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規模,活下去更重要與部分行業不同,尤其是連鎖便利店是個需要真金白銀去持續投入的“慢”生意,并且極易面臨像成本攀升以及食安、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帶來的直接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夠看到鄰家便利店、131便利店、全時便利等品牌紛紛推出歷史舞臺,而羅森入華25年之后才在2020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而分別于1992年和2001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7-ELEVEn和全家都只在部分區域盈利的重要原因。而隨著行業發展趨于成熟,競爭逐漸加劇,中小型便利店因為數量少、覆蓋區域小、缺乏創新等原因陸續關停,行業集中度提高,資本逐步向頭部企業傾斜。2017年,針對便利店賽道的投融資數量達到最高峰的96起之后逐年下降,2021年僅發生了7起投融資,因此,想全靠資本來推動的品牌顯然不太適合便利店這個業態。但任何一個商業業態,活下去顯然比規模擴張更重要。當資本不再看好,連鎖便利店要想活下去,實現每個店鋪的自身造血才是根本。在一二線城市便利店蜂擁而至的大背景下,去下沉市場尋求增量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與此同時,基于便利店的商業特性,如何豐富自身業態也成為活下去的關鍵。據《2022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的數據顯示,2022年便利店飽和度排名前5的城市分別是東莞市、長沙市、太原市、中山市和廈門市,飽和度分別達到了2052人/店、2076人/店、2587人/店、3133人/店、3227人/店。二三線城市霸占“便利店飽和度”Top5,意味著便利店在一線城市的市場布局趨近飽和,并且即將進入到全民時代。因此,這種分布態勢也倒逼和加快了巨頭紛紛放下身段去闖蕩下沉市場的步伐。但對于國內下沉市場,日本便利三巨頭顯得更為激進。從2018年開始,7-Eleven開始加快在北京及全國其他城市的拓展。相繼進入江蘇、湖北、陜西、湖南、福州等省份;受疫情影響,又以區域市場授權的方式進入湖南、河南、山東等地。并且通過選擇有零售經驗或者供應鏈資源的伙伴共同拓展外阜市場,比如在福州三福百貨和鄭州的三全食品等。最新消息是,7-ELEVEn于去年11月在云南昆明開出首家門店,而在9月24日,有在云南玉溪同時開業兩家門店,這也是這家世界500強企業首次走出省會昆明拓展云南的其他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份,7-Eleven便利店已經開放了云南的加盟事業。而羅森近兩年以來也加快向下沉市場擴張,先后進入河北、安徽、江蘇等地,并在2021年8月首次布局蕪湖等三級地級市。除了這些外資品牌,本土品牌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尤其是美宜佳這樣的頭部品牌。美宜佳走出廣東最早可以追溯至2014年進軍福建,2015年便選擇了北上湖南。據媒體消息,目前,美宜佳在福建有31%市場份額,接近于區域龍頭見福的38%;湖南門店數量已經擁有2200家。比如在湖南市場,美宜佳就選擇了主攻衡陽、益陽、婁底、郴州、邵陽等湖南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從外圍城市包圍核心城市。但是,基于國內消費特性,連鎖便利店逛下沉顯然是不夠的。從商業邏輯上來說,門店的延伸就勢必牽動便利店品牌的供應鏈體系。比如美宜佳就在華東、華南、華北、華西等20個省建立了自有產業園(倉)及物流車隊,今年4月份在湖北省開1000家店后,同步建立了華中自有倉。而從消費端來說,一方面,在下沉市場主要仍舊以夫妻小店為主,并且不乏一些區域性的連鎖便利店在當地有更豐富的運營經驗。另一方面,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和一二線城市之間本身就存在著更本性的差異,數字化運用也更滯后,如何適應這種消費需求差異?并找到合理的產品和路徑來滿足這些需求,也是這些巨頭便利店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此外,在面對成本趨同的大背景下,自營業務和特色增至服務都是便利店提升盈利能力和截取客流的重要手段,但越往下的市場這種手段的可運用空間就越差,當大家都齊聚下沉市場之后,又該如何擺脫這些負面因素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