEO張振緯因個人原因離職,不再擔任湊湊CEO職務,同時張振緯卸任公司所有職務,湊湊各部門、各區域負責人暫時向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匯報。

    疑高端品牌表現不符預期
     
    呷哺呷哺目前有三大火鍋品牌,包括呷哺呷哺、湊湊和in xiabuxiabu。市場人士推測,集團所指不達預期的子品牌,相信是由趙怡于2019年創立高端品牌in xiabuxiabu。
    對于趙怡解任原因,呷哺呷哺公告稱是因若干子品牌業績未達預期。2019年10月23日,呷哺呷哺推出主打年輕消費的子品牌“in xiabuxiabu”。“in xiabuxiabu”正是趙怡一手打造的。趙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in xiabuxiabu”是自己主動做的品牌,希望將“一人一鍋”的小火鍋做到極致。
    不過,“in xiabuxiabu”表現并不優秀。截至目前, “in xiabuxiabu”僅在上海和北京開出了兩家門店。
    另一個子品牌湊湊主打“火鍋+奶茶”,于2016年推出,定位火鍋界的中高端人群。2020年年底,湊湊品牌的餐廳數目增加至140家,其在集團層面產生的銷售份額由2019年的20.0%增加至31.0%。
    不過,隨著湊湊功臣兼行政總裁張振緯今年4月離任,更揚言自行創業經營火鍋生意,投行高盛認為將帶來有關執行風險,加上公司尚未提供新任命時間表,故將呷哺呷哺目標價削14%至18元。
    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曾表示,呷哺呷哺集團子品牌呷哺呷哺、湊湊、in xiabuxiabu等后臺整合程度不夠高,接下來將著重做整個集團的資源整合,促進子品牌的協同發展。
    呷哺呷哺在2020年年報中稱,“本集團重新設計其品牌策略以專注特定目標客戶群,更加聚焦現今以95后為主的主要消費客群。”
    朱丹蓬對《商學院》記者表示:“未來,呷哺呷哺如何進行子品牌的打造,如何對接新生代核心需求,有待進一步觀察。應先做強呷哺呷哺主品牌,在此情況下,去做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人群的‘五多’戰略布局,勝算會更大。否則,在主業不強的情況下,將難以做好子品牌。”


    公司業績承壓,股價4個月大跌68%
    近年來,由張振緯一手創立的湊湊,正在成為呷哺呷哺越發倚仗的對象,自2016年開了第一家店后,短短5年時間開出了140多家店,集團營收占比超過3成。即使去年遭遇了疫情,湊湊依然新開38家店,收入人民幣16.89億元,同比增長28.9%。
    張振緯離職時,股價應聲下跌14.91%,趙怡被解除職務,當日股價再度暴跌14.97%。截至6月14日收盤,呷哺呷哺股價報8.57港元/股,較2月份27.05港元/股的高點已跌去逾68%,四個月內總市值蒸發200多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65億元)。

    創業23年,創始人如今身兼多職
    連續人事變動后,5月21日的公告透露,身為呷哺呷哺創始人的賀光啟,目前身兼多職:為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持有股數41.81%。
    資料顯示,賀光啟57歲,于1998年開創呷哺呷哺業務及一直負責本集團營運及業務的經營管理。1998年,賀光啟把一人一鍋這種分餐制小火鍋帶到了中國,滿足了消費者對火鍋美食的個性化需求,于1999年在北京建立呷哺呷哺第一間餐廳,隨后發展成知名的時尚小火鍋連鎖店。


    營收增速連續多年下滑
    除了受人事變動影響,近期的股價震蕩也體現出資本市場對呷哺呷哺發展前景的顧慮。
    今年3月31日,呷哺呷哺發布2020年業績公告,報告期公司實現收入54.9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9.36%;實現歸屬股東利潤總額183.7萬元,同比減少99.36%;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8億,同比減少176.36%,為上市以來首次。
    呷哺呷哺在年報中解釋稱,公司營收及利潤減少主要是受疫情影響。
    年報顯示,2020年,呷哺呷哺餐廳實現收入34.64億元,經營利潤2.40億元;湊湊餐廳實現收入16.87億元,經營利潤2.26億元。呷哺呷哺餐廳仍是該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約64.2%。
    具體來看,2020年,呷哺呷哺餐廳同店銷售額為26.58億元,同比下滑23.9%;顧客人均消費62.3元,同比增長11.65%;翻座率2.3倍,同比下滑11.54%。
    湊湊餐廳同店銷售額為9.64億元,同比下滑9.5%;顧客人均消費126.6元,同比下滑3.73%;翻座率2.5倍,同比下滑13.79%。呷哺呷哺解釋稱,湊湊餐廳顧客人均消費的下滑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間加大促銷折扣力度所致。
     
    2017—2019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分別為 48.4 元、53.3 元、55.8元,翻臺率卻在不斷下降,分別為3.3、2.8、2.6。2020年,呷哺呷哺客單價上升至62.3元,翻臺率為2.3;2020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響,翻臺率一度低至1.8。
    翻座率是餐飲企業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通常情況下,翻座率高則意味著該企業能在有限的坪數及營業時間內,提高座位的流動率,從而帶來營收的成倍提升。
    據新周刊,反觀海底撈,即便因為過度服務招來了不少“17元吃海底撈”“27元三人吃”的DIY愛好者,翻臺率也常年維持在5左右。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跌到了3.5,依舊高于呷哺呷哺2016年的水平。
    事實上,呷哺呷哺已經連續多年營收增速下滑了。2018年,呷哺呷哺營收47.34億元,同比增長29.2%,增速同比下降3.6%;2019年的營收是60.3億元,同比增長27.4%,增速同比下降1.8%。
    此外,在普遍需要通過門店擴張來實現營收增長的餐飲行業,呷哺呷哺的開店速度也持續下降。2017年—2019年門店總數分別為759家、934家、1022家和1061家。


    價格漲了,口碑降了
    1998年,臺灣商人賀光啟在北京創立呷哺呷哺,并將吧臺就餐形式和傳統火鍋完美結合,開創了時尚吧臺小火鍋的新業態。
    這種“一人一鍋”的模式此前極為少見,再加上親民價格,使得呷哺呷哺在2003年非典期間迅速崛起走紅。2014年,公司登陸港交所上市,成為“火鍋第一股”,一時間風頭無兩。
    然而好景不長,上市后的呷哺呷哺逐漸進入發展瓶頸期。公司凈利潤的增長越來越慢,增速從2015年的86.52%逐漸下跌到2018年的10.00%,2019年凈利潤更是首次負增長。
    2017年6月,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在上海宣布新戰略,表示將從“快餐”轉型為“輕正餐”,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這也就是賀光啟的“品牌升級計劃”。
    為了把品牌往精致化、休閑化轉型,呷哺呷哺在品牌形象、產品結構、門店環境、服務模式等各要素都進行了調整和升級,以此來提升顧客體驗和品牌認知。
    該計劃不僅給呷哺呷哺添了個自帶網紅基因的二胎兄弟“湊湊”,同時也使得這家憑借著性價比行走江湖的小火鍋,完成從“快餐”到“輕正餐”的轉型。
    一系列措施后,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得以不斷提升。財報數據顯示,五年過去,呷哺呷哺餐廳的人均消費金額從2015年的46.8元漲到2020年的62.3元,增長了33.11%,值得一提的是光2020一年就同比增長了11.65%。在大眾點評軟件上,呷哺呷哺的人均價格更是升高到了70元—80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呷哺呷哺開始變得不再是自己了。
    記者在微博看到,呷哺呷哺漲價遭到多位微博網友吐槽,“之前兩個人不到100塊錢可以吃到撐,現在人均七八十剛剛飽”、“漲價后太貴了,服務質量卻下降了”。


    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火鍋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在呷哺呷哺遭遇壓力的同時,一些新興網紅火鍋品牌正在飛速跑馬圈地。
    據媒體統計數據,2019到2020年,僅陳赫的賢和莊火鍋店就開出了700多家分店。此外,自帶明星流量的火鍋品牌,還有鄭愷的火鳳祥、包貝爾的辣莊、鄧家佳的Hi辣火鍋、薛之謙的上上謙、以及任泉等明星合伙的熱辣壹號。這些明星火鍋店驚人的拓店能力,猶如一條鲇魚,攪動了本就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
    另外,像魚火鍋、豬肚雞火鍋、潮汕牛肉火鍋、路邊串串等一些細分特色領域火鍋的走紅,也給行業未來的發展格局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據新周刊統計,目前全國在營業的火鍋門店數為47.1萬家,而規模最大的三家火鍋品牌“海底撈”“呷哺呷哺”“馬路邊邊”所有門店數加起來,才剛剛超過3千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客單價高于海底撈,口碑卻全靠免費鴨血豆腐和大紅袍奶茶撐場面的湊湊,還是性價比驟降,定位尷尬的呷哺呷哺,想要繼續走下去,都需要多費一番思量。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呷哺呷哺的現金流還算健康。根據財報,截至2020年底,呷哺呷哺的賬面上還躺著10億多元人民幣的現金。

    《巴奴人才培育的領先之道

    公開課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81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