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激發“老”員工?這里有個例子…

     

    作者|宋宣

    來源|勺子課堂

    本文原載于《中國烹飪》雜志

    如今的中國:
    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高達13.5%,10年前這個數字僅為7%
    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80歲,且每5年就會增長2歲
    ……
     
    中期看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服務業市場勞動力的年齡必然逐漸增高。如日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一樣,有一天大陸的每個餐飲人也不得不面對管理更多50歲以上的服務人員,且同時需要應對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


    那么日本是如何應對不斷攀升的勞動力年齡及勞動力價格的呢?我們又該如何管理年級更大的服務者?
     
    有這樣一個例子,值得你思考:
     
    在日本的新干線車站,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均年齡50歲,他們可以在車輛停靠的12分鐘內,僅用7分鐘便可完成全部車廂的打掃,如今這個時間甚至可以縮短到5分30秒,他們充滿干勁,微笑的面對每一位客人,他們做著比其它行業辛苦得多的工作,但卻發自內心的活出了自己的尊嚴,成為眾多企業學習的對象…
     
    這便是日本的著名的“7分鐘奇跡”


    這家位于東京的公司名叫Tessei,背后的現場力管理者叫:矢部輝夫,他也被稱作“7分鐘奇跡”的締造者。2015年Tessei的“7分鐘奇跡”被編入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必修課程。
     
    以下,我根據他的分享,結合自己7年的創業歷程,將重點內容摘錄如下,或許會給你帶來一些管理啟發。
     
    真正重視“人”的價值
     
    一切的經營本質都是圍繞“人”,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員工,首先他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雖然大部分企業都會說強調自己非常看重人的價值,但是絕大部分企業在對“人”的工作上僅僅做到的是:管理和培訓。
     
    當我們每天都在強調用顧客思維、外部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其實忽略了,在管理中,我們同樣需要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人”的價值。而管理、培訓雖然同樣是在做“人”的工作,但卻是以管理者的視角自上而下的看待“人”的問題,所以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所以無論是想要激發那個階層、年齡層的人,首先是重視“人”本身,同時學會真正站在“人”的角度想問題。用矢部輝夫的話說就是:永遠不要在教育和管理中看待人
     
    管理人,首先要站在“人”的角度
     
    建立一個和諧、以人為本的組織,前提是我們要敢于真正站在員工角度想問題。
     
    在管理者眼中,我們看到的問題往往是:員工缺乏自主性、缺乏危機意識、缺乏能動性
     
    但事實上如果站在員工角度,真正的問題其實是:老板的鼓勵太少、每個月拿到的獎金不多、升職的機會并不均等…
     
    顯然,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出來的,而是站在員工角度挖掘到的。
     
    在矢部輝夫看來,管理不應該是做“打地鼠”的游戲,不斷的敲打剛剛冒出來的問題,大量問題的背后隱藏的問題往往是一個統一的問題,所以挖掘表面問題背后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挖掘?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顯然不是自己苦思冥想到底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發動員工的力量一起尋找問題的癥結。
     
    這種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減輕管理者的負擔,同時合理疏導了員工對問題的“吐槽”,也更有利于提出的解決方法有效落地,后面我們會詳述…

    不要因為錯誤而否定現狀

     
    在很多企業中,日常的管理行為的出發點往往是從“錯誤”開始的。即一位伙伴犯了一個錯誤,然后我們去尋找問題的根源,花大力氣解決問題,形成標準、進行宣貫。
     
    但在矢部輝夫看來,這樣未免“太過分”了。據統計,日本的新干線的事故率是8000萬分之一,如果因為一次事故就否定員工、追加責任、徹底整頓,那么反而打擊員工的積極性,當心氣下降后,員工反而更容易出現錯誤。這便是為什么很多管理者越管理團隊,團隊就越亂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改善的方法不對,而是管理者沒有看到79999999次的安全。


    而為了一次錯誤,所補救的各種規章制度,在進行執行的過程中反而增加了執行的復雜度,最終造成了在7999萬次的正確中也開始出現錯誤。
    最后的最后,就是整個團隊被各種規章制度壓得喘不過來氣,導致員工動力持續下降。
     
    這時的組織,雖然制度是高度完善的,但員工已然沒有了干勁…
    發揮長處,而不是補齊短板
     
    上文提到僅僅關注錯誤只會讓員工最終被規則壓死,喪失對工作的興趣和動力。
     
    所以,事實上管理者需要的能力不是發掘問題的能力,其恰恰是發現優點的能力,“鼓勵”所帶來的團隊激勵效果,是“斥責”一個錯誤的1萬倍。
     
    那么錯誤誰來發現?誰來解決?

    答案便是要足夠相信員工的“能動性”,當員工底層的動力被激發,你會慢慢發現,問題并不再需要機械式的解決,而是透過被激發的人性動力,被能動性的解決掉了。
     
    同時,不要總是認為員工提出的二三流意見不夠好沒有價值,這種提建議的背后的“主動意識”往往才是管理者最需要的寶貴團隊財富。

    根源是改變人的認知

     
    如今的餐飲行業難招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年輕人把做服務員當做“伺候人”的工作,且在社會話語體系中,服務員的社會地位并不高。


    在日本新干線的清掃員招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甚至在日本很多家長會指著列車上的清潔員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學習,未來就會成為清潔員。
     
    所以,矢部輝夫的觀點是,想要真正留住現有的員工,并激發他們的動力最重要的是改變他們心中對于清潔員工作的認知。將固有的思維與價值觀,通過新語言體系的建立,改變員工內心的自卑認知。
     
    矢部輝夫的方法是:
     
    1、明確服務的價值。
    明確我們到底在為顧客提供什么價值,不是僅僅把車廂清潔好,而是帶給顧客“感動”,讓顧客因為我們的服務而“記憶猶新”,甚至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并把我們的工作地點當做一個劇場,在這當中,是顧客和我們共同表演的舞臺。
     
    2、增加員工的參與。
    在任何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服務的升級與改進中,充分尊重員工的意見,讓員工真正成為自己工作的主人,讓員工看到因為自己的思考與努力,工作正在一天天變得更好。
     
    3、反復的宣導。
    任何的話語體系如果不通過反復的宣導,就一定會被忘記,所以在每次會議、每次任務的發布中,團隊都需要相互強調工作的價值,只有這樣升級后的價值體系才能被每位伙伴牢記。


    從PDCA到DDSCA
     
    PDCA管理循環已經被編入了大量管理教材,但事實上在矢部輝夫看來,PDCA流程事實上大大緊固了管理本身,很容易讓組織陷入管理的死循環。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P(計劃)本身就決定了事情80%的成功率,而PDCA并未強調如何P(計劃)以及誰來計劃。最終大部分的踐行者都是老板強制做計劃,要求員工必須接受并執行,然后往復不斷的循環。
     
    矢部輝夫的方法是DDSCA,第一個D是“設計”、第二個D是“討論”、S是“分享”、C是“共同創造”、A是“相互認可”。
     
    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DDSC本身明確了P(計劃)的方法和過程,更加強調了團隊與“人”的價值,同時,更加值得思考的是DDSCA最終的落腳點,并不是結果,而是“相互認可”。
     
    “相互認可”是內在激發團隊最重要的底層邏輯
    ,只有員工與員工之間相互認可、員工與老板之間相互認可,才能最終做到員工與企業的同利同欲。
     
    但,你一定會問,員工方法一定正確嗎?我想答案必然是:不一定。但矢部輝夫認為:相比一流的戰略,馬虎的執行,不如把二流、三流的戰略,發自內心、徹徹底底的執行!
     
     
    挖掘“關鍵人才”,而非培養
     
    每一個老板內心都知道,僅僅靠自己,企業將一事無成。團隊才是最寶貴的企業發展動力源。

    那么驅動企業發展的是團隊中的每個人嗎?顯然不是,挖掘、發現團隊中的關鍵人才才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常聽團隊管理者說:我們需要培養人才。但事實上,人才是很難被培養出來的。
    大部分培養的過程其實是發現的過程,真正人才是被挖掘出來的,而非培養。
     
    而挖掘人才的過程往往并不是老板最喜愛的過程,因為往往關鍵人才所具備的品性,都和老板所期待的“順從”背道而馳,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才就這樣被老板的偏見否決掉了。
     
    但如果認真觀察不難發現,真正的關鍵人才往往具備這樣一些特點: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屈服、總愛插嘴、總想鶴立雞群,言語內容時常變化、不太合群、不怕被人討厭…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人往往被團隊淘汰、排擠,但事實上,如果合理激發這樣的人,他所能創造的價值會超乎你想象。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曾說: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創業其實是在打造兩個產品,一個是給用戶帶來價值的產品本身,另一個就是公司、組織。


    我對此深以為然,只有真正做到兩個產品的完備,一個企業才能真正做到基業長青。但事實上,能夠做到用戶產品的優秀,對創業者來說就已是不易。如果同時做到了組織的優秀和用戶產品的優秀,那必然是獨角獸級的企業。
     
    當然,另一個很多老板不愿承認的事實是,大部分處于用戶產品紅利期的企業,往往會忽略組織的打造,很多自以為自己組織強大的企業,其實背后僅僅是“老板”的強大。一旦紅利消失或者老板打退堂鼓,企業很快就是死掉,這便是很多企業的命運。
     
    一個企業,一個老板,在經營中真正回歸“人”、真正回歸產品的“價值”,知易行難…

    更多精彩線上課程請戳“
    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69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2月7日 11:01
    下一篇 2022年2月7日 11: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