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天 讀 一 點 , 一 年 大 不 同
擊上方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r811關注我們!
餐飲,說白了是個流量生意,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三個:
“我的顧客在哪里?我如何吸引他們?我如何留住他們?”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你可以用多種方式:比如找個黃金地段的位置;或者做好營銷……
如果店鋪選得很差、又不懂主動營銷,該怎么做呢?
這位串串店的小老板的一些做法,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示。
全文需3分鐘時間閱讀
匆忙選鋪子,結果都不會太好
劉濤(小牛)是個成都土生土長的80后,父母之前就做過兩年火鍋,而且自己跟鐘水餃的師傅學過紅油技術。
在吃過成都排名前50家面館之后,他打算開一家面館,覺得至少技術沒得問題。
找鋪子找了4個月后,偶然看到一條偏巷里貼著出租告示,得知每月租金才2200。
他立馬簽了下來,還覺得自己占了便宜。但是裝修了3天后,發現不對勁了:
位置太偏了,巷子口就有家面館,6塊錢2兩面味道還不差,于是人流全被這家面館截去了。連本地老住戶都不知道他開了這家面店。
怎么辦?他只能臨時上馬冷鍋串串,兼賣烤羊肉串、水餃,希望以品類的差異化突出重圍。
由于位置實在不好,連“草肚皮”都稱不上。顧客全被巷子口各種餐廳截流了。
小牛最慘的一天只賺了20塊錢。選址先天不足,餐廳即便味道再好,沒流量也白搭。于是,他開始尋求改變,主動去撩客。
死磕新媒體
小牛在準備開店之時,就一直堅持在微信公眾號上寫日記。
由于語言風格有趣,十分符合年輕人口味,段子味道十足,收獲了一些粉絲。
PS.小牛寫內容不一定跟他的串串店有關,反而更多是沒關的。諸如“梧桐樹葉落了”、“小狗來福發情了”……
雖然這些內容跟自己的品牌沒有直接關系,卻在打造小牛本人的IP。慢慢的,除去捧場的朋友,小牛的粉絲開始由線上被引到門店。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終于換來了回報:
一位女食客慕名在他家探店的帖子,先后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登出。小牛串串意外紅了起來。
嘗試到新媒體甜頭的小牛,隨后花費了幾萬塊錢做媒體投放,希望給餐廳帶來流量。
但是,他也踩過新媒體的坑。
比如,他曾經花了12000在成都某知名自媒體平臺上投放內容植入,卻發現沒什么效果。
小牛說:“新媒體宣傳渠道的效力越來越弱了,以前宣傳一次管一個月,現在能有一周就不錯了。”
新媒體像春藥,用了只管猛一陣,要慎重用,而且還要當心買到假藥。
社交化環境打造
不管怎樣,新媒體應用再好,只能完成流量到店這一個步驟。如何留住顧客,讓他們反復消費,還是要靠菜品跟服務。
“我們沒有教科書式的服務手冊,我覺得只要是老板做得好,下屬都會照著學。”
“比如加湯時,我習慣用手護在湯面上,防止濺到顧客身上。”
“服務員剛開始沒有這樣做,我也從沒要求過,但是后來他們看到我這么做了,慢慢就自發學會了。”
小牛的第二家店“老街小牛串串”在去年9月開業,如今位列大眾點評串串品類評價榜第一名。他又是怎么做的?
老街小牛串串選址也不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小牛故意為之的。因為在他的“頂層設計”中,這個品牌就是打造老成都市井吃串文化。
于是在餐廳裝修、服務、菜品上都在往社交方面傾斜。
裝修上,用老照片、壁畫形式突出餐廳特色;菜品上,每月限量自釀的酒突出社交屬性。
而與顧客互動,是小牛每天都會去做的事兒。看到客人在店中消費,他都會主動跟顧客聊天。
這種主動出擊的撩客術,為小牛串串增加了不少回頭客,很多顧客都變成了他的朋友。
他甚至在店里面撮合了三對陌生男女,發展成為了情侶。當顧客喝多后,他也會帶顧客到賓館休息。
靠著親歷親為地陪聊、陪喝,跟顧客打成一片,老街小牛串串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
“不過有兩點,我從沒做過。第一,開業時期不打折。因為我想要的是精準粉,而不是為了打折來吃的顧客。”
“第二,大眾點評網友的評價絕對不回。因為我相信,好的口碑不是靠老板在線上互動出來的。所以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一概不理。”
結語
現在的小牛,白天炒底料,下午三點到店開始幫忙。到了飯點就陪酒、當服務員、端茶倒水。
一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還得用來探店給菜品創新找靈感。
“最近,我打算把薛之謙的《曖昧》重新填詞。填成我們老街小牛的主題曲,歌詞都寫出來了,但是我錄過好幾遍,效果太差,又不知道怎么弄音質好……”
小牛雖然去年才進入餐飲行業,但就像很多80后老板一樣,對于消費者喜歡的東西天生敏感。
“會玩,帶著消費者一起玩,下次他就記住你了。”也許這就是小牛串串能做起來的真相。
—————-End—–———–
餐飲人必讀助推餐飲品牌化
聯合設計機構推出餐飲品牌設計超值大餐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轉載,合作請加微信:qingcai5678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