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小面
大框架員工晉升有空間
餐飲業作為服務行業,一直以來存在員工流失多、人效利用不高等問題。作為老板,用人要用心,細化晉升崗位讓員工看到進步空間,增加小時工提高員工人效,這樣餐廳才能留住員工。
在餐飲行業,餐飲市場的競爭除了是餐廳本身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在服務員崗位會出現很嚴重的人員流失問題。人是立業之本,有了人就有了企業的生存條件,就有了參與市場競爭的第一資本。任何一個企業,沒人可用的話,那必然是發展不下去的,目前國內餐飲業從業者在人員的任用和管理上存在著困惑,本期《餐飲經理人》記者在“寬小面”蘇州街店采訪了它的創始人楊均凱,深入了解餐廳人員的任用和管理模式。
結構要小而復雜
“員工工作分配其實涉及一個框架,一個小店是要‘小店大框復雜結構’,還是‘小店小框簡單結構’?其實很多人在這里存在誤區。”“寬小面”創始人楊均凱說,“很多人認為小店簡單結構好,便于管理和執行,可是時間長了之后就會發現效果并不好,還是有人員流動。后來我做小店大框復雜結構,店里五個人,四個職位進階,員工發現在我這里做得有成就感,人員就變得比較穩定。”
一個店只有店長、員工兩種職位進階,這就是小店小框簡單結構;一個店有員工、員工上面是訓練長、訓練長上面是第一副店長、第一副店長上面有店長,這就是小店大框復雜結構。按馬斯洛需求理論,一個人需要五種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餐廳提供的薪資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餐廳的組織架構滿足員工的社交和被尊重的需求。當餐廳提供的金錢只能滿足員工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小店小框簡單結構”就不能很好地為員工提供進一步的需求,就可能造成員工的流失。實行“小店大框復雜結構”的話,員工做個兩三年就可以進步,而且還能感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自我價值上得到了認可和尊重,就可以留住員工。
用小時工提高人效
“西方餐飲有一個工時效率,比如5個人每人工作10個小時,工時就是50小時,接待300個人工時效率就是300除以50,就是6:1。”楊均凱說,“我店里只有5個服務員,一個前廳,4個后廚,但是前廳后廚是相互交叉的,可能中午有150個客人,那么就讓后廚留兩個,剩下的到前廳幫服務員跑餐,然后再根據情況雇傭小時工幫助員工點餐。”
固定員工和小時工如何定量呢?由工時效率決定總人數。如果餐廳工時效率1小時8個人,一個員工的工作時間定為8小時,總工作時長就是64個小時。每天接待的客人數定為300,大概需要4.6個員工。那就只雇傭3個正式員工,剩下的1.6個轉換為16個工時,一個小時工按2個小時工作時間算,大概就要8個小時工。然后根據飯店峰值把8個小時工放在中午或者晚上,這樣人就會很機動靈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在飯店里坐著等活干。
小時工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簡單重復性的勞動,比如說去后廚洗碗,或者簡單的初加工,店里面復雜的工作讓正式員工去做。后期小時工也可以做點餐收銀,但是人選要優選,在簡單重復性勞動方面做得不錯的,可以安排做收銀的工作。
管理績效激勵員工
“餐飲人不僅要勤在手上,還要勤在腦子上。比如在餐廳架構的設置還有人員的激勵上,有的餐廳沒有人員激勵,員工感覺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可和尊重。”楊均凱說,“我每周抽兩三天分別去兩家店看看,看產品、服務、衛生、效率四個方面。遇到問題,我不會跟員工說你哪方面做錯了,我會說哪方面還能提升,哪里做得好,可以做得更好。”
餐飲業現在越來越注重服務,餐廳對于服務的考核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小店講究翻臺率,那么服務效率尤為重要。對服務員服務的培訓集中在6個方面:一是開門迎客,歡迎您好;二是引導落座;三是點餐收銀;四是呈上菜品;五是收桌子 ;六是黃金迎客。前五項是考核的最低標準,黃金迎客是考核加分項。黃金迎客要因人而異,是指服務員對客人的行為有精準的預判,比如有準媽媽進店吃飯,服務員是否主動地拉椅子。每月都進行服務員考評,老板可以不定期抽取某天的中午,掐表計算一個服務員服務十個客人的速度,以及觀察在服務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表現,加入本月的考核。
中小餐館生存,在于經營細節;中小餐館發展,在于提升服務。而無論是細節還是服務都立足于餐廳有人可用,餐廳留人要用心,用人要動腦。
點擊下列二維碼,直接訂購東方美食各類雜志
《餐飲經理人》
《烹飪藝術家》
網廚卡
訂購熱線+微信:13331083197
早訂閱,早受益!
豐富禮品抱回家!
先到先得,贈完為止!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