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上方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r811關注我們!
過去一段時間,上海人民廣場出現了“四大神獸”。其中由于“喜茶”為神獸之首,每天排隊4個多小時。而且和其他網紅商品不同,喜茶在上海以外區域排隊也不短,關鍵是背后還有大名鼎鼎的IDG投資。作為奶茶的死忠粉,我們曾經在去年分析過“一點點”的火爆。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于奶茶,對于喜茶模式,甚至對于資本進入奶茶行業背后的一些研究和分析。
本文授權轉載自:點拾投資
ID:deepinsightapp
文|朱昂
全文需3分鐘時間閱讀
一個特別好的商業模式
奶茶行業在商業模式上有先天的優越性,那就是充裕的時間段。對于餐飲來說,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賣時間段,增加坪效。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生意挺火爆的餐廳,怎么過一段就開不下去了。后來才發現,原來這些餐廳也就是周五晚上和周末的生意比較好,平時都沒什么人去。對于大部分餐廳來說,要么服務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族,要么服務周末的家人和朋友聚會,導致時間效率整體不高。
比如很多四川火鍋店,一般就是周末生意好,周一到周五晚上前都沒生意。我們辦公樓的色拉店正好相反,主要是周一到周五白領午餐時間生意火爆,到了晚上就很少人去,周末就更加沒人了。
這導致許多餐飲的坪效其實并不高。生意火爆的時候大家都要排隊等位,平時沒生意時利用率又不大。
▲工作日客流稀疏的火鍋店
所以對于大部分餐飲來說,只能通過提高翻臺率來增加坪效。這一點海底撈火鍋做的特別好,基本上每一個晚上生意都很好,到了半夜1點多,還有很多來吃宵夜的客人。
然而有些餐廳翻臺率很差,就幾個特定時間生意好,客人一吃又是很長時間,吃好了還在那邊干坐聊天。所以我們發現過去幾年,大部分餐廳的商業模式開始變化。要么是提供高檔環境,能給人安靜交流的場所,相應的,菜的價格也會上去。要么就是菜品簡單,中央廚房制作,縮短上菜以及用餐的時間。后者的典型就是西貝。
這時候,奶茶商業模式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我們不說一天到晚在排隊的喜茶,就是一點點奶茶大部分時間都在排隊。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平時還是周末,基本上都是在排隊。而且奶茶后面還能增加外賣來平滑時間段(類似于一點點在做的),大幅提高了坪效。
一個十平米的奶茶鋪,單月的收入也能非常客觀。根據筆者對于上海來福士“喜茶”的觀察,一個天的收入能夠在8-10萬人民幣,年化收入就在2000萬。之前研究周黑鴨,也發現他商業模式這點非常好。一個十平米的周黑鴨,一年收入和幾百平米的肯德基差不多。
▲喜茶門外的“現象級”排隊
消費升級開始接近天花板
整個奶茶的品牌歷史,就是圍繞著消費升級進行的。從最早幾塊錢一杯的街客,茶風暴,到后來十塊左右的快樂檸檬,Coco奶茶再到十幾塊一杯的一點點,以及今天二十多一杯的喜茶。
中間還要高達30-40一杯的精品奶茶店,當然這種一般沒有加盟模式,這里就不闡述了。對于任何產品來說,生命力都是來自產品,好的產品是王道。
最早的奶茶鋪,沒有人想過做百年老店,都是賺取“流量”的錢。那時候奶茶鋪主要開在人流比較多的地方,上海的新西宮,中學門口,人民廣場地下步行街等等。
產品質量沒有什么差異性和體驗。基本上就是各種粉末沖泡。現在想想,3-4元一杯的奶茶里面能給你放什么。我當年也是喝了很多的啊……
正好2008年金融危機,再疊加塑化劑事件,清洗了一大批奶茶鋪。基本上第一代奶茶鋪就這么消亡了。當時我記得上海虹口公園門口開了一家快樂檸檬,品種很多,口味比當年沖泡的奶茶要好喝,生意一直很火爆。而且他們給的單子也是一個小牌子,雖然今天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區別不同的飲料,但的確感覺很特別。也就是同一時間,開始看到了Coco奶茶。甚至這次回紐約,都在法拉盛的地下廣場看到了Coco奶茶的身影。這個品牌已經有1800多家門店,是門店數量最大的奶茶鋪。
到了第三代,就是以一點點,喜茶,貢茶為代表。這些奶茶的特點就是有了奶蓋,茶都是沖泡出來的,很多還能免費加料。這時候許多奶茶都到了20元左右一杯的價格。而一點點為什么生意那么好,我認為就是他定價比較好。15元左右的價格,東西比12元左右的coco和快樂檸檬好喝,又比20元左右的奶茶便宜。下面這張圖來自好奇心日報,里面已經有很詳盡的數據了。
▲奶茶品牌經營狀況的比較
然而我覺得這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已經差不多了。為什么這么說?畢竟奶茶從制作工藝,到品類,品牌上,還是不能和咖啡比。但是目前奶茶的均價已經和一杯咖啡差不多了。早上起來喝一杯星爸爸的咖啡,大約也就25-30元的價格。未來奶茶無論怎么翻花樣,單杯奶茶的價格繼續提高很難了。
的確,一定會有賣40元一杯的奶茶,但這必然不是廣大的受眾群體。就像我們看到賣十幾,二十元一份的煎餅果子,到最后也沒啥生意了。
品牌溢價在提升
雖然整體奶茶的價格繼續提高空間有限,但是最近幾年奶茶的品牌力越來越強了。
過去路邊那種沒有牌子的奶茶基本上做不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幾大品牌:快樂檸檬,一點點,Coco,喜茶等。
未來行業品牌集中度必然提高。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奶茶鋪未來會和美國的咖啡店很像。最終會殺出一個類似于星巴克這樣的公司。雖然消費頻次上,相對不健康的奶茶還是不能和咖啡比,但是中國人口基數眾多,再疊加互聯網的品牌擴張力。
而從這次喜茶的火爆,我們也看到了這種品牌溢價力。網紅奶茶成為了一種具有“逼格”的消費品,許多人買了第一件事就是拍照發朋友圈,這種感覺和許多人去國外旅游,主要是為了拍照是一樣的痛點。
也有人通過黃牛高價購買喜茶。無論如何,喜茶的品牌在上海灘一夜之間打響了。相比過去失敗的網紅產品,喜茶至少在產品力上并不差,定價也合理。而且從一開始,喜茶的定位就是做好產品,不是專注于商業模式和營銷上。這讓喜茶應該會比其他網紅餐飲走的更遠。
一邊是一直在排隊的喜茶,另一邊是沒人去喝的街邊無品牌奶茶,這就是目前奶茶行業的現狀。整個產品升級后,各家品牌的口味開始出現了差異化。這就像有些人是堅定的星巴克粉絲,而有些人就是愛喝Costa Coffee一樣。而且不同的是,奶茶鋪不太會出現類似dunkin donuts這種相對低端的競爭對手。未來幾大巨頭中,會出現一個中國的星巴克。
▲誰會成為未來的中國“星巴克”?
資本的介入
當然我們看到了IDG對于喜茶的介入,最早這個店叫皇茶,后來被人山寨后改名喜茶。
關于奶茶,我說過了天生商業模式的優點。和咖啡店一樣,奶茶基本上都是帶走的,大家不會在店里干坐,導致坪效很高。從咖啡店我們也能看到。星巴克雖然有座位,但基本上都是外帶的,座位也很少。相反,國金樓上的Costa Coffee座位本來很多,就是被一群二級狗干坐給坐倒閉了(詳見好友拉里雷的文章:論摳斯塔的倒掉)。
所以,相比其他餐飲來說,奶茶有天然的好生意模式。而且,從產品形態和消費者構成看,奶茶也不太適合長期給人坐,因為店里面會比較吵,反而影響品牌的逼格。
隨著資本的介入,喜茶這類奶茶鋪的成長空間就更大。一方面他們可以更加快速擴張,通過自營模式來保持品控。另一方面,資本也能嫁接更多資源和產業know how。許多奶茶鋪創始人往往專注產品,對于如何資本化,營銷,推廣都不太懂。這時候資本的介入能幫他們迅速和同行拉開差距。
奶茶的另一個好處是,口味其實還是比較穩定,沒有太大的地域性差異。這點和我們的火鍋完全不同。火鍋口味的變遷差異很大,導致許多火鍋店都是風風火火兩三年。從最開始的內蒙古羊肉,到后來的四川火鍋,再到潮汕牛肉。永遠屹立不倒的就是賣服務的海底撈。
口味的變化就類似于服裝品牌的創新,一旦創新紅利過去,就會是滅頂之災。這點又和咖啡類似,反正你再怎么玩花樣,也就是那幾種口味。
過去中國經濟是增量消費時代,從物質匱乏到物質極度豐富。過去20年間中國所有消費品基本上依靠四種力量成長:市場基數增加,品類滲透,品類升級,市場份額擴大。在行業爆發階段,瓶頸是生產端,基本上生產出來什么就能賣掉,這點和奶茶初期搶錢的階段很像。之后,市場會進入洗牌和穩定發展期,這時候就需要品牌和品質。過去20年,汽車,家電,手機,家具等無一不是復制這條路線。當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轉型時,我們在消費品領域也更多需要關注結構和品牌的變化。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成為了資本介入奶茶企業最好的時間點。
未來的幾點展望
我認為喜茶的意義在于,第一次我們看到了專業風投進入奶茶行業后,對于一個企業產生的影響力。未來越來越多資本會選擇進入連鎖餐飲。而資本追逐的連鎖餐飲一定是坪效最高的品類。另外,目前上海還沒有,但是另一家風投天圖入股的奈雪,也或許代表一種全新的模式:奶茶+面包。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面包店賣咖啡基本不行:85度C,巴黎貝甜,面包新語等,但是奶茶店賣面包似乎生意很好。而奈雪也早已是估值過億的連鎖品牌。通過奶茶+面包,也大大提高了客單價的天花板。成為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
當然,喜茶和奈雪就一定能一統天下了嗎?我認為未必。和所有品牌連鎖一樣,網絡效應將十分重要。喜茶和奈雪主要來自深圳,而上海本地的一些連鎖品牌也可能殺出。誰統治今年兩年,誰就可能統治未來20年的奶茶行業。
—————-End—–———–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轉載,合作請加微信:qingcai5678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