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訪友加聚餐,是過年少不了的活動。
幾個人桌上一湊,喝酒吃菜,拜年團圓。
既然說到酒……
就不能不提山東人。
知醬靈魂制圖(下同)
山東人的酒場,那都是神仙打架。
酒量不到一斤的,早就被判定為“戰五渣”,只有被灌到趴下的份兒。
酒量過一斤的,也得拼技術,拼喝法。啥時候婉拒不喝,啥時候開閘放水,山東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技巧。
如果你是外地人,來山東過年,那勸你不要輕易走上酒桌。
一位外地網友的心聲 / 微博
站著走進去,極有可能會被抬回家,在門口鞋柜旁睡一宿。
兩手還抱著一只拖鞋稱兄道弟。
1
山東人到底多能喝?
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每一個山東人都是喝酒的代表。
說不清酒量多大,反正就是巨能喝。
《妻子的味道》里,山東婆婆靠喝酒鎮住了全場。
韓國16度燒酒,一登場被評價成“水一樣,沒味。”
碰上陳釀,喜愛之情毫不掩飾。
山東婆婆碰上好酒,直接吹瓶 / 《妻子的味道》
山東小伙也同樣實在,出席活動的張繼科,直接一口悶。
張繼科出席活動現場喝酒 / 微博
據調查,72%的山東網友在年夜飯桌上,喝的白酒超過三兩,35%更是達到半斤以上。
穩穩占據全國第一。
一項全民記錄每日酒生活的調查中,山東也登上榜首。
根據計算,山東人均每天攝入純酒精相當于4瓶啤酒的量,每天解酒,粗略估計都得五個半小時。
山東人喝酒 / 廣東衛視
各地大大小小的酒廠遍布全省,幾乎每個地市都有自己的酒品牌。
某運輸網站發布的一月份酒類產品運輸報告,山東也以絕對的優勢占據運出量第一的位置。
就沖這產酒量,山東人能喝的勁兒全透出來了。
1月酒類運輸量省份排名 / 貨車幫平臺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的張海斌副教授,出差回來寫了一篇《安徽歸來不喝酒》。
這之后被人移花接木換到山東,接著《山東歸來不喝酒》刷爆網絡。
改后的第一句是這樣的:
“總算從山東回來了,而且是活著回來。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山東歸來不喝酒,五岳回鄉倦登峰”,這句話名副其實。
在山東,能在酒桌上排上號的,默認是白酒,喝啤酒都上不了臺面。
據說山東人最大的妥協就是:算啦算啦,換啤的換啤的。
輕輕松松十幾瓶下肚,就跟玩兒一樣,一點都不醉。
啤酒最多算是家常便飯的陪襯,或是燒烤攤大排檔的飲料。
一位網友的心聲 / 微博
最靠近名啤產地的青島人,也從不講究對瓶吹啤酒,而是像這樣:
直接拿塑料袋接散酒,全當晚飯的佐料了。
青島,路人提散酒路過 / 視覺中國
不能喝白酒的人,算不上好漢。
記得知醬在山東,見過有一位大叔饞酒,開席之前非說口渴,自己就在角落里多喝了兩杯。
大概半斤的量……
更有一位長輩,在席間表示對大家的敬意,說要一口一杯。
一共七八位賓客,他硬是八口喝了八杯。
大概3斤的水平。
這種場合讓外鄉人對山東人的酒桌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真的不能和山東人喝酒!
2
山東人的酒場
門道多
其實山東人喝的白酒,度數并不大。
相對北京五十度濃烈的二鍋頭,大多山東人的酒場,以三四十度的白酒為主。
但一場酒席下來,少說也要耗兩三個小時,期間十幾輪地喝,也抵不住持久戰。
這么長的時間,里面必然有些門道。
實際上,作為“無酒不成席”的山東酒席,對待酒的規矩和技巧,相當之多。
首先是座次規矩。
坐席之人分為陪客和賓客,夾雜坐在一起。陪客負責敬酒,賓客負責喝酒。
一般來說,正常的酒席是“四陪四賓”的規格,其間也有小客。
山東酒場座位圖 / 知醬自制
這些位置的排列,標明了主人與客人的地位、重要程度。
如果一屁股坐錯位置,是要惹大家笑話的。
此外,喝酒也有一定的規則。
俗話說“酒過三巡”。主陪各敬三杯酒,大家一起喝下,接著副陪再敬三杯,最后三陪、四陪各敬一杯,三巡才算完。
在這個過程里,魯中魯西地區一般是“六次一杯酒”,講究小口喝、次數取勝。
但是膠東地區的喝法,就比較兇猛了。
他們講究“三二一”,第一杯三口喝完,第二杯兩口,接下來都一口干。
要知道山東的酒場上,從來只有大杯。
靳東回濟寧老家時喝酒場面被上傳至網絡中,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酒杯的大小。
靳東回鄉與老友
接下來便到了個人之間單獨敬酒的環節。
這也是每場酒席最有意思的步驟。
為了讓在場的人能夠盡量喝酒,山東人往往要想盡辦法勸酒。
最常見的方法是說祝酒辭。
“六六大順”“十全十美”那都是基本路數。
“看人下菜”才有門道。
對著做生意的老板,說聲“生意興隆,咱倆這得干一杯”。
對方當然要給面子,碰杯喝酒。
對著一起來的重要客戶,說聲“倒滿干了這杯,項目給你拿下”。
客戶大喜過望,一定一口悶下。
對待父母認識的老朋友、老長輩,說聲“我們小孩兒,給長輩端個酒”。
長輩不能駁年輕人面子,要重重碰個杯。
用祝酒辭的方式進行勸酒,可以簡單攻克對方的酒杯。
更甚者還要當心,飯桌上魚頭魚尾的位置。
在山東,這也是可以拿來勸酒的。
若宴席中,剛好上一道魚,魚頭或魚尾朝著你的位置,不好意思:頭三尾四。(魚頭喝三杯,魚尾喝四杯)
青島國際啤酒節一分鐘速飲比賽 / 視覺中國
如果硬要想灌醉別人,這里也有技巧。
比如在別人喝完后,立刻拿起酒瓶倒滿,一邊倒一邊說:“一杯不能表示情意,咱倆得再點一點。”
再招呼另一個同伴過來:“大家都跟您喝了,您不能不給我面子!”
大家齊上陣,不怕灌不醉。
為了防止這種“你把我灌醉”的場景,許多人還鉆研出許多應對方法。
常見的有喝完酒吐在茶杯里、拿手絹吐酒、吃解酒藥等。
很多山東人已經摸透了喝酒的規律,一般會在和第一杯酒前吃些東西墊肚子,起到胃里擋酒作用。
真正有酒力的人,也會加快自己上廁所的頻率,開閘放水。
3
山東人的情誼
全在酒里
山東物產豐盈,糧食產量大,各種酒的制作方法,很早便已形成。
各種證據表明,早在2500年前,山東各地就有飲酒的習慣。
至今很多人家中,還有自釀的糧食酒。
山東臨沂,早春家釀白酒 / 視覺中國
因為釀酒時間長、技藝精湛,許多酒品牌遠銷國內,世界上也有良好的口碑。
電影中對山東酒的喜愛 / 《銀翼殺手》
韓國歌星神童,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也反復強調:
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山東。
綜藝《Battle trip》
對酒的執念,凝聚在山東漫長的歷史之中。
“酒是糧食精”,擱在過去都是上好的物品。
自然,豪爽淳樸的山東人,要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客人與朋友。
同樣的,作為孔孟之鄉,山東自古講究“禮”。
作為古代祭拜、宴會行禮的重要工具,酒很早之時便被山東人內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酒場上各種規矩和禮儀,也就不足為奇了。
山東,祭海大典 / 視覺中國
將最多、最好的酒拿上來,你喝三杯我也喝三杯,是每個山東最大的禮貌。
而對不少老一輩來說,喝酒成了一種習慣。
就像廣東人喝粥、山西人吃醋一樣,早已融進了生活。
酒,漸漸成了交友的媒介。
六十多歲的五哥,小酒館開了22年,他說現在一杯掙幾毛錢,干不了啥。
只是自己若不干了,老酒友怎么辦?
青島大叔賣啤酒22年,每年賣出6千多桶酒,當地人用塑料袋裝酒 / 二更
小酒館,成了這些老友的據點。
時間長的,還放了自己的杯子,上面都有各自的標志。
喝的是酒,也是情緒。
青島大叔賣啤酒22年,每年賣出6千多桶酒,當地人用塑料袋裝酒 / 二更
當然,酒雖好,也不能貪杯。
點到為止。
特別是過年期間,酒只是突出年味、烘托氣氛的工具,萬萬不能將它作為席上的主角。
講究喝出品質,喝出享受,而不是以量取勝。
呷口好酒,與友人碰杯,說說心里話。這樣的年,才有滋有味。
走親訪友,邁入親戚朋友家,主人嘿嘿笑兩聲,拿出多年的窖藏:
“來點兒?”
“來點兒。”
“我隨意,你也隨意。”
網易公開課招聘新媒體內容運營坐班實習生,工作地點北京,三餐免費,提供班車、下午茶。長期招聘線上約稿作者,單篇稿費300-1500元。點擊?招聘?即可查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年度好課推薦,限時3折起?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5191.html