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吃懂行,熱愛菜品研發;有創新和鉆研精神;5年以上的產品研發經驗;年薪50-200萬。”這是在九毛九及旗下品牌太二最近發布的廚師招聘,堪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的高薪格外引人注目。
高調招人的不止九毛九,早些時候,連鎖餐飲品牌“57度湘”也發布了一張“百萬年薪招廚師”的海報,招聘要求更為簡單粗暴:專注技術、大膽創新。
來源:界面新聞
對研發型廚師求賢若渴的背后,多少存在營銷噱頭及意圖,但也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大廚譚翔升服務過多家餐企及星級酒店,他對界面新聞分析,高薪招人背后,本質上是由現代餐飲行業進步的趨勢帶來的。
1990年代,麥當勞、肯德基將快餐概念帶入中國,拉開了中餐標準化帷幕。發展至今日,中餐“標準化”難題雖未完全攻克,但半加工成品、預制菜、料理包等早已充斥了餐桌。
根據譚翔升的預估,目前在餐飲外賣市場上,料理包至少占據了40%的份額。
只不過,它們的開發仍然有賴于專業的廚師研發團隊。相比傳統正餐的新菜研發,在食品工業化時代搞研發,對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是好吃、好看還不行,還得追求好做,這意味著研發難度在加大。
服務過多家連鎖餐飲品牌的李喜耀看來,研發型廚師現在更像是“產品經理”。他們需要有著對餐飲趨勢的洞察能力,能夠借助經驗和數據來進行預判,菜品設計的過程中,還要結合市場、企業供應鏈、成本及利潤等進行綜合考慮。
這樣的人才,往往學歷較高或者是用自主學習能力較強,但也確實是鳳毛麟角。
這類廚師受到連鎖餐企的青睞的同時,并不代表著這個行業的其它從業者同樣受到歡迎。
“餐飲工業化、標準化,帶來的是逐漸去廚師化。”李喜耀說,如今廚師行業現狀已經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也就是兩極分化明顯———研發型廚師正在變得吃香,但不少從業者更像是流水線操作工,他們往往只是負責生產環節中的某個或某些環節,而且較為簡單和機械。
以烤魚品類為例,目前步驟已越來越簡化。“第一步把魚烤熟,接著把料理包加熱好,然后澆上就可以了。花費3-5天,甚至培訓10多個小時就能上崗,這是花4-5千元聘用一個普通服務員就能操作的事情。”李喜耀說。
這一幕也發生在奶茶行業,“比如,90年代香港的絲襪奶茶,一個好的拉茶工那時能有2-3萬元港幣月薪。反觀現在內地市場,滿大街的奶茶店,哪家不是昨天面試今天就可以上工操作的?”譚翔升說。
除收入、社保率不高外,這部分餐飲從業者也比較難有晉升和發展空間。
譚翔升對界面新聞表示,傳統廚師行業講求資歷和班子,大致的晉升空間這樣的:從廚工開始,到打荷,配菜,炒鍋,再到更高的崗位,廚師長及行政總廚等,多少有點師徒傳承的意味。一般廚師長可以組建自己的廚房團隊,也就是人手的任免權歸于廚師長,而非餐廳。
“學院派廚師會有更多的施展空間,但當你選擇的是不需要師傅帶的‘流水工’之后,往往很難得到好的發展機會。”譚翔升說。
他舉了個簡單例子,“比如火鍋店這類操作步驟簡單的品類,不太可能出來有名的廚師,這批從業者最多是把渠道和流程摸透之后,往往自己出來開店尋求發展。”此外,其它轉型成功的“流水工”,往往依賴個人奮斗和學習,而這實在非常罕見。
餐飲工業化的沖擊之下,一些在連鎖餐飲的中層廚師日子也不是太好過。
李喜耀接觸過這批廚師,他們往往跟隨師傅學了很多年,把煎、炒、烹、炸等流程好不容易學到手,但在就業過程中,卻發現只需用到這些技能的10%(甚至更少),在崗位上也最多算個熟練工種,收入也處于尷尬境地。
同時,他們心理感受上也不太好受,因為從職業認可、技能價值加成上獲得的成就感著實有限。
“無奈是肯定的,但也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時代趨勢。”李喜耀認為,餐飲被工業化介入并非負面的事情,反而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餐飲行業進步的背后,推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資本的涌入。
天眼查APP顯示,截至今年7月,餐飲行業融資事件已達125起,整體融資額達75億人民幣左右。資本一般圖快錢,而這需要借助規模化、連鎖化來迅速達成,換句話說,規模化是獲得投資的前提。而標準化餐飲才能夠實現規模化。
食品工藝的進步讓口味還原度高,中央廚房及第三方供應鏈的發展保障了半成品出品的相對穩定,降低操作難度的同時,也讓門店的操作變得更精簡化,從而帶來的是對廚師依賴的減少、勞動效率的提高,還節省了內部人力培訓成本。
此外,加上餐飲數字化和門店管理系統的完善,也是連鎖門店得以規模復制的前提。在真功夫、吉野家和府撈面等連鎖餐飲,你都能找到這樣越來越接近零售業態的特征。
看上去日漸蓬勃的餐飲行業,給年輕人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2021年11月的公開數據顯示,95后和00后從業者占比分別為22.42%、24.15%,合計幾乎占據餐飲行業整體從業者的“半壁江山”。
在多位廚師看來,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要愿意吃苦耐勞的年輕人,理論上來說,不存在說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
“即使疫情肆虐的兩年時間里,這樣的大環境,也沒聽說幾個從業者找不到工作,無非就是從一家倒閉的跳去另一家。”餐飲行業從業者李福寶說。
離職率高,但就業率也高,同時人才流動也在加快。
根據李福寶的觀察,年輕人往往將廚師行業視作短時間過渡的職業,他們告別餐飲業后,通常會分流到直播、騎手、快遞或者茶飲店這些行業去。
陳宇在貴陽市一家網紅餐廳工作,也表達了類似看法,“90后和00后不愿吃苦,也不愿長期束縛在一個行業,趁著年輕有更換行業、不斷試錯的機會。很多人跑去嘗試做送餐、當網紅。”
回到“廚師消亡”的論調,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微小餐企和門店還是“大廚一跑,餐廳玩完”的狀態。
天眼查APP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現有近1230萬家餐飲相關企業。按照譚翔升提供的數據,整個餐飲行業中,在連鎖餐企的從業人員只占到15-20%。
這也說明,餐飲標準化還沒有給絕大多數廚師群體帶來嚴重影響。
譚翔升認為,真正的好廚師和頂級美食是不會輕易被工業化替代的,因為“哪怕工業化很早的日本、歐美國家,也出現了小野二郎、戈登.拉姆齊這些代表性的廚師”。作為一個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廚師在未來可能會作為更有特色的匠人存在。
不過這意味著,在未來,消費者想要吃到讓人驚喜的味道,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和代價。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