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僅憑雞皮,就讓人感嘆“勝過龍肉”的江南百花雞,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上世紀20年代,廣州有四大酒家,每個酒家都有一道名菜,而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初吃驚艷,百吃不厭”的江南百花雞。
當時還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食得是福,穿得是祿,江南百花雞勝過食龍肉”。這道菜在當時紅極一時,引得無數達官顯貴趨之若鶩。但如今,這道菜已經逐漸消失,很少能見到了。
江南百花雞是廣東省的傳統名菜,屬于粵菜系,是民國初年的廣州四大酒家之一文園酒家的招牌菜。
△圖片來源:中國大酒店
文園酒家,地處下九甫與第十甫交匯點的文昌巷,這里是民國時期,富人寄居的繁盛地區,過去稱為西關,流傳于老廣坊間的說辭“東關少爺西關小姐”說的正是生活在這個地方的達官顯貴。而文園酒家便創立于此,其創始人陳福疇和池林、池深兄弟,考慮到西關一帶富商和文人云集,好儒雅之風、重生活韻味的特點,籌資新辦了這家能吸引顧客“舞文弄墨”的酒家。當時文園被設計成獨具韻味的花園式庭院,中間開鑿出一個大水池,池中遍植荷花,周圍多種菊花,夏日荷香拂面,秋日菊花醉人。池側的主樓稱為匯文樓,大小房間俱全,擺上酸枝家具,掛上名家字畫,儲以文房四寶,可文人雅集,可洽談商務。這種設計,可以說開創了早期園林酒家的風潮。后來廣州城內多處為人稱道的園林式酒家,都與文園等歷史上的名店創意有關。
△圖片來源:中國大酒店
當時,文園一開業,聲勢浩大,雄踞西關,成為當時全西關最高級的文人雅士、富商巨賈的消費場所。它的出現,使原來星羅棋布的中小型酒樓大為失色。而為了吸引來客,文園酒家在菜色上,大花功夫。據考證,當時的招牌菜式有江南百花雞、蟹黃大翅、玻璃蝦仁。主制廚師先后為羅泉(妥當泉)、黑面牛(忘其姓)、鐘林。而各位大廚精心炮制的江南百花雞,以滿足“吃膩了”雞的人士的胃口而大放異彩。其名字由來也很直接,因為用江南名花夜來香或白菊花圍邊,因此叫做“百花雞”。其制法是:在完整的一塊雞皮里,釀入新鮮蝦膠取代原來的雞肉。用取下的雞骨肉做高湯,配白菊花煮成菊花芡,淋到雞皮表面,最后砌回雞型。雖取了雞的精華,品嘗的卻是海蝦的鮮味,還帶有一絲絲菊花幽香,盡顯廣府人對雞菜式的要求和執著。
△圖片來源:美團
①百花餡必須鮮爽而甘,百花餡主料是鮮蝦肉,去干水分后,壓爛,再撻成膠,然后每斤混入切成小粒的肥肉頭(約一兩多些)。如蝦肉不夠干或先混入肥肉粒撻膠,其膠不爽;②釀時用雞蛋白(清)抹平滑并使略寬于雞皮,為防止雞皮蒸熟過度收縮,可在雞皮上劃上幾道刀痕;據說,制作好的江南百花雞味道鮮美,顏色鮮亮。整道菜有鮮亮的白色、翠綠色以及鮮艷的紅色,顏色好看之余,口感更是清脆嫩滑,還有著淡淡的涼爽的味道。因此一經推出,馬上在羊城風靡,引得無數食客前往品嘗。據傳,隨著類似文園酒家的園林酒家不斷增多,競爭日趨激烈,且股東之間內訌迭起,文園酒家便不復往日風光。加之抗日戰爭到來,文園全毀,地皮易主,江南百花雞這道制作繁復的名菜,便也隨著酒店的消逝而漸漸落寞。
△圖片來源:美團
幸而,在廣州博物館收集的老菜單中,對江南百花雞的制作還略有提及,所以許多大廚,如今又開始漸漸復刻其做法,也許在未來的餐桌上,江南百花雞能恢復往日風光也未可知。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