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餐飲人一定要摒棄“網紅”思維,在產業數字化機遇上,用“長紅”的眼光,守住本真,順勢而為,因為餐飲行業真正的出路一定是做到“長紅”。
史曉明被認為“總在傳統餐飲里做一些非傳統的事”,長期致力于利用新模式、新技術推動餐飲行業變革。
除了中國飯店協會外賣委員會理事長、知名餐飲投資人身份,史曉明也是10100“十到百”餐飲加速基金創始人,還曾任共享廚房品牌吉刻聯盟創始人兼CEO、海底撈創新研發中心總監、U鼎冒菜總經理、世界500強企業索迪斯華東大區總監等職位,餐飲從業經驗超過20年。
陳洪波:回顧從業經歷,您曾一次次站在餐飲創新賽道上,如何看待自己的選擇?
史曉明:無論哪個時間點,行業要向前發展,保持活力,都需要新動能,需要創新思維。餐飲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但我從業以來,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就已經開始作用于行業發展。
最早創業,我創立自己的餐飲品牌“品三國”,當時的感悟是要在傳統餐飲的基礎上玩轉互聯網流量,覺得流量會給餐飲帶來新的玩法和額外的銷售額。
之后,加入外企索迪斯(生活質量服務全球領軍企業)從事快餐、團餐運營,他們強數字化運營、強管理、強SOP,讓我對餐飲如何通過數字化強管控有了更新、更深層次的認知。
擔任海底撈創新研發總監后,利用新技術、新科技,在傳統領域里面做新事,比如智能桌面、機器人傳菜以及一些新設施設備,后來管理海底撈快餐連鎖品牌U鼎冒菜,讓我親身體會并見證了數字化如何幫助海底撈提高坪效、人效,降低企業用工數量以及員工工作強度,同時理解數字化如何幫助企業洞察人性,用新技術實現個性化的管理。
△史曉明和吉刻聯盟
后來再次創業,結合了共享經濟和外賣風潮,創辦了共享廚房品牌吉刻聯盟,實際上是將傳統的美食廣場完成了一次擁抱互聯網外賣和共享經濟的升級。
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極大的降低了品牌商家的開店成本,還通過個性化的線上線下運營為其提高單量,創造收益,與商家共同發展。運營逐漸成熟后,被知名美元基金收購。
這些經歷,讓我發覺餐飲的賽道永遠是那么開闊,永遠都需要新的推動力、新的從業者來為賽道疊加新內容。所以,到今天我依然需要用新的邏輯、新的方法給餐飲業帶來新的互動、新的理念、新的未來。
互聯網作用于餐飲行業,和這種技術改變其他傳統產業相似,都是分階段,從弱關系向強關系逐步發展,一直到今天的產業數字化,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生產力,不可或缺。
餐飲互聯網化的第一個階段,即互聯網開始為餐飲帶流量的新階段。
餐飲和互聯網開始從弱關系向親密關系轉型,互聯網開始直接幫餐飲實現交易。
移動互聯網階段,互聯網不僅為餐飲帶流量,還直接帶增量,創造了新的餐飲模式,
餐飲企業紛紛入局,必須要在外賣市場分一杯羹。外賣補貼大戰,迅速教育市場,使中國在短短幾年間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賣市場,隨之而來的還有外賣騎手、即時配送等,既創新了行業,也增加了就業。
有能力的企業開始重視私域運營,開始重視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自己的數字中臺。餐飲產業數字化建設方興未艾,在深刻的變革進程中。
首先回歸底層,餐飲實際上是一個生產加工服務行業,既要將原材料生產加工,又要給顧客提供“吃”的服務,這個過程我們看到了它的場景。
互聯網從本質上改變拓寬了餐飲場景,除了堂食,還有外賣、外帶,甚至是零售。這在經營上就要求產品的多樣化,以適應多場景的銷售。
互聯網可能會把餐飲的管理模型、管理工具進行一次深刻改革。從原來單純的、人的管理,轉變為理性的、數字化的管理,比如大數據和人臉識別,以及食品安全還有員工績效等等。標準化和數字化的管理,能夠壓低企業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從過往線下單一的人對人的服務轉變為多重服務,同時提供的服務又是千人千面、個性化的,高度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
未來,我們還可以展望其深入供應鏈的改變,讓“以銷定產”這個事情真實發生,推動餐飲業S2B2C邏輯的徹底打通。
互聯網確實幫助餐飲獲取了更多流量,但之后流量被壟斷在少數平臺上。流量的裹挾造成了餐飲企業利潤的擠壓,增量市場變為存量市場,這種發展開始變得不可持續。
一些視流量為生命線的“網紅”餐飲,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大家的認知和判斷。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從S2B2C做好全流程的打通:
餐飲的本質一定是做復購率,而不只是做好拉新。
無論是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情況,還是餐飲企業在二級市場的動作,
確實餐飲行業的資本化正呈現加速態勢,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互聯網和數字化為餐飲帶來的規范化、標準化運營。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咖啡、茶飲、小吃快餐等賽道頻頻被資本青睞。
像海底撈,一旦企業有點動態,就會引發過度關注。所以,我希望未來更多的餐飲企業能夠順利上市,在二級市場形成一個真正的餐飲大賽道,讓資本和餐飲真正地有益地結合。
但餐飲從業者還是要摒棄“網紅”思想,
不要因為個別餐飲的優秀表現,就“蜂擁狀”的把某個賽道炒得過熱。反過來,也不要因為某個上市企業暫時的波動,就認為餐飲不行,
我們作為從業者,還是要用長遠的眼光、長紅的思維來做餐飲。
餐飲的產業數字化是不可逆的必然趨勢。具體到餐飲企業和品牌建設,企業的數字化升級將不僅僅是前端數字化,而一定是全鏈數字化。
餐飲企業未來要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生存,數字中臺將會成為一個基礎設施,而且需要做好幾個閉環:
從多種流量渠道精準獲客,并把顧客以數字化的形態留存在數字中臺,積累出自己的私域流量。
把各個渠道的現金流,同樣留在企業的數字管理中臺,能夠算清楚賬、算好賬、更科學的分配利潤。利用數字化直擊人性,激發管理層和員工的活力和動力,同時實現業財結合,把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結合起來,簡單地呈現給經營者。
包括供應鏈涉及的各種食材、原材料等物資,實現從采購到生產到倉儲到物流的全打通。
包括門店管理無人化、遠程化、羽量化;門店設備自動化,智能化,IOT化;總部管理少人化、流程化、賦能化,構成組織體系自動運轉,靈活應變。
企業擁有了強大的閉環能力,才能夠迅速跟上時代,跟上變化,
同時也更有機會利用數字中臺的強大能力,更好地復制自己的第二品牌、第三品牌,拉出企業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餐飲產業數字化,不僅僅是餐飲企業本身的數字化,而是生態圈、產業鏈、上下游在數字上的打通。餐飲兼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屬性,所以可以用制造業的思維來看待產業數字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
。
這個很有意思,大膽設想一個場景:
產業數字化最終實現的是整個產業數據和信息的共享、共通,減少信息壁壘,把整個產業的效率提高。
目前受到流量、時間、空間的限制,餐飲的效率還是比較低的。其實餐飲天然具有零售屬性,但真正把零售這一屬性做透的餐企卻不多,基本上還是基于餐飲做餐飲。
延伸閱讀 ? 多少餐飲老板,被“數字化”搞糊涂了? ? 餐飲在喊的數字化,和普通門店沒太大關系? ? 流量生死戰,餐飲企業集體盯上“直播經濟”!
真正的創新,是利用某些手段,改變餐飲業的收入方式,或者重構成本結構。
套S
2B2C系統好比是一套餐飲底層操作系統,在此系統上我們會不斷推出或合作各類餐飲品牌,這些品牌就好比是跑在系統上的各種APP應用。
互聯網下半場,產業數字化有機會催生更多新的行業生態。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東方財富網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