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式餐飲賽道創新融合不斷進化發展,餐飲行業呈現出了各種細分發展新態勢。
很多線下茶咖品類逐步摸索走向新零售化,如瑞幸咖啡、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等飲品類品牌,通過自建供應鏈加強新零售業務發展。桃園眷村作為快餐品牌,則希望通過提升品牌形象進入正餐賽道。
在餐飲賽道創新模式中,很多的餐飲品類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而追求快餐化,如中式正餐、小吃等等。都在探索用“快餐思維”分化品類,甚至慢慢衍化出主流細分。
在餐飲賽道,快餐是與正餐、團餐并列的一個餐飲屬性劃分,又稱為速食,廣義概念就是指為消費者提供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服務的大眾化餐飲,小吃、漢堡、披薩等都屬于快餐范圍。快餐是中國餐飲中最大的一個賽道,涵蓋范圍很廣,天然具有高頻、剛需、性價比等屬性。但本文所提的快餐化卻并不是廣義的快餐,而是偏向米飯面食快餐概念,更多的是指中式快餐,與中國主食結合的快餐。隨著餐飲不斷內卷融合,跨品類創新再細分成為常態,因為可以實現更高效率的組合,快餐化也成為不少品類選擇的方向之一。酸菜魚米飯就是酸菜魚品類快餐化成功延伸出的一個細分。有數據顯示,如今品類頭部小魚號酸菜魚門店已擴張至440家。但隨著經濟發展低迷,人們口袋中的錢不再豐裕,消費開始降級。為了迎合整個消費趨勢的變動,中國餐飲品類發展的方向變了,從曾經的體驗與效率并行的雙線,開始不斷偏離體驗走向“效率”路徑。衍生出至少三種新態勢餐飲品類。湘辣辣定位為高品質湘菜,專注湖南小炒,以現炒黃牛肉為招牌。雖然湘辣辣在場景上看起來偏正餐,但基本都開在購物中心的一樓或者負一樓美食區,采用的是以“快模式、慢體驗”方式創新打造“高品質,日常湖南菜”。湘辣辣產品SKU走精簡路線,數量在20多個SKU,兩個月會上新一次。核心就是通過“上菜快”這個價值點,去切入湘菜快餐賽道,15分鐘上齊顧客點的所有菜,過時沒有上齊還免費送,實現正餐快餐化發展。杭幫菜代表綠茶、外婆家,也是遵循“后臺加工快餐化,前臺呈現正餐化,產品性價比化”這種模式,快速吸引消費者,實現品牌升級。受白領喜歡的外婆家,輕奢風裝修風格,菜品價位主打一個實惠,菜單里琥珀桃漿一份6元,糖醋里脊也才12元,環境的優勢讓菜品價格更有吸引力。很多餐飲品牌,開始走快餐路線,看起來像正餐,產品卻開始快餐化,人均客單價也在40-50元左右,很多品牌甚至直接把門店開在了商超的快餐區,與大米先生、和府撈面等快餐品牌同場競爭。正餐快餐化,切中消費者對社交屬性、服務體驗和性價比的需求,除了正餐的場景,在出餐與價格上做了功夫,核心強調就一個字,快。即更快的出品效率,更便捷的就餐體驗,更高的翻臺率。定期優化菜品,推出網紅小吃,實現加工標準化,拋棄了正餐所謂的“慢工出細活”的既有模式,以此滿足消費者的日常就餐需求。最早開啟小吃快餐化的西少爺,把西安小吃肉夾饃打造成大爆品,加入其他如油潑面、小餛飩、干拌面等一系列西少爺的經典單品,以套餐組合的方式,用快捷實惠來滿足大眾消費者日常餐飲需求。熱鹵品牌研鹵堂,在小吃熱鹵品類向快餐品類轉變,打造熱鹵產品+米飯+面食的組合套餐,如研鹵堂的研家拌粉、熱鹵拌飯等,素鹵、葷鹵還有海鮮,多品類組合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餐飲需求。小吃從業態屬性方面來講,在人效、坪效、時效等方面已經全面領先快餐。然而,小吃品類也有弊端,即不夠剛需,消費大多源于食客的“心血來潮”,銷量不穩定,還容易受天氣影響;相比而言,米飯面食快餐才是中國剛需王者。因此,小吃快餐化雖然看似在效率降級,削弱了小吃的零售屬性,但其實是當下品牌應對消費降級的一個優勢戰略,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增強品牌的剛需屬性,提高門店的復購率與客單價。同時,也可以最大化利用門店堂食空間。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聚焦快餐化,其實更多考慮的是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很多品牌自建預制菜供應鏈,也是基于通過預制菜的標準化生產,實現餐飲品牌的降本增效。快餐化會成為一個新的餐飲賽道嗎?預制菜的天然優勢讓品牌走快餐化成為一種優勢。快餐其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而且早已成為當下全球餐飲的主流品類。快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餐飲品類,尤其對中式快餐的發展,是食品工業科學創造與烹飪技藝創造相結合的產物,主流趨勢難以扭轉。可見,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會越來越快,標準化快餐占比會越來越高,中餐品牌快餐化趨勢也將愈加明顯,就像文化快餐化一樣。有數據顯示,我國從2016到2022年這8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4.5%,截止到2022年,我國快餐行業收入達到10,359億元。預計2027年我國快餐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 18,000億元,主要還是以中式快餐為主。快餐化意味著標準化和規模化,是很多奔著千店萬店連鎖目標的餐飲品牌的未來發展模式。無論是正餐快餐化還是小吃快餐化,未來我們甚至有可能看到燒烤、酒館、烘焙等等各種業態快餐化場景。原創文章,作者:優德加,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