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里做星巴克、飲品“爆炸”、檸檬茶違規成分超標……
昨晚央視一年一度的“315”晚會照例全民關注,雖然茶飲行業沒有上榜,但國家監管部門這段時間也一刻沒有閑著,多地行動,加大了市場檢查和整治力度,茶飲的食品安全事故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01
出租屋里做星巴克
平臺監管有責任
點外賣送來的星巴克,有可能是假的!“315”曝光的一起星巴克造假案例,成為昨日焦點之一。
四川綿陽市涪城區市場監管局在某居民樓內,查獲了一處假冒生產、販賣星巴克咖啡的窩點。
該生產點不具備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等資質,由外賣員通過代購店鋪接單,并將在出租屋內制作的產品配送給顧客,且代購價格與星巴克門店價格一樣。據了解,該窩點共計接單729單,涉案金額達4萬余元。
制假場所(圖源:四川觀察)
執法部門對該外賣員進行了處罰,并對其生產工具、原材料采取了強制措施;下一步,將約談外賣平臺,要求各平臺嚴格履行資格審查義務。
星巴克中國對此做出回應,表示積極參與案件調查,協助相關部門堅決打擊制假不法行為。將繼續配合政府部門凈化市場環境,共同捍衛合法權益。
假冒產品能夠在黑作坊里操作,通過外賣代購店鋪銷售,表面上是外賣員借職務之便,另行途徑獲利,實則暴露的是平臺監管的短板,平臺應負有疏于審核的連帶責任。
外賣平臺作為溝通商家與消費者的中間媒介,起到的作用不應該只是接受和派送訂單,還包括嚴格審查商家是否具有資質,是否是正規銷售產品,是否能保障消費者權益。否則,將會造成消費者、品牌方、平臺三方的損失。
這類代購奶茶店的例子,也曾有不少。
如茶顏悅色在武漢首開門店,一杯奶茶要排8小時,專業的黃牛甚至成立團隊,直接以茶顏悅色的敏感詞、近似詞、圖片等開設代購外賣店鋪。盡管店鋪沒有任何茶顏悅色官方標識,但產品等細節都表示該店為代購,并且設置價格遠高于門店實際價格。
外賣代購店鋪
不論這類店鋪是真實代購,還是銷售假冒商品的“馬甲”,既沒有合法資質,又沒有相關保障,都會對消費者帶來健康隱患,以及影響正規品牌的聲譽及形象。
02
篡改效期、使用過期產品……
多次強調的問題仍在犯
“人為”延長原物料效期?半成品放久了“換簽”接著用?消殺記錄只是“走流程”?
在多地監管局的調查中,奶茶店最容易暴露出的問題,主要包括:使用過期原物料,篡改已開產品或半成品效期,做錯的飲品撕掉標簽后重新出售,操作區內私人物件與原料混放等。
在延安市市場監管局3月初對奶茶店的隨機抽查中,發現某品牌存在諸多問題:操作區內存放有已過期2個月的綠茶粉,以及大量還有不到6天就過期的咖啡粉。執法人員表示,沒有對產品標記過期或臨期,可以判定為待使用。這種行為屬違規。
此外,在操作區域還存放有墻面修補膏等與制作產品無關的物品,以及員工上崗沒有持有效健康證等。
執法人員對奶茶店進行檢查(圖源:禾苗財經)
而在黑龍江的同品牌門店中,有當地記者暗訪發現,該門店也存在使用過期原材料、篡改效期、使用隔夜水果、消殺檢查流于形式等問題。
盡管品牌總部對門店有標準規定,所有產品必須有效期,過期產品需要廢棄。但在實際操作中,門店員工的實際處理方式是,“效期一定要看好,勤換票,咱們扔不起”,以免被總部罰款。
據調查,該門店使用過期9天的乳酸菌飲料制作飲品,并且庫存仍有一定數量同批次產品。
有消費者表示,喝完該產品之后就拉肚子。而當地記者購買了6杯使用該過期原料制作的常溫飲品,由于含有乳酸菌,食材在時間、溫度的作用下不斷發酵膨脹,加之處于封口杯的密閉環境中,其中3杯飲品在1小時之內相繼爆炸。
過期變質乳酸菌制作的飲品不斷膨脹(圖源:極光視頻)
食安無小事,但仍有經營者在危險的邊緣試探。品牌總部“上有政策”,門店經營“下有對策”,歸根結底是品牌經營管理的問題。諸如效期貼更換等問題,在一些門店仿佛是“潛規則”,查得到就認罰,查不到就罰不到,但一葉障目的做法逃避不了法律責任。
現在,各地出臺政策,尤其加大對現制現售飲品食品方面的監管、抽檢力度。河南市市監管局下發文件,除對經營門店的設備消毒、飲用水是否達標、果蔬品質等方面重點檢查外,還要求從業人員需定期進行培訓,并利用“舌尖安全網”相關App程序進行考試。
近期浙江出臺新規,外賣商家必須安裝“陽光廚房”,在經營者頁面的顯著位置以視頻形式公開加工制作現場,并對配送食品用“外賣封簽”進行封口。產品制作過程透明,外賣商品密封,讓消費者可以安心消費。
去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網紅餐飲企業須守住安全底線》文章,對頻發的網紅品牌食品安全事故發聲,要求在餐飲行業快速發展時期,食品安全是不能逾越的底線。
這些動作也將助推茶飲行業越來越規范化。
03
月銷超5000的奶茶
違規食品添加劑含量最高
去年大火的檸檬茶,在今年依舊是很多茶飲店的扛把子產品。而伴隨綠檸檬茶的“日落黃”違規添加問題,至今仍存在。
火爆一時的泰綠檸檬茶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定:在常用的人工合成著色劑中,日落黃、莧菜紅、胭脂紅不能在茶飲料中使用。長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引起過敏、腹瀉等癥狀。當攝入量過大、超過肝臟負荷時,會在體內蓄積,對腎臟、肝臟產生一定的傷害。
由于在現制茶的過程中,“日落黃”等人工色素的用量不能嚴格把控,為避免引發健康問題不允許添加。但想要達到綠檸檬茶通透的色調,一些奶茶店經營者仍利用其進行調色。
在去年,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泰式茶飲”等網紅飲品進行專項抽檢時發現,20批次樣品中有15批次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日落黃”;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對243批次“網紅飲品”抽樣時,也發現4批次產品添加了“日落黃”。
在本月,廣州當地記者走訪了5家奶茶店,隨機購買了4杯泰綠檸檬茶、1杯泰紅奶茶進行“日落黃”成分檢測。結果顯示,有3杯產品檢測出“日落黃”成分,其中泰紅奶茶的“日落黃”含量最高。該泰紅奶茶為某家奶茶店熱銷款,外賣月銷量高達近5000杯。
隨機購買5杯奶茶取樣(圖源:大洋網)
在該記者的走訪調查中,有奶茶店員工直言不諱,門店是山寨某知名連鎖茶飲品牌,配方是在網上買的正牌產品的配方,但原料買的是口味更接近的便宜原料,因此售價更低、銷量才能更好。
這些更加低廉的原料是否符合國標,能否合法用在茶飲制作中?山寨門店如何能堂而皇之地銷售產品,甚至將價格當成自己的優勢?這些行為不僅違規,還可能涉嫌違法。
對于此類諸多問題,大眾往往通過曝光才得以知曉,但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僅靠曝光,要從加強監管整治、完善懲罰制度與消費者投訴爆料相結合。
說到底,現有的定期檢查或抽查等手段都只是治標的辦法,治本在于從業人員需提升對行業安全的意識,以及經營者對規范管理能力的加強。
茶飲行業競爭加劇,不少入局者以為門檻低,實則只看到眼前的繁盛,卻忽視幕后的細節。即便是正常經營的茶飲門店,由于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行業規范,也難以確保百分百不出現紕漏,只能在操作上細心小心,以及用更高的標準來制作和販售產品,以保障食品安全衛生,贏得消費者信賴。
(綜合自:四川觀察、禾苗財經、極光新聞、大洋網)
·
ARTICLE
文章
劉瀅
EDITOR
編輯
三月
DESIGN
設計
啊存
REVIEW
復核
阿魯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